词典 辞位 辞位的意思
wèi

辞位

简体辞位
繁体辭位
拼音cí wèi
注音ㄘˊ ㄨㄟ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cí,(1) 告别。【组词】:告辞。辞诀。辞行。辞世。辞别。(2) 不接受,请求离去。【组词】:辞职。辞呈。(3) 躲避,推托。【组词】:不辞辛苦。辞让。辞谢。推辞。(4) 解雇。【组词】:辞退。(5) 同“词”。(6) 优美的语言。【组词】:辞藻。修辞。(7) 讲话;告诉。【例句】:“请辞于军”。(8) 文体的一种。【组词】:辞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wèi,(1) 所处的地方。【组词】:座位。部位。位置(a.所在或所占的地方;b.地位)。位于。(2) 职务的高低。【组词】:地位。职位。名位。(3) 特指君主的地位。【组词】:即位。篡位。(4) 一个数中每个数码所占的位置。【组词】:个位。百位数。(5) 量词,常用于人,表尊重。【组词】:诸位。各位。几位客人。(6) 姓。

基本含义

辞官或离职的位置

辞位的意思

辞位 [cí wèi]

1. 辞去职位。

辞位 引证解释

⒈ 辞去职位。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天子曰:‘仓廪既空,民贫流亡,而君欲请徙之,摇荡不安,动危之,而辞位,君欲安归难乎?’”
唐 韩愈 《送杨少尹序》:“昔 疏广、受 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两府果能益国,虽增禄十倍,不足辞;苟为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


辞位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优答释义:亦作“优荅”。 优诏答复。《北齐书·阳休之传》:“寻以年老致仕,抗表辞位,帝优答不许。”《陈书·姚察传》:“又詔授秘书监,领著作如故,乃累进让,竝优荅不许。”
    • 2.
      名印释义:刻有私人姓名的印章。《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二年》:“穀 未能执笔,詔以三司务繁,令刻名印用之。”元 吾丘衍《学古编·三十五举》:“凡名印不可妄写,或姓名相合,或加印章等字,或兼用印章字曰姓某印章,不若只用印字最为正也。”明 陶宗仪《辍耕录·刻名印》:“按 周 广顺 二年,平章 李穀,以病臂辞位,詔令刻名印用。”
    • 3.
      官禁释义:⒈官府的禁令,限制·例:一进入民国,官禁取消,北京陆续出现了很多民营冰窖·。⒉公寓,处所,区别于行宫,禁宫·例:溥仪辞位之后,暂居官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 4.
      待放释义:古谓人臣有罪辞职等待放逐。 《公羊传·宣公元年》:“古者,大夫已去,三年待放。”何休 注:“古者刑不上大夫……刑之则恐误刑贤者。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属,故有罪放之而已。所以尊贤者之类也。三年者,古者疑狱,三年而后断。”汉 王逸《楚辞·东方朔<七谏>序》:“古者,人臣三諫不从,退而待放。”《魏书·慕容契传》:“高祖 曰:‘古有待放之臣,亦有离俗之士,卿等自审不胜贪心者,听辞位归第。’”
    • 5.
      端揆释义:指相位。宰相居百官之首,总揽国政,故称。《南史·谢举传》:“虽屡居端揆,未尝肯预时政,保身固宠,不能有所发明。”《旧唐书·房玄龄传》:“玄龄 自以居端揆十五年,女为 韩王 妃,男 遗爱 尚 高阳公主,实显贵之极,频表辞位。”宋 司马光《<百官表>总序》:“三公端揆之贵,施於军校;衣紫执象之荣,被於胥史。”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梁书·沉约传》:“六朝人以僕射为端揆。”
    • 6.
      绸厚释义:稠密深厚。绸,通“稠”。唐 刘禹锡《为裴相公让官第一表》:“儻天眷绸厚,念以伏事多年,臣之所陈,未蒙便遂,则国朝勋旧以疾辞位者,皆得致仕官,使其家居,足以颐养。”
    • 7.
      辞位释义:辞去职位。《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天子曰:‘仓廪既空,民贫流亡,而君欲请徙之,摇荡不安,动危之,而辞位,君欲安归难乎?’”唐 韩愈《送杨少尹序》:“昔 疏广、受 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二》:“两府果能益国,虽增禄十倍,不足辞;苟为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

辞位(ciwe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辞位是什么意思 辞位读音 怎么读 辞位,拼音是cí wèi,辞位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辞位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