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风 [biàn fēng]
1. 指《诗经》“国风”中邶至豳等十三国的作品。
2. 谓改变、摧弱鄙俚的诗风,恢复《诗经》的传统。
4. 泛指民歌。
变风 引证解释
⒈ 指《诗经》“国风”中 邶 至 豳 等十三国的作品。参见“正风”。
引《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仪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诗·邶风·柏舟诂训传》 唐 陆德明 题解:“从此讫《豳·七月》,十三国并变风也。”
清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风雅正变说》:“变化下之名为刺上之什,变乎风之正体,是谓变风。”
⒉ 谓改变、摧弱鄙俚的诗风,恢复《诗经》的传统。
引宋 苏颂 《<小畜集>序》:“窃谓文章末流,由 唐 季涉 五代,气格摧弱,沦于鄙俚。国初屡有作者,留意变风,而习尚难侈,未能復雅。”
⒊ 泛指民歌。
引元 张宇 《采莲》诗:“隔岸谁家贵公子,调笑新词歌艷体, 吴 儂变风有如此,谁念採苹供祭礼?”
国语词典
变风 [biàn fēng]
⒈ 《诗经》国风自〈邶风〉至〈豳风〉一百三十五篇,皆为周朝中衰后乱世所产生的作品,故称为「变风」。相对于治世所产生的正风而言。
变风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六诗释义:⒈犹六义。 ⒉指大雅、小雅、正风、变风、变大雅、变小雅。参阅五代齐己《风骚旨格》。
- 2.
化民易俗释义:教化百姓,改变风俗。
- 3.
变大雅释义:古人所谓六诗(大雅、小雅、正风、变风、变大雅、变小雅)之一。
- 4.
变容改俗释义:指改变风貌习俗。
- 5.
变正释义:指衰乱时的变风变雅和治平时的正风正雅。
- 6.
改俗迁风释义:迁:改。改变风俗习气。
- 7.
改政移风释义:改变风气习俗。
- 8.
文柄释义:⒈考选文士的权柄。唐 黄滔《上杨侍郎启》:“伏以侍郎荣司文柄,弘阐至公,歷选滞遗,精求文行。”宋 王谠《唐语林·德行》:“﹝ 崔枢 ﹞明年登第,竟主文柄,有清名。”清 赵翼《胡豫堂视学江南相见话旧》诗:“迴翔散地无营竞,十年偏屡持文柄。”⒉评定文章的权威。唐 刘禹锡《祭韩吏部文》:“手持文柄,高视寰海,权衡低昂,瞻我所在。”唐 李贻孙《<欧阳行周文集>序》:“精於理,故言多周详;切於情,故叙事重復,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清 王士禛《古诗选·五言诗凡例》:“固知此道真赏,论定不诬,非可以 东阳(沉约)、
- 9.
新格释义:⒈新法。 《新唐书·刑法志》:“唐 兴,高祖 入京师,约法十二条…… 武德 二年,颁新格五十三条。”《宋史·真宗纪二》:“颁考试进士新格。”⒉诗文的新格调。唐 殷文圭《寄贺杜荀鹤及第》诗:“九子 旧山增秀絶,二《南》新格变风骚。”宋 王安石《次韵陆定远以谪往来求诗》:“行吟强欲偷新格,自笑何能到万分。”
- 10.
正变释义:指《诗经》的正风、正雅和变风、变雅及遵循其创作原则的作品。
- 11.
移风平俗释义:转变风气,改变习俗。
- 12.
移风振俗释义:改变风气,振兴习俗。
- 13.
移风释义:转变风气。
- 14.
迁风释义:犹言改变风气。
- 15.
还风释义:⒈改变风向。⒉恢复好风气。⒊旋风;暴风。
- 16.
革风易俗释义:改变风气和习俗。
- 17.
革风释义:谓改变风气。
- 18.
颜情释义:犹情面。《旧唐书·郑覃传》:“丕变风俗,当考实效。自三十年已来,多不务实,取於颜情。”元 高文秀《襄阳会》第二折:“师父可不道顺父母颜情,呼为大孝。”
- 19.
风移释义:⒈谓风尚发生变化。 《书·毕命》:“既歷三纪,世变风移。”⒉风移动,风吹。《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悉令復刃,乃除地更新”裴松之 注引 晋 虞喜《志林》:“闻善速於雷动,从諫急於风移。”
- 20.
风变释义:⒈指狂风或风灾。 唐 陆敬《游隋故都》诗:“水鬭宫初毁,风变鼎将迁。”明 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门之西,旧有核桃、枣树数株,乃二百餘年所培植者,逆 贤 因 天启 二年夏风变,伐去,以便跑马耳。”萧红《生死场》三:“深秋秃叶的树,为了惨厉的风变,脱去了灵魂一般吹啸着。”⒉指《诗·国风》中的“变风”部分。隋 王通《中说·事君》:“敢问列国之风变,伤而不怨,郡县之政变,怨而不伤,何谓也?”参见“变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