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 [hǔ mén]
1. 古代王宫的路寝门。
2. 国子学的别称。
4. 地名。一曰虎头门。在广东省东莞市西南,扼珠江出海之口,东有大虎山,西有小虎山,两山相对如门,故名。中外船舶之入广州者,必由香港入珠江,经虎门,始达广州。清道光年间,林则徐曾在此焚毁鸦片,并痛击英国侵略军。
虎门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王宫的路寝门。
引《周礼·地官·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
郑玄 注:“虎门,路寝门也。王日视朝於路寝,门外画虎焉,以明勇猛,於守宜也。”
《左传·昭公十年》:“子良 曰:‘先得公, 陈 鲍 焉往?’遂伐虎门。”
⒉ 国子学的别称。按, 清 孙诒让 曰:师氏教国子于小学,在王宫南之左(即皋门内之左也)。其居虎门左司王朝,则专据朝位言之,不涉教学之事。如 孙 说,则以虎门为国子学者,误。参阅《周礼·地官·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 清 孙诒让 正义。
引《周礼·地官·师氏》:“掌以媺詔王,以三德教国子……居虎门之左,司王朝。掌国中失之事以教国子,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
后世遂以虎门之左为国子学所在地,而以“虎门”为国子学的别称。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子才 洽闻博见,无所不通,军国制度,罔不访及。自王室不靖,虎门业废。”
《魏书·刘芳传》:“蔡氏 《劝学篇》云:‘ 周 之师氏居虎门左,敷陈六艺,以教国子。’今之祭酒,即 周 师氏。”
章炳麟 《原儒》:“局之类名,蹴鞠弋道近射,歷谱近数,调律近乐,犹虎门之儒所事也。”
⒊ 地名。一曰 虎头门。在 广东省 东莞市 西南,扼 珠江 出海之口,东有 大虎山,西有 小虎山,两山相对如门,故名。 中 外船舶之入 广州 者,必由 香港 入 珠江,经 虎门,始达 广州。清 道光 年间, 林则徐 曾在此焚毁鸦片,并痛击 英国 侵略军。
虎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江释义:珠江的支流,发源于江西,在虎门入海,干流全长523公里,流域面积2万平方公里。
- 2.
五虎门释义:五虎门在福建,但有两个五虎门,一个是闽江口出境河港道,别名五门匣,另一个则是闽江口入境的河道。
- 3.
人民英雄纪念碑释义:中国人民纪念1840—1949年为祖国为革命牺牲的英雄而建立的巨大石碑。位于天安门广场中央。碑高94米,基座四周刻有十幅巨型浮雕,概括地表现了中国人民从虎门销烟到胜利渡长江的英勇斗争历史。碑身正面刻有毛泽东的题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身背面刻有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碑文。
- 4.
关天培释义:(1781—1841)鸦片战争时期 抗英将领。字仲因,江苏山阳(今淮安)人。曾任广东水师提督。积极协助林则徐禁烟,训练水师,多次 击退英国侵略军。1841年2月,英军袭击虎门炮台,他率部抵抗。终因寡不敌众,与将士数百人壮烈牺牲。
- 5.
利益均沾释义:资本主义国家根据不平等条约侵略 中国 的手段之一。 如1843年 英国 强迫 清 政府签订的《虎门条约》规定,中国“将来如新恩施及各国,亦准 英国 一律均沾。”1844年 美国 强迫 清 政府签订的《望厦条约》规定 英 美 两国有权享受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 中国 所取得的一切特权,并且成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对 中国 侵略的借口。沾,也写作“霑”。清 薛福成《筹洋刍议》:“烟臺 条款,德 人藉 英 之力霑利多矣,今復以修约而诛求无已,而 英 人亦乘间而导之,合力以谋之,此皆利益均霑一语阶之厉也。”
- 6.
剥船释义:即驳船。剥,通“驳”。明 萧良榦《拙斋十议·优恤船户议》:“今剥船所剥之粮,则犹官粮也。”《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走进看时,祇见屋后河边泊着两隻剥船。”清 林则徐《鸦片奏案·虎门收缴夷船鸦片已逾十分之八折》:“惟收缴烟土,须将剥船拢近躉船,方能盘运。”
- 7.
壮缪侯释义:蜀汉 关羽 死后,后主 景耀 三年追谥为 壮缪侯。 也省称为 壮缪。《醒世姻缘传》第二八回:“旌阳 岂木雕?壮繆 非泥塑。彰癉明明当面施,人自茫无据。”清 赵函《十哀诗·哀虎门》:“虎门 将军 壮繆 裔,报国丹心指天誓。”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克威招抚当阳详记》:“去 当阳 城西七里而近,有地曰 章乡,使者之先人 壮繆侯 陵墓在焉。”
- 8.
大小虎释义:指 广东 南部 珠江 口的 大虎山 和 小虎山。两山相峙如门,称 虎门,为海防要塞。
- 9.
奥衍释义:⒈谓文章内容精深博大。 《新唐书·韩愈传》:“其《原道》、《原性》、《师説》等数十篇,皆奥衍閎深,与 孟軻、杨雄 相表里而佐佑‘六经’云。”宋 秦观《李状元墓志铭》:“其词奥衍,有 汉 唐 遗风。”清 恽敬《读<晏子>》一:“后之读书者,未必为所惑,然古书奥衍远出《晏子》之上,而悖於事理者,盖多有之,不可不慎也。”⒉指地势深迴广衍。清 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广东 边海门户曰 香港、虎门。香港 奥衍,易盘踞,去省紆远;虎门 险狭,海道曲折,去省近。”鲁迅《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华土奥衍
- 10.
武举人释义:科举时代,武乡试及第者。 《宋史·仁宗纪一》:“﹝八年﹞乙巳,亲试书判拔萃科及武举人。”《续文献通考·选举六》:“﹝ 宋 ﹞ 嘉定 十年十二月詔武举人毋復应文举。”亦省称“武举”。《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光绪广州府志》:“新安县 武举 庾体羣,亦於初四夜半攻 英 船於 虎门。”
- 11.
武闱释义:王宫里的小门。 《左传·闵公二年》:“秋八月辛丑,共仲 使 卜齮 贼公于武闈。”杜预 注:“宫中小门谓之闈。”一说是路寝的旁门。杨伯峻 注:“金鶚《求古録·礼説》及 孙人和《左宧漫録》俱谓‘武’当作‘虎’,《周礼·地官·师氏》、《左》昭 十一年《传》俱有虎门;虎门,路寝门也。则武闈者,路寝之旁门也。”
- 12.
白兽闼释义:亦称“白兽门”。即 白虎门。
- 13.
神兽门释义:即 神虎门。
- 14.
神武门释义:古宫门名。即 南朝 时 建康 皇宫西首之 神虎门。唐 初因避 太祖 李虎 讳而改“虎”为“武”或“兽”。相传 南朝 梁 陶弘景 曾在此门挂衣冠而上书辞禄。见《南史·陶弘景传》。《南史·梁纪下·敬帝》:“﹝ 太平 元年﹞十一月,起 云龙、神武门。”按,《梁书》作“神虎门”。《宋书·傅亮传》:“神武门 外,每旦车常数百两。”按,《南史》作“神兽门”。宋 苏轼《再送蒋颖叔》诗之二:“归来趁别 陶弘景,看挂衣冠 神武门。”北京 紫禁城(故宫)北门也叫“神武门”。
- 15.
神虎释义:即 神虎门。
- 16.
虎门释义:⒈古代王宫的路寝门。 《周礼·地官·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郑玄 注:“虎门,路寝门也。王日视朝於路寝,门外画虎焉,以明勇猛,於守宜也。”《左传·昭公十年》:“子良 曰:‘先得公,陈 鲍 焉往?’遂伐虎门。”⒉国子学的别称。《周礼·地官·师氏》:“掌以媺詔王,以三德教国子……居虎门之左,司王朝。掌国中失之事以教国子,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后世遂以虎门之左为国子学所在地,而以“虎门”为国子学的别称。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子才 洽闻博见,无所不通,军国制度,罔不访及。自王室不靖,虎门业
- 17.
虎门条约释义: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的补充条款。1843年10月在广州虎门签订。共十六款。主要内容有:(1)给予英国以片面最惠国待遇,即任何国家在中国获得的权利,英国都可同样享受。(2)允许英国人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租地建屋,永久居住。这一特权成为后来帝国主义者在中国强占“租界”的借口。
- 18.
虎门销烟释义: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爱国行动。1839年3月,禁烟钦差大臣林则徐到广州,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合力惩治鸦片走私,责令外国鸦片商人交出全部鸦片。英国等国鸦片贩子被迫交出鸦片237万余斤。从6月3—25日,林则徐亲自主持,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 19.
虎闱释义:⒈古时国子学的代称。因其地在虎门之左,故有是称。⒉犹虎门。
- 20.
蚁术释义:比喻勤学。语本《礼记·学记》:“蛾子时术之。”陈澔 集说:“蛾子,虫之微者亦时时述学衔土之事而成大垤,比喻学者由积学而成大道也。”朱彬 训纂:“蛾,鱼起切,古蚁字。”唐 李峤《授崔挹成均司业制》:“虎门齿胄,蚁术横经。”参见“蛾2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