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燕 [yóu yàn]
1. 同“游宴”。
3. 游乐。
游燕 引证解释
⒈ 同“游宴”。游乐。参见“游宴”。见“游宴”。
引《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陛下逐走兽,射蜚鸟,弘游燕之囿,淫纵恣之观,极驰骋之乐,自若也。”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在 王衍 时,二 徐 坐游燕淫乱亡其国。”
游燕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含嚼释义:⒈口衔而咀嚼。指吃。《宋书·顾觊之传》:“命之所延,人肉其骨,而含嚼膏粱,时或婴患。”《三辅黄图·琳池》:“食之令人口气常香,益脉治病,宫人贵之,游燕出入,必皆含嚼。”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嚼麝之谈》:“寧王 骄贵,极於奢侈,每与宾客议论,先含嚼沉麝,方啟口发谈,香气喷於席上。”⒉吹觱篥时的动作。比喻吹奏。唐 李贺《申胡子觱篥歌》:“颜热感君酒,含嚼芦中声。”唐 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觱篥歌》:“指点之下师授声,含嚼之间天与气。”
- 2.
咬春释义:旧时北方 京 津 等地立春日有吃春饼和生萝卜的习俗,称为“咬春”。明 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曰咬春。”清 吴伟业《琵琶行》诗:“穿宫近侍拜长秋,咬春燕九陪游燕。”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打春》:“是日(立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马南邨《燕山夜话·今年的春天》:“有的人家每个人还要咬一口生梦卜,叫做‘咬春’,以预防疾病。”
- 3.
啃春释义:啃春又称咬春,中国岁时风俗,中国北方京、津等地立春日有吃春饼和生萝卜的习俗。古文中多有记载,明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曰咬春。”清吴伟业《琵琶行》诗:穿宫近侍拜长秋,咬春燕九陪游燕。
- 4.
期集费释义:亦称“期集钱”。宋 代皇帝赐给新及第进士游宴及造名册的费用。宋 周煇《清波杂志》卷二:“熙寧 五年,詔赐新及第进士钱三千緡,诸科七百緡,为期集费。”宋 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五:“国初进士期集,以甲次高下率钱,刊小録,事游燕。或富而名次卑,所出无几;或贫而名次高,至於假丐。熙寧 六年三月庚申,詔赐进士及第钱三千緡,诸科七百緡,为期集费,一时歆艳,以为盛事。次举 熙寧 九年三月戊寅,练亨甫 奏罢期集钱,止赐钱造小録,及第五百千,诸科二百千,而游燕之费,復率钱为之。至 元祐 三年三月甲戌,詔復增进士钱百万,酒五
- 5.
汙乱释义:亦作“汚乱”。 污秽淫乱。《汉书·梁平王刘襄传》:“为宗室刷污乱之耻,甚得治亲之谊。”明 郎瑛《七修类稿·辩证二·二花蕊夫人》:“二妃游燕汚乱。”清 恽敬《书诸夏侯曹传后》:“操 虽鬼蜮,何至污乱若此邪!”
- 6.
通隐释义:旷达的隐士。 《世说新语·雅量》“戴公 从东出”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 王韶之《晋安帝纪》:“戴逵 字 安道 ……性甚快畅,泰於娱生,好鼓琴,善属文,尤乐游燕,多与高门风流者游,谈者许其通隐。”《梁书·处士传·何点》:“点 虽不入城府,而遨游人世,不簪不带,或驾柴车,躡草屩,恣心所适,致醉而归,士大夫多慕从之,时人号为‘通隐’。”清 吴伟业《陈徵君西佘山祠》诗:“通隐居城市,风流白石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