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惧 [yōu jù]
1. 忧愁恐惧。
例忧惧不安。
病则忧惧。——汉·王充《论衡·订鬼篇》
忧惧见鬼出。
英[worried and apprehensive;]
忧惧 引证解释
⒈ 忧愁恐惧。
引《韩非子·奸劫弑臣》:“故刼杀死亡之君,此其心之忧惧、形之苦痛也,必甚於厉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乐天知命,忧惧不能入。”
宋 欧阳修 《为君难论上》:“清泰帝 忧惧,不知所为。”
《三国演义》第五九回:“曹操 立不起营寨,心中忧惧。”
朱自清 《<古诗十九首>释》:“一般人常怀忧惧,有什么迫不得已呢?--无非为利禄罢了。”
国语词典
忧惧 [yōu jù]
⒈ 忧愁恐惧。
引《韩非子·奸劫弑臣》:「故劫杀死亡之君,此其心之忧惧,形之苦痛也,必甚于厉矣。」
《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下》:「杜威忧惧,退至阳城。」
近恐忧
忧惧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伏事释义:⒈隐秘的事情。《战国策·赵策四》:“楼缓 将使,伏事辞行。”吴师道 补正:“‘伏事’句,隐祕之事也。”⒉指在朝廷或官员属下任职。《文选·陆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诗》:“谁谓伏事浅,契濶踰三年。”李善 注:“《周礼·大司徒》:‘颁职事,十有二曰服事。’郑司农 曰:‘服事,谓为公家服事也。’‘服’与‘伏’同,古字通。”南朝 宋 鲍照《谢上除启》:“臣伏事日浅,蒙荷已丰。”宋 张齐贤《洛阳搢绅旧闻记·安中令大度》:“刘某 曰:‘某伏事岁久,受恩亦多,忽见近日作为,某忧惧及祸,不忍遽辞诀。某今日乞 令公 与罪名
- 2.
兢危释义:戒慎忧惧。
- 3.
匡攘释义:⒈忧惧不安貌。 ⒉谓拯救国家,驱逐敌人。
- 4.
吕不韦释义:(?—前235)战国末期秦国大臣。原为卫国阳翟大商人。秦庄襄王时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秦王政(即秦始皇)即位,他继任相国,尊为“仲父”,命宾客编纂《吕氏春秋》。秦王政亲政后,他被免职,迁往蜀郡,忧惧自杀。
- 5.
壶关老释义:《汉书·戾太子刘据传》:“上怒甚,羣下忧惧,不知所出。
- 6.
夕惕释义:谓至夜晚仍怀忧惧,工作不懈。
- 7.
家翁释义:⒈一家之主;家长。 清 李渔《奈何天·妒遣》:“若使原情都可恕,只将罢软罪家翁。”⒉指婆婆、公公。《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若是家翁在上,伯叔性难,昼夜不惮劬劳,旦夕常怀忧惧,衝寒受热,盖是寻常。”《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二年》:“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
- 8.
忡惕释义:忧惧。
- 9.
忧惶释义:忧愁惶恐;忧惧。
- 10.
忧悸释义:忧惧而心惊胆战。汉 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是时,奉公者欣然得志,邪枉者忧悸失色。”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舒焕 尧文,东坡公 客,建炎 中犹在。有子为 湖南 一县尉,遇盗烧死。尧文 年九十矣,忧悸得病而卒。”《明史·郑赐传》:“赐 为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轻之,为同官 赵羾 所间,六年六月忧悸卒。”
- 11.
忧惧释义:忧虑害怕:忧惧不安。
- 12.
怊怊惕惕释义:怊怊:怅惘;惕惕:忧惧。形容人忧愁感伤,失意惆怅。
- 13.
恜恜释义:形容忧惧不安。
- 14.
悇悑释义:忧惧惊恐。
- 15.
悐悐释义:忧惧貌。
- 16.
悒慑释义:⒈同“悒慴”。 ⒉忧惧。
- 17.
悒慴释义:忧惧。
- 18.
悚切释义:忧惧貌。
- 19.
惮惮释义:忧惧。
- 20.
惶懹释义:忧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