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罪人 罪人的意思
zuìrén

罪人

简体罪人
繁体
拼音zuì rén
注音ㄗㄨㄟˋ ㄖㄣ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uì,(1) 犯法的行为。【组词】:犯罪。罪人。认罪。有罪。罪恶。罪名。罪魁。罪行。罪证。罪责。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罪不容诛。(2) 过失,把过失归到某人身上。【组词】:功罪。罪愆。罪尤(“尤”,过失,罪过)。归罪于人。(3) 刑罚。【组词】:判罪。畏罪。待罪。请罪。(4) 苦难,痛苦。【组词】:受罪。

rén,(1)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组词】:人类。(2) 别人,他人。【例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人热诚。(3)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例句】:丢人,文如其人。

基本含义

指犯了罪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做了坏事而感到内疚的人。

罪人的意思

罪人 [zuì rén]

1. 有罪的人。

罪人有无不均。——清·方苞《狱中杂记》

[guilty person; offender; sinner;]

罪人 引证解释

⒈ 有罪的人。

《书·汤诰》:“上天孚佑下民,罪人黜伏。”
《史记·高祖本纪》:“正月,虏 雍王 弟 章平。大赦罪人。”
唐 韩愈 《女挐圹铭》:“愈 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
《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你孤身一人,以致险遭不测,你想倘然果遭不测,不但你成了罪人,连我也是个罪人了。”

⒉ 归罪于人。

《左传·庄公十一年》:“禹 汤 罪己,其兴也悖焉; 桀 紂 罪人,其亡也忽焉。”


国语词典

罪人 [zuì rén]

⒈ 有罪的人。

《书经·汤诰》:「上天孚佑下民,罪人黜伏。」
《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臣今身无官爵,削夺已尽,身是罪人,漂流靡定,不敢复归藩方。」

犯人

功臣

⒉ 归罪于人。

《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罪人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罪犯释义:指经人民法院定罪量刑,正在执行刑罚的人。 泛指有犯罪行为的人。
    • 2.
      犯人释义:触犯刑律而被法院依法判处刑罚、正在服刑的人。
    • 3.
      囚犯释义:关在监狱里的犯人。
    • 4.
      囚徒释义:囚犯。
    • 5.
      监犯释义:监狱中的在押犯人。

罪人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功臣释义:有功劳的臣子,泛指对某项事业有显著功劳的人:航天事业的功臣。

罪人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缺释义:汉 何休 称夫道缺、妇道缺、君道缺、臣道缺、父道缺、子道缺、周公 之礼缺为“七缺”。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公羊传》:“苏氏 谓 何休《公羊》之罪人,晁氏 谓 休 负《公羊》之学。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辅、二类、七缺,皆出於 何氏,其《墨守》不攻而破矣。”翁元圻 注:“何氏《作文諡例》云:七缺者,惠公 妃匹不正,隐 桓 之祸生,是为夫之道缺也。文姜 淫而害夫,为妇之道缺也。大夫无罪而致戮,为君之道缺也。臣而害上,为臣之道缺也。晋侯 杀其世子 申生,宋公 杀其世子 痤,是为父之道缺也。楚 世子 商臣 弑其君
    • 2.
      三指释义:中指。 《旧五代史·晋书·张彦泽传》:“或军士擒获罪人至前,彦泽 不问所犯,但瞋目出一手竖三指而已,军士承其意,即出外断其腰领焉。”《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三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三指,中指也。示以中指,言中断之,即腰斩也。”
    • 3.
      三王释义:指 夏、商、周 三代之君。 (1)夏禹、商汤、周武王。《穀梁传·隐公八年》:“盟诅不及三王。”范宁 注:“三王,谓 夏、殷、周 也。夏后 有 钧臺 之享,商汤 有 景亳 之命,周武 有 盟津 之会。”(2)夏禹、商汤、周文王。《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赵岐 注:“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 是也。”(3)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尸子》卷下:“汤 復於 汤丘,文王 幽於 羑里,武王 羈於王门;越王 栖於 会稽,秦穆公 败於 崤塞,齐桓公 遇贼,晋文公 出走,故三王资於辱,而五霸得於困也。”@
    • 4.
      下心释义:屈意从人。 明 李贽《定林庵记》:“肯俯首下心,归礼穷士,日倚簷楹,欣乐而忘其身之贱,必欲为圣人然后已者耶!”《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即不然,也该低首下心,先保全了太公,然后布告天下,问罪兴师。”杨朔《十年》:“不但不敢得罪人,还得低首下心,处处让人。”
    • 5.
      不孥释义:亦作“不帑”。 不惩罚罪人的妻子儿女。
    • 6.
      世故释义:⒈处世经验:人情世故。老于世故。⒉(处事待人)圆滑,不得罪人:这人有些世故,不大愿意给人提意见。
    • 7.
      业火释义:⒈佛教谓恶业害身如火。亦指地狱焚烧罪人之火。⒉怒火。
    • 8.
      两面光释义:比喻两方面讨好:他说两面光的话是怕得罪人。
    • 9.
      串供释义:共同犯罪人暗中商定供词,企图用协商一致的假话来掩盖犯罪事实真相,以逃避司法机关的侦查和审判的行为。
    • 10.
      主刑释义:可以独立用于犯罪人的刑罚。我国刑法规定的主刑种类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区别于“附加刑”)。
    • 11.
      主犯释义: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人。 除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与“从犯”相对。
    • 12.
      亡虏释义:逃亡的罪人。
    • 13.
      介次释义:市亭之属。 周 代市官听讼之所。《周礼·地官·司市》:“胥师贾师,涖于介次,而听小治小讼。”郑玄 注:“介次,市亭之属。”孙诒让 正义:“市官听大小治讼者,各於其市朝。凡思次介次皆於市中为寺舍,其外为朝以听治讼及为刑肆罪人之所,其地当与百官府治事之朝略相儗。”参见“思次”。
    • 14.
      从犯释义: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犯罪人。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与“主犯”相对。
    • 15.
      僇人释义:谓当加刑戮的人。后泛指罪人。
    • 16.
      僚隶释义:僚与隶,皆为服苦役的罪人。因以“僚隶”泛指奴隶。
    • 17.
      入官释义:⒈没收罪人的财产上交官府。 ⒉指做官。
    • 18.
      共犯释义:⒈共同犯罪。 ⒉共同犯罪人的简称。分首要分子、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 19.
      决遣释义:亦作“决遣”。审判发落。晋 陆机《晋平西将军周处碑》:“处 转 广汉 太守。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而不决。处 详其枉直,一朝决遣。”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六日》:“西朶楼 下,开封 尹弹压,幕次罗列罪人满前,时復决遣,以警愚民。”《宋史·刑法志一》:“贫不能自存者给饮食,病者给医药,轻繫者即时决遣,毋淹滞。”清 曾国藩《户部员外郎彭君墓表》:“﹝ 彭永思 ﹞就逆旅操笔定讞,且判且詰,决遣如神。”
    • 20.
      刀叶释义:⒈佛教语。指地狱中用以刺割罪人的尖利之叶。⒉刀片。

罪人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缺释义:汉 何休 称夫道缺、妇道缺、君道缺、臣道缺、父道缺、子道缺、周公 之礼缺为“七缺”。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公羊传》:“苏氏 谓 何休《公羊》之罪人,晁氏 谓 休 负《公羊》之学。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辅、二类、七缺,皆出於 何氏,其《墨守》不攻而破矣。”翁元圻 注:“何氏《作文諡例》云:七缺者,惠公 妃匹不正,隐 桓 之祸生,是为夫之道缺也。文姜 淫而害夫,为妇之道缺也。大夫无罪而致戮,为君之道缺也。臣而害上,为臣之道缺也。晋侯 杀其世子 申生,宋公 杀其世子 痤,是为父之道缺也。楚 世子 商臣 弑其君
    • 2.
      三指释义:中指。 《旧五代史·晋书·张彦泽传》:“或军士擒获罪人至前,彦泽 不问所犯,但瞋目出一手竖三指而已,军士承其意,即出外断其腰领焉。”《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三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三指,中指也。示以中指,言中断之,即腰斩也。”
    • 3.
      三王释义:指 夏、商、周 三代之君。 (1)夏禹、商汤、周武王。《穀梁传·隐公八年》:“盟诅不及三王。”范宁 注:“三王,谓 夏、殷、周 也。夏后 有 钧臺 之享,商汤 有 景亳 之命,周武 有 盟津 之会。”(2)夏禹、商汤、周文王。《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赵岐 注:“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 是也。”(3)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尸子》卷下:“汤 復於 汤丘,文王 幽於 羑里,武王 羈於王门;越王 栖於 会稽,秦穆公 败於 崤塞,齐桓公 遇贼,晋文公 出走,故三王资於辱,而五霸得於困也。”@
    • 4.
      下心释义:屈意从人。 明 李贽《定林庵记》:“肯俯首下心,归礼穷士,日倚簷楹,欣乐而忘其身之贱,必欲为圣人然后已者耶!”《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即不然,也该低首下心,先保全了太公,然后布告天下,问罪兴师。”杨朔《十年》:“不但不敢得罪人,还得低首下心,处处让人。”
    • 5.
      不孥释义:亦作“不帑”。 不惩罚罪人的妻子儿女。
    • 6.
      世故释义:⒈处世经验:人情世故。老于世故。⒉(处事待人)圆滑,不得罪人:这人有些世故,不大愿意给人提意见。
    • 7.
      业火释义:⒈佛教谓恶业害身如火。亦指地狱焚烧罪人之火。⒉怒火。
    • 8.
      两面光释义:比喻两方面讨好:他说两面光的话是怕得罪人。
    • 9.
      串供释义:共同犯罪人暗中商定供词,企图用协商一致的假话来掩盖犯罪事实真相,以逃避司法机关的侦查和审判的行为。
    • 10.
      主刑释义:可以独立用于犯罪人的刑罚。我国刑法规定的主刑种类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区别于“附加刑”)。
    • 11.
      主犯释义: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人。 除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与“从犯”相对。
    • 12.
      亡虏释义:逃亡的罪人。
    • 13.
      介次释义:市亭之属。 周 代市官听讼之所。《周礼·地官·司市》:“胥师贾师,涖于介次,而听小治小讼。”郑玄 注:“介次,市亭之属。”孙诒让 正义:“市官听大小治讼者,各於其市朝。凡思次介次皆於市中为寺舍,其外为朝以听治讼及为刑肆罪人之所,其地当与百官府治事之朝略相儗。”参见“思次”。
    • 14.
      从犯释义: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犯罪人。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与“主犯”相对。
    • 15.
      僇人释义:谓当加刑戮的人。后泛指罪人。
    • 16.
      僚隶释义:僚与隶,皆为服苦役的罪人。因以“僚隶”泛指奴隶。
    • 17.
      入官释义:⒈没收罪人的财产上交官府。 ⒉指做官。
    • 18.
      共犯释义:⒈共同犯罪。 ⒉共同犯罪人的简称。分首要分子、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 19.
      决遣释义:亦作“决遣”。审判发落。晋 陆机《晋平西将军周处碑》:“处 转 广汉 太守。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而不决。处 详其枉直,一朝决遣。”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六日》:“西朶楼 下,开封 尹弹压,幕次罗列罪人满前,时復决遣,以警愚民。”《宋史·刑法志一》:“贫不能自存者给饮食,病者给医药,轻繫者即时决遣,毋淹滞。”清 曾国藩《户部员外郎彭君墓表》:“﹝ 彭永思 ﹞就逆旅操笔定讞,且判且詰,决遣如神。”
    • 20.
      刀叶释义:⒈佛教语。指地狱中用以刺割罪人的尖利之叶。⒉刀片。

罪人造句

1.秦桧是个播恶遗臭的千古罪人

2.这个叛徒,在敌人严刑拷打面前吓破了胆,向敌人卑躬屈膝,背叛了革命,出卖了同志,成了千古罪人

3.臭名昭着的秦桧,用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成为千古罪人

4.这个卖国求荣的无耻汉奸终将成为千古罪人,遗臭万年。

5.汪精卫公开投靠日本侵略者,甘为走狗,终于成为千人所指的历史罪人

6.秦桧是千夫所指的历史罪人

7.他大刀阔斧的做事态度,经常在工作上得罪人

8.你该收敛一下心直口快的个性,免得老是得罪人

9.心内不免发愁,只怕粥少僧多,应酬不到,难免得罪人

10.夏朝的桀王荒淫残暴,罪孽深重,是一个历史罪人

11.诚信可以增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好感;诚信可以让一个罪人迷途知返;诚信可以让人与人之间有很多信任;诚信可以让我们这个充满欢乐的世界更加美好。

12.怕得罪人,无非是怕丧失一些选票,还怕工作上不好相处。

13.臭名昭著的秦桧,用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成为千古罪人

14.看不到机遇的人是蠢人;抓不住机遇的人是庸人;有机遇不抓的人是罪人

15.任何一个不负责任,不遵守作业的人,就是沛城煤矿的罪人

16.我直言直语,不会查颜观色,更会说甜言蜜语,我心直口快所以经常得罪人

罪人(zuire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罪人是什么意思 罪人读音 怎么读 罪人,拼音是zuì rén,罪人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罪人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