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讲肄 讲肄的意思
jiǎng

讲肄

简体讲肄
繁体講肄
拼音jiǎng yì
注音ㄐㄧㄤˇ ㄧ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jiǎng,(1) 说,谈。【组词】:讲话。讲叙。(2) 把事情和道理说出来。【组词】:讲说。讲学。讲武。讲演。讲义。讲师。讲坛。(3) 注重某一方面,并设法使它实现。【组词】:讲求。讲团结。(4) 和解。【例句】:“而秦未与魏讲也”。(5) 商量,商议。【组词】:讲价儿。讲条件。

yì,(1) 学习;练习。如。【组词】:肄习;肄业。《説文•聿部》:“?,習也。肄,篆文?。”(2) 检查;査验。《漢書•酷吏傳•義縱》。【组词】:“歲餘,關吏税肄郡國出入關者,號曰:‘寧見乳虎,無直甯成之怒。’”(3) 蘖;嫩条。《廣韻•至韻》。【组词】:“肄,嫩條也。”(4) 余。《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组词】:“晋國不恤周宗之闕,而夏肄是屏。”(5) 劳苦。《玉篇•帇部》。【组词】:“肄,勞也。”(1) 同“?(肆)”。《集韻•至韻》。【组词】:“?,《説文》:‘極陳也。’一曰遂也,故也。又姓。或作肆、肄。”

基本含义

指谈论、议论、评说。

讲肄的意思

讲肄 [jiǎng yì]

1. 讲论肄习。

2. 指讲学。

4. 指讲舍。

讲肄 引证解释

⒈ 讲论肄习。

《诗·小雅·甫田》“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汉 郑玄 笺:“閒暇则於庐舍及所止息之处,以道艺相讲肄,以进其为俊士之行。”
孔颖达 疏:“相讲论而肄习其业。”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古之为政,必置三公以论道德,树六卿以议庶事,百官箴规讽諫,閭阎讲肄以修明业。”

⒉ 指讲学。

唐 柳宗元 《道州文宣王庙碑》:“庙舍峻整,阶序廓大,讲肄之位,师儒之室。”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餘姚 黄梨洲 先生 宗羲 教授其乡,数往来 明 越 间,开塾讲肄,为南学。”

⒊ 指讲舍。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夫士以《三坟》为金玉,《五典》为琴筝,讲肄为钟鼓,百家为笙簧。”
元 刘因 《请赵安之就师席疏》:“敬备束脩,愿行见先生之礼;特新讲肄,望不虚乡国之勤。”
清 方履籛 《万寿恭颂谨序》:“俯幸琼林,优游讲肄。”


讲肄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受成释义:⒈接受已定的谋略。《礼记·王制》:“天子将出征……受命於祖,受成於学。”孔颖达 疏:“受成於学者,谓在学谋论兵事好恶可否,其谋成定。受此成定之谋,在於学里,故云受成於学。”⒉引申为办事全依主管者的计划而行,不自作主张。《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豆卢革 受成而已,无所裁正。”宋 俞文豹《吹剑四录》:“所谓四局官,止於受成,坐肆而已。”⒊听受出师成功的禀告。为旧时军制中的一种礼仪。《清史稿·礼志九》:“有清 武功燀赫,凡师征、受成、讲肄、行围诸礼节,厥制綦备。”
    • 2.
      荆璞释义:⒈指 楚 人 卞和 从 荆山 得的未经雕琢的璞玉。 晋 傅玄《傅子·阙题》:“必得 崑山 之玉而后宝,则 荆 璞无夜光之美;必须南国之珠而后珍,则 随侯 无明月之称。”唐 张惟俭《赋得西戎献白玉环》诗:“自将 荆 璞比,不与 郑环 同。”⒉比喻具有美好资质的人才。晋 卢谌《赠刘琨》诗:“承侔 卞和,质非 荆 璞。”《晋书·戴邈传》:“又贵游之子……不及盛年,讲肄道义,使明珠加磨莹之功,荆 璞发採琢之荣,不亦良可惜乎!”
    • 3.
      謇切释义:严正率直。宋 叶适《宋吏部侍郎邹公墓亭记》:“朝廷虽謇切,乡党常和乐;识虑虽达权,操捨常据经;学术虽敏辨,讲肄常钝默。”《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三年》:“书闻,帝不之罪,议者喜其謇切。”
    • 4.
      采琢释义:犹雕琢。《晋书·戴邈传》:“贵游之子……不及盛年讲肄道义,使明珠加磨莹之功,荆 璞发採琢之荣,不亦良可惜乎!”

讲肄(jiangy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讲肄是什么意思 讲肄读音 怎么读 讲肄,拼音是jiǎng yì,讲肄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讲肄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