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夷 [líng yí]
1. 山坡缓平貌。由盛到衰。衰颓,衰落。平夷;平毁。
陵夷 引证解释
⒈ 山坡缓平貌。
引汉 桓宽 《盐铁论·诏圣》:“故峻则 楼季 难三刃,陵夷则牧竖易山巔。”
⒉ 由盛到衰。衰颓,衰落。
引《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汉书·成帝纪》:“帝王之道日以陵夷。”
颜师古 注:“陵,丘陵也;夷,平也。言其頽替若丘陵之渐平也。”
唐 白居易 《立碑》诗:“勋德既下衰,文章亦陵夷。”
《明史·熹宗纪赞》:“明 自 世宗 而后,纲纪日以陵夷。”
郭沫若 《文艺论集·一个宣言》:“我们优秀的 中华 民族,终不会长此陵夷,未来的艺术天才已经在负势竞上。”
⒊ 平夷;平毁。
引王西彦 《鱼鬼》:“那里原是块废弃了的义冢地,由于年代久远,古旧的坟墓几乎全数陵夷了。”
国语词典
陵夷 [líng yí]
⒈ 山势渐遭削平。
引汉·桓宽《盐铁论·诏圣》:「故峻则楼季三刃,陵夷则牧竖易山巅。」
近衰微
⒉ 渐趋于衰微。也作「凌夷」、「凌夷」。
引《汉书·卷一〇·武帝纪》:「帝王之道,日以陵夷。」
《文选·扬雄·长杨赋》:「以此为国家之大务,淫荒田猎,陵夷而不御也。」
陵夷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国释义:东方之国。 上古指 齐、鲁、徐夷 等国。《国语·吴语》:“昔 楚灵王 不君……踰诸 夏 而图东国。”韦昭 注:“东国,徐夷 吴 越。”《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攻 秦 也,欲王之令 楚王 割东国以与 齐,而 秦 出 楚怀王 以为和。”张守节 正义:“东国,齐、徐夷。”《文选·陆机〈演连珠〉》:“是以三卿世及,东国多衰弊之政;五侯并轨,西京有陵夷之运。”李善 注:“东国,谓 鲁 也。”近代多指 中国 以东的 日本、朝鲜 等国。清 王韬《<三岛中洲文集>序》:“东国於二十年间维新建治,政令一更。”清 王士禛《
- 2.
休德释义:美德。《国语·齐语》:“有人居我官,有功休德。”韦昭 注:“休,美也。”汉 司马相如《难蜀父老》:“夫拯民於沉溺,奉至尊之休德,反衰世之陵夷,继 周氏 之絶业,天子之亟务也。”北周 王褒《上庸公陆腾勒功碑》:“是知 周 卫 设险,所务非山川河岳作固,所宝惟休德。”明 宋濂《寅斋后记》:“公精白一心,上承休德,夙兴夜寐,敬畏弗懈。”《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七年》:“朕以凉昧,嗣承六圣休德鸿绪,今兹禋礼,奠币上帝。”
- 3.
凌夷释义:衰败;走下坡路:风俗凌夷。国势凌夷。也作陵夷。
- 4.
功化释义:功业与教化。《汉书·贾谊传赞》:“使时见用,功化必盛。”宋 叶适《送刘茂实序》:“虽欲无大闕败,然积百数十岁以一意相承,而功化之陵夷甚矣。”明 张居正《论时政疏》:“今陛下即位以来,二十八年矣,自 成祖 以后,歷年之久,未有过于陛下者,功化之美,固宜上追 唐 虞,近配列祖。”
- 5.
周氏释义:指 周 代。汉 司马相如《难蜀父老》:“反衰世之陵夷,继 周 氏之絶业,天子之亟务也。”《文选·刘琨<劝进表>》:“惠泽侔於 有虞,卜年过於 周 氏。”李善 注:“《左传》王孙满 曰:成王 定鼎 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
- 6.
威夷释义:⒈陵夷,衰颓。⒉逶迤。迂远貌。
- 7.
孱懦释义:怯懦软弱。 唐 姚合《寒食》诗之一:“为政多孱懦,应无酷吏名。”《资治通鉴·唐昭宗景福二年》:“朕不能甘心为孱懦之主,愔愔度日,坐视陵夷。”明 刘基《杂诗》之三十:“况我孱懦成,引领空忧愁。”清 曾国藩《陈仲鸾同年之父母七十寿序》:“不似世俗孱懦竖子,依违濡忍,偷为一切,不可久长也。”
- 8.
忝幸释义:谓受之有愧的幸遇。 《资治通鉴·晋穆帝升平元年》:“璋 不治节检,专为奢纵,而更居清显,此岂惟 璋 之忝幸,实时世之陵夷也。”《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三年》:“臣月俸百千,所用不及半,忝幸多矣。”
- 9.
搜狩释义:⒈春獀和冬狩。 古代帝王春、冬时的射猎活动。《汉书·刑法志》:“二伯之后,寖以陵夷,至 鲁成公 作丘甲,哀公 用田赋,搜狩治兵大閲之事皆失之正。”⒉蒐狩:春猎为蒐,冬猎为狩,泛指狩猎。《穀梁传·昭公八年》:“因蒐狩以习用武事,礼之大者也。”唐 高适《奉和李泰和鹘赋》:“幸耀光於蒐狩,承剪拂於楼臺。”清 黄宗羲《陈同亮刻胡传序》:“由是而推,焉知朝聘、会同、崩薨、卒葬、雩社、禘尝、蒐狩、城筑之无错误乎?”
- 10.
放纷释义:放任纷乱。《左传·昭公十六年》:“子产 怒曰:‘发命之不衷,出令之不信,刑之颇类,狱之放纷…… 侨 之耻也。’”杜预 注:“放,纵也。纷,乱也。”《国语·周语下》:“出令不信,刑政放纷。”《汉书·叙传下》:“三季之后,厥事放纷,举其占应,览故考新。”清 方苞《读经解》:“陵夷至於 战国,百家放纷,儒术大黜焉。”
- 11.
替陵释义:陵夷,衰落。
- 12.
毁顿释义:⒈因居丧过哀而致精神委顿。《晋书·王戎传》:“帝谓 刘毅 曰:‘和嶠 毁顿过礼,使人忧之。’”《南史·褚裕之传》:“﹝ 褚彦回 ﹞遭所生伤,毁顿不復可识,朞年不盥櫛。”⒉破败,倒坍。唐 韩愈《祭湘君夫人文》:“祠宇毁顿,凭附之质,丹青之饰,暗昧不圭,不称灵明。”宋 王安石《桂州新城记》:“古者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礼失,则夷狄横而窥中国。方是时,中国非无城郭也,卒于陵夷、毁顿、陷灭而不救。”
- 13.
淩牿释义:欺负,压制。梁启超《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又欺其民之驯弱而凌牿之,虑其民之才智而束缚之,积弱陵夷,日甚一日。”
- 14.
率道释义:⒈遵循正道。《左传·昭公十三年》:“叔向 曰:寡君有甲车四千乘在,虽以无道行之,必可畏也。况其率道,其何敌之有?”《荀子·非十二子》:“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⒉犹领导。汉 袁康《越绝书·外传本事》:“越 伐彊 吴,尊事 周 室,行霸 琅琊,躬自省约,率道诸侯。贵其始微,终能以霸。”《汉书·成帝纪》:“朕既无以率道,帝王之道日以陵夷,意乃招贤选士之路鬱滞而不通与,将举者未得其人也?”颜师古 注:“道,读曰导。”
- 15.
稽浸释义:指洪水泛滥。 语出《庄子·逍遥游》:“大浸稽天而不溺。”《晋书·地理志上》:“时逢稽浸,道接陵夷。”
- 16.
穨坏释义:败坏。清 龚自珍《上大学士书》:“大官不谈掌故,小臣不立风节,典法陵夷,纪纲穨坏,非一日之积,可胜痛哉!”
- 17.
穨败释义:犹败坏。宋 朱熹《<大学章句>序》:“教化陵夷,风俗穨败。”一本作“頽败”。
- 18.
资敬释义:语出《孝经·士》:“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谓用尊敬父亲的态度尊敬君王。《宋书·武帝纪上》:“公命世英纵,藏器待时,因心资敬,誓雪国耻,慨愤陵夷,诚发宵寐。”《文选·王俭<褚渊碑文>》:“义在资敬,情同布衣。” 吕延济 注:“义在用谨敬之心与君相亲。” 唐玄宗 《<孝经>序》:“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
- 19.
轻惰释义:⒈亦作“轻嫷”。 浮荡懒惰。《商君书·垦令》:“轻惰之民,不游军市,则农民不滛,国粟不劳,则草必垦矣。”⒉轻薄,不严整。《汉书·赵广汉张敞等传赞》:“张敞 衎衎,履忠进言,缘饰儒雅,刑罚必行,纵赦有度,条教可观,然被轻媠之名。”颜师古 注:“媠,古惰字也。谓走马拊马及画眉。”章炳麟《思乡原上》:“文辞者,故以行礼,文灭质,博溺心,转益陵夷;自 宋玉 下逮 相如、张衡,已多轻嫷。”
- 20.
逃责释义:⒈逃避罪责。 南朝 梁 任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四海之议,於何逃责。”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屈支国》:“王闻震怒,欲置严刑。弟曰:‘不敢逃责,愿开金函。’”李心传《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三月》“宗维不许”自注引 宋 王若冲《北狩行录》:“某之罪失,固不可逃责。”⒉逃避债务。《陈书·高祖纪上》:“却桉下髻,求哀之路莫从;窃鈇逃责,容身之地无所。”唐 刘知几《史通·编次》:“又自古王室虽微,天命未改,故臺名逃责,尚曰 周王;君未繫颈,且云 秦国。”章炳麟《訄书·客帝匡谬》:“及夫陵夷积弱,处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