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一命 一命的意思
mìng

一命

简体一命
繁体
拼音yī mìng
注音ㄧ ㄇㄧㄥ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yī,(1)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2) 纯;专。【组词】:专一。一心一意。(3) 全;满。【组词】:一生。一地水。(4) 相同。【组词】:一样。颜色不一。(5) 另外的。【例句】:蟋蟀一名促织。(6)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组词】:算一算。试一试。(7) 乃;竞。【组词】:一至于此。(8) 部分联成整体。【组词】:统一。整齐划一。(9) 或者。【组词】:一胜一负。(10) 初次。【组词】:一见如故。(11)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mìng,(1) 动植物的生活能力。【组词】:生命。救命。逃命。拼命。命脉。性命。相依为命。(2) 迷信认为生来就注定的贫富、寿数等。【组词】:天命。命相(xiàng )。命运(a.迷信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b.喻发展变化的趋向,如“人民一定能掌握自己的命命”)。(3) 上级对下级的指示。【组词】:奉命。遵命。命令。使命。(4) 给予(名称等)。【组词】:命名。命题。命意。(5) 指派,使用。【组词】:命官。

基本含义

指生命的意义,也表示冒着生命危险。

一命的意思

一命 [yī mìng]

1. 周时官阶从一命到九命,一命为最低的官阶。相同的命运。一人的生命。

一命 引证解释

⒈ 周 时官阶从一命到九命,一命为最低的官阶。

《左传·昭公七年》:“三命兹益共。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
杜预 注:“三命,上卿也。”
《北史·周纪上》:“以第一品为九命,第九品为一命。”
后亦用以泛指低微的官职。 南朝 梁 刘孝绰 《上虞乡亭观涛津诸学潘安仁河阳县诗》:“无貲徒有任,一命忝为郎。”
唐 白居易 《松斋自题》诗:“非贱亦非贵,朝登一命初。”
《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你生於富家,长在名门,难道没几个好亲眷,何不去借贷,为求官之资,倘得一命,偿之有日。”

⒉ 相同的命运。

汉 王充 《论衡·气寿》:“若夫无所遭遇,虚居困劣,短气而死……此与始生而死,未产而殤,一命也。”

⒊ 一人的生命。

唐 骆宾王 《幽絷书情通简知己》诗:“一命沦骄饵,三缄慎祸胎。”
元 无名氏 《昊天塔》第一折:“想着俺做一世雄,肯投降苟自容,拚的个触荒碑一命终。”
许地山 《凶手》第一幕:“现有 胡子传 控告,告你清明那天在 万胜门 外,抢掠 李皇亲 家眷,杀害他家婢女一命。”


国语词典

一命 [yī mìng]

⒈ 一人一物的生命。

如:「一命一命。」

⒉ 泛称低微的官职为「一命」。

《左传·昭公七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
《警世通言·卷三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倘得一命,偿之有日。」

⒊ 相同的命运。

汉·王充《论衡·气寿》:「若夫无所遭遇,虚居困劣,短气而死:此禀之薄,用之竭也;此与始生而死,未产而伤,一命也。」


一命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分为二释义: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对立统一关系的命题。 指统一物的可分性。《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都包含着这一命题的内容。《黄帝内经·太素·知石》:“一分为二,谓天地也。” 明确使用了这一命题。毛泽东说:“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 通俗地说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和矛盾分析的方法。
    • 2.
      一命释义:⒈周 时官阶从一命到九命,一命为最低的官阶。《左传·昭公七年》:“三命兹益共。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杜预 注:“三命,上卿也。”《北史·周纪上》:“以第一品为九命,第九品为一命。”后亦用以泛指低微的官职。南朝 梁 刘孝绰《上虞乡亭观涛津诸学潘安仁河阳县诗》:“无貲徒有任,一命忝为郎。”唐 白居易《松斋自题》诗:“非贱亦非贵,朝登一命初。”《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你生於富家,长在名门,难道没几个好亲眷,何不去借贷,为求官之资,倘得一命,偿之有日。”⒉相同的命运。汉 王充《论衡·气寿》:“
    • 3.
      七级浮图释义:亦作“七级浮屠”。七层佛塔。浮图,梵文Buddhastūpa的音译。《资治通鉴·陈长城公祯明元年》:“﹝帝﹞於 建康 造 大皇寺,起七级浮图;未毕,火从中起而焚之。”《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贫姑慈悲为本,设法夫人救他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何典》第五回:“我死之后,你千万带隻眼睛,收留回去,抚养成人,也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欧阳山《苦斗》五:“周炳 不大在意地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 4.
      上公释义:⒈周 制,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八命,出封时,加一命,称为上公。 《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郑玄 注:“上公,谓王之三公有德者,加命为二伯。二王之后亦为上公。”贾公彦 疏:“案下文,三公八命,出封皆加一等。”⒉汉 制,仅以太傅为上公。《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职。”清 袁枚《随园随笔·领录尚书事更尊于尚书令》:“和帝 时太尉 邓彪 以太傅録尚书事,位上公,在三公之上。每少帝立,则置此官,犹古冢宰总己之义。”⒊晋
    • 5.
      丢空释义:⒈丧亡。 元 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二折:“凭着我穿杨妙手,管教他一命丢空。”⒉犹言疏失。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诏书(一)》:“天父曰:‘今凡间 中囯,年载久矣,未曾敬我,尔知么?’锡能 对曰:‘中囯 人瞒昧天父恩德,丢空未曾敬拜天父久矣。’”
    • 6.
      九命释义:⒈周代的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上公九命为伯;王之三公八命;侯伯七命;王之卿六命;子男五命;王之大夫、公之孤四命;公、侯伯之卿三命;公、侯伯之大夫,子男之卿再命(即二命);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夫一命。子男之士不命。他们的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等,各按等级作具体规定。见《周礼·春官·典命》、《礼记·王制》。九等官爵中的最高一级亦称九命。⒉北周官秩的等级。
    • 7.
      乞子释义:⒈求子嗣。《三国志·魏志·曹爽传》“著述凡数十篇”裴松之 注引 晋 皇甫谧《列女传》:“爽 从弟 文叔,妻 譙郡 夏侯文寧 之女,名 令女。文叔 早死,服闋,自以年少无子,恐家必嫁己,乃断髮以为信…… 司马宣王 闻而嘉之,听使乞子字养,为 曹氏 后,名显于世。”晋 周处《风土记》:“便拜而乞愿:乞富、乞寿、乞子。惟得乞一,不得兼求。”⒉求乞的人。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明 之末世,五遭倾覆。一命之士,文学之儒,无不建义旗以抗仇敌者。下至贩夫乞子,儿童走卒,执志不屈,而仰药剚刃以死者,不可胜计也。”@
    • 8.
      仪部释义:⒈明 初礼部所属四部之一。《明史·职官志一》:“初,洪武 元年置礼部。六年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分四属部:总部、祠部、膳部、主客部……二十二年改总部为仪部。二十九年改仪部、祠部、膳部为仪制、祠祭、精膳,惟主客仍旧,俱称为清吏司。”⒉用为对礼部主事及郎中的别称。清 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荐绅则 金坛周 仪部 鑣 实主之。”清 全祖望《明太傅大学士张公神道碑侧记》:“仪部甫受一命於荒朝,舍生恐后,其有光於师门,不亦大乎!”
    • 9.
      候正释义:古代军中负责侦察敌情的官员。《左传·成公二年》:“司马、司空、舆帅、候正、亚旅皆受一命之服。”杜预 注:“候正,主斥候。”《周书·尉迟迥传》:“隋文帝 又使候正 破六汗裒 诣 迥 喻旨。”《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周天元 如 同州,增候正、前驱、式道候为三百六十重,自应门至於 赤岸泽,数十里间,幡旗相蔽,音乐俱作。”胡三省 注:“候正,主候望。”
    • 10.
      元士释义:⒈周 代称天子之士为元士。 《礼记·王制》:“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孔颖达 疏:“天子之士所以称元者,异於诸侯之士也。《周礼》:公侯伯之士,虽一命不得称元士。”汉 班固《白虎通·爵》:“天子之士独称元士何?士贱不得体君之尊,故加‘元’以别诸侯之士也。”⒉指低级官吏。《旧唐书·孟简卢简辞等传论》:“以 端纶 之才,任不踰元士,而 卢简辞 之昆仲,云摶水击,鬱为鼎门。”⒊佳士,优异之士。明 何景明《方竹先生诔》:“齐民元士,三军匹夫。”⒋明 初给事中的别
    • 11.
      内命释义:⒈北周 官制仿《周礼》,官员品秩有一命至九命之差,且分为“内命”与“外命”。“内命”,指在朝廷中任职之官。《隋书·百官志中》:“内命,三公九命,三孤八命。”原注:“谓王朝之臣。”⒉由皇帝直接发布的命令。唐 元稹《制诰序》:“又明年召入禁林,专掌内命。”《新唐书·百官志序》:“开元 二十六年,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
    • 12.
      再命释义:⒈即二命。 周 代的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九命最高,一命最低。再命属第八个等级。天子之中士,公、侯、伯之大夫和子、男之卿都属再命。见《周礼·春官·典命》、《地官·党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晋襄公 ﹞以再命命 先茅 之县赏 胥臣 曰:‘举 郤缺,子之功也。’”《左传·昭公十二年》:“叔孙昭子 以再命为卿。”⒉泛指低级官吏。清 龚自珍《明良论》一:“崇文门 以西,彰义门 以东,一日不再食者甚众,安知其无一命再命之家也?”参见“九命”。
    • 13.
      军行释义:⒈行军。《后汉书·皇甫嵩传》:“每军行顿止,须营幔修立,然后就舍帐。”《后汉书·申屠刚传》:“盗贼羣辈,且以万数,军行众止,窃号自立。”李贤 注:“兴军而行,拥众而止,无畏惮於危亡也。”⒉军职。《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以一命命 郤缺 为卿,復与之 冀,亦未有军行。”杜预 注:“虽登卿位,未有军列。”《国语·周语中》:“昔先大夫 荀伯 自下军之佐以政,赵宣子 未有军行而以政。”
    • 14.
      刀下留人释义:为营救将被斩首的人而向主持或执行斩首的人发出的留人一命的紧急呼吁。
    • 15.
      功实释义:⒈实际的功效。《史记·六国年表》:“夫作事者必於东南,收功实者常於西北。”宋 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是以慎号令、明赏罚、责功实,此三者,帝王之奇术也。”章炳麟《学变》:“王符 之为《潜夫论》也,仲长统 之造《昌言》也,崔寔 之述《政论》也,皆辨章功实,而深嫉浮淫靡靡,比于《五蠹》。”⒉指切实有功的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 疾治国不务脩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彊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於功实之上。”宋 司马光《廉颇论》:“赵王 不能远观,嘉其一命之不辱,赏其要劫之小策,一旦位诸
    • 16.
      半气释义:半口气息。南朝 梁 江淹《丹砂可学赋》:“懅生死於半气,惜百年於一光。”南朝 梁 江淹《横吹赋》:“重一命而若烟,知半气之如烛。”
    • 17.
      叙齿释义:亦作“叙齿”。按年龄的长幼而定席次。清 翟灏《通俗编·仪节》:“《听雨纪谈》:乡人叙坐固以齿,而《礼》云一命齿于乡,再命齿于族,三命则不齿于族。是同辈而叙齿可也。苟非其人,亦以齿尊之,不几失礼乎!”参见“序齿”。
    • 18.
      呜呼释义:⒈也作乌呼、於呼、於戏。文言叹词。表示叹息:呜呼哀哉。⒉借指死亡(含贬义):一命呜呼。
    • 19.
      命题释义:⒈出题目:命题作文。统一命题。⒉逻辑学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由系词把主词和宾词联系而成。例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这个句子就是一个命题。
    • 20.
      坚白同异释义:指 战国 时名家 公孙龙 的“离坚白”和 惠施 的“合同异”之说。 对“坚白石”这一命题,公孙龙 认为“坚”、“白”是脱离“石”而独立存在的实体,从而夸大了事物之间的差别性而抹杀了其统一性;惠施 看到事物间的差异和区别,但以“合同异”的同一,否定了差别的客观存在。两者都只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否定其他方面。

一命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分为二释义: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对立统一关系的命题。 指统一物的可分性。《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都包含着这一命题的内容。《黄帝内经·太素·知石》:“一分为二,谓天地也。” 明确使用了这一命题。毛泽东说:“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 通俗地说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和矛盾分析的方法。
    • 2.
      一命释义:⒈周 时官阶从一命到九命,一命为最低的官阶。《左传·昭公七年》:“三命兹益共。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杜预 注:“三命,上卿也。”《北史·周纪上》:“以第一品为九命,第九品为一命。”后亦用以泛指低微的官职。南朝 梁 刘孝绰《上虞乡亭观涛津诸学潘安仁河阳县诗》:“无貲徒有任,一命忝为郎。”唐 白居易《松斋自题》诗:“非贱亦非贵,朝登一命初。”《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你生於富家,长在名门,难道没几个好亲眷,何不去借贷,为求官之资,倘得一命,偿之有日。”⒉相同的命运。汉 王充《论衡·气寿》:“
    • 3.
      七级浮图释义:亦作“七级浮屠”。七层佛塔。浮图,梵文Buddhastūpa的音译。《资治通鉴·陈长城公祯明元年》:“﹝帝﹞於 建康 造 大皇寺,起七级浮图;未毕,火从中起而焚之。”《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贫姑慈悲为本,设法夫人救他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何典》第五回:“我死之后,你千万带隻眼睛,收留回去,抚养成人,也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欧阳山《苦斗》五:“周炳 不大在意地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 4.
      上公释义:⒈周 制,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八命,出封时,加一命,称为上公。 《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郑玄 注:“上公,谓王之三公有德者,加命为二伯。二王之后亦为上公。”贾公彦 疏:“案下文,三公八命,出封皆加一等。”⒉汉 制,仅以太傅为上公。《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职。”清 袁枚《随园随笔·领录尚书事更尊于尚书令》:“和帝 时太尉 邓彪 以太傅録尚书事,位上公,在三公之上。每少帝立,则置此官,犹古冢宰总己之义。”⒊晋
    • 5.
      丢空释义:⒈丧亡。 元 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二折:“凭着我穿杨妙手,管教他一命丢空。”⒉犹言疏失。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诏书(一)》:“天父曰:‘今凡间 中囯,年载久矣,未曾敬我,尔知么?’锡能 对曰:‘中囯 人瞒昧天父恩德,丢空未曾敬拜天父久矣。’”
    • 6.
      九命释义:⒈周代的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上公九命为伯;王之三公八命;侯伯七命;王之卿六命;子男五命;王之大夫、公之孤四命;公、侯伯之卿三命;公、侯伯之大夫,子男之卿再命(即二命);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夫一命。子男之士不命。他们的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等,各按等级作具体规定。见《周礼·春官·典命》、《礼记·王制》。九等官爵中的最高一级亦称九命。⒉北周官秩的等级。
    • 7.
      乞子释义:⒈求子嗣。《三国志·魏志·曹爽传》“著述凡数十篇”裴松之 注引 晋 皇甫谧《列女传》:“爽 从弟 文叔,妻 譙郡 夏侯文寧 之女,名 令女。文叔 早死,服闋,自以年少无子,恐家必嫁己,乃断髮以为信…… 司马宣王 闻而嘉之,听使乞子字养,为 曹氏 后,名显于世。”晋 周处《风土记》:“便拜而乞愿:乞富、乞寿、乞子。惟得乞一,不得兼求。”⒉求乞的人。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明 之末世,五遭倾覆。一命之士,文学之儒,无不建义旗以抗仇敌者。下至贩夫乞子,儿童走卒,执志不屈,而仰药剚刃以死者,不可胜计也。”@
    • 8.
      仪部释义:⒈明 初礼部所属四部之一。《明史·职官志一》:“初,洪武 元年置礼部。六年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分四属部:总部、祠部、膳部、主客部……二十二年改总部为仪部。二十九年改仪部、祠部、膳部为仪制、祠祭、精膳,惟主客仍旧,俱称为清吏司。”⒉用为对礼部主事及郎中的别称。清 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荐绅则 金坛周 仪部 鑣 实主之。”清 全祖望《明太傅大学士张公神道碑侧记》:“仪部甫受一命於荒朝,舍生恐后,其有光於师门,不亦大乎!”
    • 9.
      候正释义:古代军中负责侦察敌情的官员。《左传·成公二年》:“司马、司空、舆帅、候正、亚旅皆受一命之服。”杜预 注:“候正,主斥候。”《周书·尉迟迥传》:“隋文帝 又使候正 破六汗裒 诣 迥 喻旨。”《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周天元 如 同州,增候正、前驱、式道候为三百六十重,自应门至於 赤岸泽,数十里间,幡旗相蔽,音乐俱作。”胡三省 注:“候正,主候望。”
    • 10.
      元士释义:⒈周 代称天子之士为元士。 《礼记·王制》:“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孔颖达 疏:“天子之士所以称元者,异於诸侯之士也。《周礼》:公侯伯之士,虽一命不得称元士。”汉 班固《白虎通·爵》:“天子之士独称元士何?士贱不得体君之尊,故加‘元’以别诸侯之士也。”⒉指低级官吏。《旧唐书·孟简卢简辞等传论》:“以 端纶 之才,任不踰元士,而 卢简辞 之昆仲,云摶水击,鬱为鼎门。”⒊佳士,优异之士。明 何景明《方竹先生诔》:“齐民元士,三军匹夫。”⒋明 初给事中的别
    • 11.
      内命释义:⒈北周 官制仿《周礼》,官员品秩有一命至九命之差,且分为“内命”与“外命”。“内命”,指在朝廷中任职之官。《隋书·百官志中》:“内命,三公九命,三孤八命。”原注:“谓王朝之臣。”⒉由皇帝直接发布的命令。唐 元稹《制诰序》:“又明年召入禁林,专掌内命。”《新唐书·百官志序》:“开元 二十六年,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
    • 12.
      再命释义:⒈即二命。 周 代的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九命最高,一命最低。再命属第八个等级。天子之中士,公、侯、伯之大夫和子、男之卿都属再命。见《周礼·春官·典命》、《地官·党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晋襄公 ﹞以再命命 先茅 之县赏 胥臣 曰:‘举 郤缺,子之功也。’”《左传·昭公十二年》:“叔孙昭子 以再命为卿。”⒉泛指低级官吏。清 龚自珍《明良论》一:“崇文门 以西,彰义门 以东,一日不再食者甚众,安知其无一命再命之家也?”参见“九命”。
    • 13.
      军行释义:⒈行军。《后汉书·皇甫嵩传》:“每军行顿止,须营幔修立,然后就舍帐。”《后汉书·申屠刚传》:“盗贼羣辈,且以万数,军行众止,窃号自立。”李贤 注:“兴军而行,拥众而止,无畏惮於危亡也。”⒉军职。《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以一命命 郤缺 为卿,復与之 冀,亦未有军行。”杜预 注:“虽登卿位,未有军列。”《国语·周语中》:“昔先大夫 荀伯 自下军之佐以政,赵宣子 未有军行而以政。”
    • 14.
      刀下留人释义:为营救将被斩首的人而向主持或执行斩首的人发出的留人一命的紧急呼吁。
    • 15.
      功实释义:⒈实际的功效。《史记·六国年表》:“夫作事者必於东南,收功实者常於西北。”宋 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是以慎号令、明赏罚、责功实,此三者,帝王之奇术也。”章炳麟《学变》:“王符 之为《潜夫论》也,仲长统 之造《昌言》也,崔寔 之述《政论》也,皆辨章功实,而深嫉浮淫靡靡,比于《五蠹》。”⒉指切实有功的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 疾治国不务脩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彊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於功实之上。”宋 司马光《廉颇论》:“赵王 不能远观,嘉其一命之不辱,赏其要劫之小策,一旦位诸
    • 16.
      半气释义:半口气息。南朝 梁 江淹《丹砂可学赋》:“懅生死於半气,惜百年於一光。”南朝 梁 江淹《横吹赋》:“重一命而若烟,知半气之如烛。”
    • 17.
      叙齿释义:亦作“叙齿”。按年龄的长幼而定席次。清 翟灏《通俗编·仪节》:“《听雨纪谈》:乡人叙坐固以齿,而《礼》云一命齿于乡,再命齿于族,三命则不齿于族。是同辈而叙齿可也。苟非其人,亦以齿尊之,不几失礼乎!”参见“序齿”。
    • 18.
      呜呼释义:⒈也作乌呼、於呼、於戏。文言叹词。表示叹息:呜呼哀哉。⒉借指死亡(含贬义):一命呜呼。
    • 19.
      命题释义:⒈出题目:命题作文。统一命题。⒉逻辑学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由系词把主词和宾词联系而成。例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这个句子就是一个命题。
    • 20.
      坚白同异释义:指 战国 时名家 公孙龙 的“离坚白”和 惠施 的“合同异”之说。 对“坚白石”这一命题,公孙龙 认为“坚”、“白”是脱离“石”而独立存在的实体,从而夸大了事物之间的差别性而抹杀了其统一性;惠施 看到事物间的差异和区别,但以“合同异”的同一,否定了差别的客观存在。两者都只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否定其他方面。

一命造句

1.在那次事故中小李一命呜呼了。

2.昨天到医院去看他,还和我有说有笑的,怎么今天早上就一命呜呼了?

3.这次全靠王医生妙手回春,才能救回他一命

4.知识是一把利刃,可以救人一命;无知也是一把利刃,却只能送人归西。

5.他干尽坏事,罪大恶极,现在他终于一命呜呼了。

6.袁世凯刚刚当上了皇帝,就一命呜呼了。

7.袁世凯野心勃勃,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又气又急,一命呜呼。

8.妹妹对我发问,一连串问题从她的小嘴里迸出,问得我头晕眼花,幸好这时妈妈邀我们吃水果,救了我一命

9.小老鼠被藏在背后的花猫猛地咬住,一命呜呼了。

一命(yimi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一命是什么意思 一命读音 怎么读 一命,拼音是yī mìng,一命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一命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