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 [shòu jiè]
1. 佛教徒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接受戒律。
例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西游记》
英[be initiated into monkhood or nunhood;]
受戒 引证解释
⒈ 受训戒。
引《汉书·薛宣传》:“长吏莫不喜惧,免冠谢 宣 归恩受戒者。”
⒉ 佛教信徒出家为僧尼,在一定的仪式下接受戒律。
引唐 姚合 《赠卢沙弥小师》诗:“年小未受戒,会解如老师。”
《五灯会元·鸟窠道林禅师》:“九岁出家,二十一於 荆州 果愿寺 受戒。”
《西游记》第六七回:“既如此説,都是受戒的高僧。”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朱士行,洛阳 人,可能是 中国 第一个正式出家受戒的和尚。”
国语词典
受戒 [shòu jiè]
⒈ 佛教徒在一定的仪式下接受戒律,如五戒、沙弥戒、菩萨戒等。
引唐·姚合〈赠卢沙弥小师〉诗:「年小未受戒,会解如老师。」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只见新来受戒的弟子数十人,俱净发鲜披,威仪雍容,列侍师之左右。」
受戒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腊释义:⒈犹一冬。 宋 欧阳修《喜雪示徐生》诗:“常闻老农语,一腊见三白。”宋 曾巩《冬暮感怀诗》:“荒山未有雪,野水不见冰,一腊今已半,浮阳壮犹矜。”宋 杨万里《除夕宿临川战平》诗:“一腊天频雪,千山梅未花。”⒉宋 代民间风俗,生子七日为一腊,有一腊、二腊、三腊、满月等说法。宋 吴自牧《梦粱录·育子》:“三朝与儿落脐炙囱,七日名‘一腊’,十四日谓之‘二腊’,二十一日名曰‘三腊’。”⒊佛教沿用 印度 古代婆罗门雨期禁足的旧习,在戒律中规定比丘受戒后每年于夏季(雨期)三个月安居一处,修习教义,完毕后,称为“一腊”
- 2.
七众释义:佛教按受戒程度和修行方式将信徒划分为七种。其中出家五种,在家二种,合称七众。
- 3.
上岁释义:⒈丰年。 《史记·天官书》:“风从南方来,大旱……北方,为中岁;东北,为上岁。”裴骃 集解引 韦昭 曰:“岁大穰。”清 钱谦益《己卯元日次除夕韵》:“蚤约邻翁占上岁,共看幡信到墙东。”⒉成年。唐 李翱《断僧通状》:“上岁童子,二十受戒。君王不朝,父母不拜。”
- 4.
世寿释义:佛教谓僧尼的实际年寿为“世寿”,以别于“僧腊”(受戒后的年岁)。 明 宋濂《妙果禅师塔铭》:“世寿七十有三,僧腊五十有三。闻师之殁,緇素无不哀慟。”
- 5.
中品戒释义:中品戒为大乘戒三种受戒之一。
- 6.
僧夏释义:⒈指僧尼受戒后的年数。夏,夏腊。唐 白居易《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荼毗幢记》:“大和 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终於本院,报年八十六,僧夏六十五。”清 钱谦益《天童密云禅师悟公塔铭》:“世寿七十七,僧夏四十四。”⒉本谓僧尼于夏日就禅刹挂单,引申指寺庙。金 元好问《宝岩纪行》诗:“兹山缘未了,僧夏容宿留;终当丐餘年,奇探尽云岫。”
- 7.
僧腊释义:僧尼受戒后的年岁。唐 韩翃《题荐福寺衡岳暕师房》诗:“僧腊阶前树,禪心江上山。”明 宋濂《孤峰德公塔铭》:“世寿七十又九,僧腊六十有二。”清 褚人穫《坚瓠二集·僧腊》:“僧家言僧腊言,犹言年岁也。”
- 8.
受戒释义:⒈伊斯兰教朝觐仪节之一。朝觐者到麦加前,按规定在一定地点沐浴、去常服、披戒衣,并遵守其他禁戒,直到朝觐完毕。⒉佛教徒从师接受戒律的宗教仪式。
- 9.
威仪师释义:⒈僧寺职事名。佛徒受戒时有教授师,指示坐作进退之威仪,此教授师又称威仪师。一般法会中指导众僧仪式,作法之僧亦袭用此名。参阅《四分律行事钞》卷上三引《受戒缘集》。⒉指擅长法仪的道士。
- 10.
小师释义:⒈《周礼》乐官名。《周礼·春官·序官》:“大师,下大夫二人;小师,上士四人。”郑玄 注:“凡乐之歌,必使瞽矇者为焉。命其贤知者以为大师、小师。”《周礼·春官·小师》:“小师,掌教鼓、鼗、柷、敔、塤、簫、管、弦、歌。”⒉周 代指王不自出之师。《周礼·秋官·小司寇》:“小师涖戮。”郑玄 注:“小师,王不自出之师。”⒊古代帝王为贵族显宦子弟开办的低级学校的教师。《尚书大传》卷四:“小师,取小学之贤者登之。”⒋受戒未满十夏之僧侣。《释氏要览·师资小师》:“受戒十夏以前,西天皆称小师。”《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
- 11.
尼坛释义:尼姑受戒的地方。宋 高承《事物纪原·道释科教·尼坛》:“受戒,初本僧尼同坛。宋 朝 太祖 不许尼往僧中,自是始别为坛。《宋朝会要》曰:‘开宝 五年二月,詔自今尼有合度者,只许於本寺起坛受戒。’盖自此始别立尼受戒坛也。”
- 12.
年腊释义:佛教语。泛称僧龄。腊,指僧人受戒以后的年岁。《古尊宿语录·赵州真际语录》:“此去一百二十里,有 赵州 观音院,有禪师年腊高邈,道眼明白。”唐 白居易《送文畅上人东游》诗:“貌依年腊老,心到夜禪空。”唐 于頔《郡斋卧疾赠昼上人》诗:“逢师年腊长,值我病容羸。共话无生理,聊用契心期。”
- 13.
戒坛释义:僧徒受戒的地方。
- 14.
戒体释义:佛教指受戒的人所内含的不受邪恶侵染的功能。
- 15.
戒牒释义:旧时寺院发给受戒后的和尚、尼姑的证明身份的文书。
- 16.
戒行释义:佛教指恪守戒律的操行。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闻义里》:“宋云、惠生 见彼比丘戒行精苦,观其风范,特加恭敬。”宋 郭彖《睽车志》卷四:“郭门外精舍;老僧戒行严洁。”《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宋 时 王通 禪师,修行了五十年,因触了知府 柳宣教,被他设计,教妓女 红莲 假扮寡妇借宿,百般诱引,坏了他的戒行。”吴晗《朱元璋传》第六章一:“下令全国府、州、县……非有戒行通经典者不得请给度牒。”亦指戒律。《西游记》第四二回:“﹝菩萨﹞问道:‘你可受吾戒行么?’妖王点头滴泪道:‘若饶性命,愿受戒行。’”清
- 17.
戒腊释义:亦作“戒蜡”。僧徒受戒后的年数。宋 罗烨《醉翁谈录·僧行因祸致福》:“僧既遭刑而归,治疗获安,得高寿,享年九十六,戒腊七十一年,剃度小师凡五人,岂非因祸致福也?”《敕修百丈清规·节腊》:“僧不序齿而序腊,以别俗也……凡禪诵行坐,以受戒先后为次。”一说,僧徒结夏时,造一重量与本人相等的蜡人。解夏时,若体重不轻于蜡人,说明念定无妄想;反之,则精神不一。以此测定僧徒戒行,故称。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戒腊本作戒蜡。西域番僧结制之日,秤其身若干觔,即以蜡为身,亦若干觔,解制之日再秤之,若身重於蜡,
- 18.
摩顶释义:⒈见“摩顶放踵”。⒉《法华经》谓 释迦牟尼佛 以大法付嘱大菩萨时,用右手摩其顶。后为佛教授戒传法时的仪轨。《法华经·嘱累品》:“释迦牟尼佛 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 摩訶萨 顶,而作是言:‘我於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作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唐 张南史《秋夜闻雁寄南十五兼呈空和尚》诗:“禪师几度曾摩顶,高士何年更发心。”《西游记》第四十回:“感蒙 观世音菩萨 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皈依佛果。”⒊指受戒出家。清 李渔《怜香伴·香咏》:“贫尼少时也学拈毫,自摩顶
- 19.
束诫释义:犹言佛家言受戒。
- 20.
毒龙释义:⒈凶恶的龙。⒉喻残暴者,恶势力。⒊佛教故事。佛本身曾作大力毒龙,众生受害。但受戒以后,忍受猎人剥皮,小虫食身,以至身干命终,后卒成佛。见《大智度论》卷十四。后用以比喻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