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隶 [tú lì]
1. 刑徒奴隶,服劳役的犯人。
3. 专指狱卒。
徒隶 引证解释
⒈ 刑徒奴隶,服劳役的犯人。
引《管子·轻重乙》:“今发徒隶而作之,则逃亡而不守。”
《后汉书·隗嚣传》:“民坐挟铜炭,没入钟官,徒隶殷积,数十万人。”
《三国演义》第六三回:“﹝ 彭羕 ﹞因直言触忤 刘璋,被 璋 髠钳为徒隶,因此短髮。”
⒉ 专指狱卒。
引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正惕息。”
国语词典
徒隶 [tú lì]
⒈ 服劳役的狱囚。
引《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
《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比起陵茔,弥历时岁,力役既广,徒隶尤勤。」
徒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凭几释义:⒈《书·顾命》:“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后以“凭几”指帝后临终付托。宋 苏轼《答许状元启》:“先皇帝未明求衣,久已格於至治,洮盥凭几,尚不忘於选贤。”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内阁·隆庆七相之去》:“至 穆宗 凭几,仅 高 张 二公受遗。”《明史·后妃传二·穆宗孝定李太后》:“先生亲受先帝付託,其朝夕纳诲,终先帝凭几之谊。”⒉凭靠几案。唐 韩愈《代张籍与李浙东书》:“閤下凭几而听之,未必不如听吹竹弹丝、敲金击石也。”清 龚自珍《明良论二》:“凭几其杖,顾盼指使,则徒隶之人至。”⒊靠在几上。宋 朱熹《答陈
- 2.
官徒释义:⒈官府的事宜。 ⒉官府的徒隶。
- 3.
弥历释义:久经;经历。《后汉书·桓帝纪》:“比起陵塋,弥歷时岁,力役既广,徒隶尤勤。”南朝 宋 谢灵运《昙隆法师诔序》:“加以巧乘骑,解丝竹,秣絶景於康衢,弄絃管於华肆者,非徒经旬涉朔,弥歷年稔而已。”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溱水》:“古老言昔有二仙,分而憇之,自尔年丰,弥歷一纪。”唐 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弥歷九载,方始毕功。”
- 4.
惕息释义:⒈谓心跳气喘。形容极其恐惧。《汉书·司马迁传》:“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颜师古 注:“惕,惧也。息,喘息也。”唐 李绅《却到浙西》诗:“苛政尚存犹惕息,老人偷拜拥前舟。”《明史·韩雍传》:“两地镇守宦官素骄恣,亦惕息无敢肆。”无名氏《康有为》:“康有为 高官厚禄之思想弥漫於脑筋,骤不可爬搔,而又惕息於戊戌之危机,奉数行之密詔,感泣至今,思得当以报於 汉 也。”⒉指喘息。多以“不敢惕息”形容恐惧。汉 扬雄《长杨赋》:“﹝ 匈奴 ﹞二十餘年矣,尚不敢惕息。”《新唐书·辛云京传》:“回紇
- 5.
耳耳释义:⒈众盛貌。 ⒉《三国志·魏志·崔琰传》:“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於是罚琰为徒隶。”后因以“耳耳”表示有所不足之辞,犹言罢了罢了。⒊挺拔貌。
- 6.
迁叙释义:亦作“迁叙”。亦作“迁序”。谓旧时官吏根据考核劳绩而进行晋职或奖励。《晋书·傅玄传》:“《虞书》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是为九年之后乃有迁叙也。”《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臣愿覈考课之实,定迁序之制,则多端之吏息矣。”宋 曾巩《许安世都官员外郎制》:“徒隶佣役之人,典其废置,而时其迁序,主以郎吏,其选甚高。”宋 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帝德》:“第令於本部中迁敍,乃以为太常太乐令。”明 史玄《旧京遗事》:“藩臬首领,法当得县令,某则从朝廷迁序外臣,但谨为奉职耳。”《明史·王科传》:“盐运官廉,当迁
- 7.
隶书释义:汉字字体之一。由篆书演变而来。字体由篆书的长方改为方正,笔画由圆转改为方折,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是象形汉字转变为不象形的重要阶段。始于秦,盛行于汉。最初为徒隶所用,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