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屠 [fú tú]
1. 佛陀。〈书〉和尚。塔:七级浮屠也作“浮图”。
浮屠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浮图”。
⒉ 佛教语。梵语Buddha的音译。佛陀,佛。
引《后汉书·西域传·天竺》:“其人弱於 月氏,脩浮图道,不杀伐,遂以成俗。”
李贤 注:“浮图,即佛也。”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浮屠者,佛也。 西域 天竺 有佛道焉。佛者, 汉 言觉。将悟羣生也。”
《新唐书·狄仁杰传》:“后将造浮屠大像,度费数百万。”
⒊ 佛教语。梵语Buddha的音译。指佛教。
引南朝 梁 范缜 《神灭论》:“浮屠害政,桑门蠹俗。风惊雾起,驰荡不休。”
《新唐书·李夷简传》:“﹝ 夷简 ﹞将终,戒毋厚葬,毋事浮屠。”
清 恽敬 《香山先生家传》:“论曰:先生之学,杂於浮图、老氏。”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喇嘛﹞则又似与浮屠同出,其髠首不蓄髮亦同。”
⒋ 佛教语。梵语Buddha的音译。指和尚。
引唐 韩愈 《送浮屠文畅师序》:“夫 文畅,浮屠也。”
宋 王禹偁 《柳赞善写真赞》序:“﹝ 柳宜 ﹞堂有母,思见其面而不得归,浮图 神秀 为写其真,使其弟持还,以慰倚门之望。”
清 刘大櫆 《游黄山记》:“若有浮屠,持鉢而倚於门閭,是曰空相之庐。”
⒌ 佛教语。梵语Buddha的音译。指佛塔。
引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阿育王 起浮屠于佛泥洹处,双树及塔今无復有也。”
宋 苏轼 《荐城禅院五百罗汉记》:“且造铁浮屠十有三级,高百二十尺。”
清 李渔 《蜃中楼·传书》:“你慈悲救苦,俺稽首皈依,胜造个七级浮屠。”
⒍ 佛教语。梵语Buddha的音译。旧时称伞或旗的顶子。因其形似塔顶,故名。
引《金史·仪卫志下》:“伞制,皇太子三位妃皆青罗表紫里、金浮图。”
《明史·流贼传·李自成》:“标营白帜黑纛, 自成 独白鬃大纛银浮屠。”
⒎ 佛教语。梵语Buddha的音译。博戏中掷骰子所成的一种贵彩。
引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章郇公 守 洪州,尝因晏客,掷骰赌酒。乃自默占,如异日登台辅,即成贵采。一掷得佛面浮图,遂缄秘其骰,至为相犹在。”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六:“又博家以一二三四五六投子为浮图……借此名以名投子者,岂以一二三四五六为自细至粗如浮图之状也歟?”
国语词典
浮屠 [fú tú]
⒈ 佛陀的别名。参见「佛陀」条。
引《后汉书·卷四二·光武十王传·楚王英传》:「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
⒉ 佛塔。也作「佛图」、「浮图」。
引《西游记·第三三回》:「这个泼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⒊ 复姓。如唐代有浮屠泓。
浮屠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级浮图释义:亦作“七级浮屠”。七层佛塔。浮图,梵文Buddhastūpa的音译。《资治通鉴·陈长城公祯明元年》:“﹝帝﹞於 建康 造 大皇寺,起七级浮图;未毕,火从中起而焚之。”《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贫姑慈悲为本,设法夫人救他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何典》第五回:“我死之后,你千万带隻眼睛,收留回去,抚养成人,也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欧阳山《苦斗》五:“周炳 不大在意地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 2.
三宿恋释义:佛教语。《后汉书·襄楷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李贤 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后因以“三宿恋”指对世俗的爱恋之情。宋 苏轼《别黄州》诗:“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金 元好问《望崧少》诗之一:“结习尚餘三宿恋,残年多负半生闲。”清 姚鼐《答孙补山中丞见怀》诗之二:“我欲更除三宿恋,就公新治乞《坛经》。”
- 3.
九级浮图释义:九层佛塔。浮图,也写作“浮屠”。佛教以造九层佛塔为最大功德。
- 4.
亲亲释义:⒈爱自己的亲属。《诗·小雅·伐木序》:“亲亲以睦友,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孔颖达 疏:“既能内亲其亲以使和睦,又能外友其贤而不弃,不遗忘久故之恩旧而燕乐之。”《汉书·翼奉传》:“古者朝廷必有同姓以明亲亲,必有异姓以明贤贤,此圣王之所以大通天下也。”唐 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圣人者立,然后知宫居而粒食,亲亲而尊尊,生者养而死者藏。”《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高愚溪 到底不往女儿家去,善终於姪儿 高文明 之家。所剩之物尽归姪儿,也是 高文明 一点亲亲之念不衰,毕竟得所报也。”⒉亲属;亲戚。《
- 5.
仙醖释义:仙人酿的酒。喻美酒。唐 宋之问《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诗:“时菊芳仙醖,秋兰动睿篇。”唐 王昌龄《题朱炼师山房》诗:“百花仙醖能留客,一饭胡麻度几春。”
- 6.
信了释义:信从明了。《魏书·释老志》:“ 哀帝元寿 元年,博士弟子 秦景宪 受 大月氏王 使 伊存 口授浮屠经。中土闻之,未之信了也。”
- 7.
儁雄释义:杰出之人。 清 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夫 黄 舒 之间,天下奇山水也,鬱千餘年,一方无数十人名於史传者。独浮屠之儁雄,自 梁 陈 以来,不出二三百里,肩背交而声相应和也。”
- 8.
写经释义:⒈抄写佛教经典。晋 法显《佛国记》:“法显 住此二年,写经及画像。”《陈书·徐孝克传》:“后主 勅以 石头 津税给之,孝克 悉用设斋写经,随得随尽。”唐 张彦远《法书要录·王僧虔<论书>》:“谢静、谢敷 并善写经,亦入能境。”《元史·吴澄传》:“有旨集善书者,粉黄金为泥,写浮屠藏经。帝在 上都,使左丞 速速,詔 澄 为序,澄 曰:‘主上写经,为民祈福,甚盛举也。’”⒉指抄写的佛经。如:这个博物馆收藏着几百卷 敦煌 写经。
- 9.
出豫释义:⒈指出于豫卦。 南朝 齐 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出豫为象,钧天之乐张焉;时乘既位,御气之驾翔焉。”北周 庾信《周五声调曲·变宫调》之二:“成文兴大雅,出豫奏钧天。”按,《易·豫》有“先王以作乐崇德”之语,故云。⒉谓天子秋日巡游。唐 赵彦昭《奉和九日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诗:“出豫乘秋节,登高陟梵宫。”《旧唐书·方伎传·一行》:“明年,幸温汤,过其塔前,又驻骑徘徊,令品官就塔以告其出豫之意。”
- 10.
击钟释义:⒈见“击鐘”。⒉亦作“击钟”。打钟。《左传·定公九年》:“吾犹衰絰,而子击鐘,何也?”宋 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官制》:“京师品官之丧用浮屠法击鐘,初无定制,景德 中令文臣卿监、武臣大将军、命妇郡夫人以上,许於 天清 开寳 击鐘,至今为例。”⒊打钟奏乐。形容生活奢华。《左传·襄公三十年》:“郑伯有 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鐘焉。”《汉书·货殖传》:“质氏 以洒削而鼎食,浊氏 以胃脯而连骑,张里 以马医而击钟,皆越法矣。”参见“击鐘鼎食”。
- 11.
古先生释义:东汉 末有 老子 入夷狄为浮屠的传说,至《老子化胡经》、《西升经》等道经,益增附会,证成其说,谓 老子 西游化胡成佛,并以佛为其弟子,自号为“古先生”。后世因以“古先生”借称佛及佛像。
- 12.
咏歌释义:⒈亦作“咏謌”。 吟咏歌颂。唐 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其周游天下,凡有行,必请于搢绅先生,以求咏謌其所志。”謌,一本作“歌”。唐 柳宗元《唐故兵部郎中杨君墓碣》:“﹝君﹞以疾居家三年,復登于朝,遐邇咏歌,仍遇痼疾。”⒉吟咏歌唱。《国语·周语下》:“五曰夷则,所咏歌九则,平民无贰也。”唐 刘知几《史通·叙事》:“夫读古史者,明其章句,皆可咏歌。”明 陈懋仁《泉南杂志》卷上:“如 渊明 于下潠田舍穫,释鑱咏歌,翛然自适。”⒊诗歌。《文选·任昉<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诗》:“不忍一辰意,千龄万恨生。已矣本生事
- 13.
墨衣释义:⒈黑衣。 指丧服。《新唐书·吐蕃传上》:“居父母丧,断髮,黛面、墨衣,既葬而吉。”⒉指僧服。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六:“至奔 牛埭,浮屠出腰间金,市斗酒,夜醉 五百 而髠其首,解墨衣衣之,且加之械而縶焉。”
- 14.
天笃释义:印度 的古称。 《汉书·张骞传》“吾贾人往市之 身毒国”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一名 天篤,则 浮屠胡 是也。”参见“天竺”。
- 15.
学佛释义:⒈学习佛法。谓出家做和尚。唐 方干《贻亮上人》诗:“人间学佛知多少,浄尽心花只有师。”唐 黄滔《送僧》诗:“纔年七岁便从师,犹説辞家学佛迟。”五代 徐夤《山寺寓居》诗:“披緇学佛应无分,鹤氅谈空亦不妨。”宋 李觏《回明上人诗卷》诗:“学佛有餘力,吟诗过一生。”⒉指信仰或研究佛教。唐 郑愚《潭州大沩山同庆寺·大圆禅师碑铭序》:“知余学佛,求为讚説。”《新五代史·杂传·马胤孙》:“胤孙 既学 韩愈 为文,故多斥浮屠之説,及罢归,乃反学佛,撰《法喜集》、《佛国记》行於世。”
- 16.
宅气释义:⒈寄托以灵秀之气。南朝 梁 江淹《萧骠骑让封第二表》:“仰缘大道方行,苍祇宅气。”⒉住宅的风水。《新唐书·方技传·杜生》:“﹝有浮屠 泓 者﹞尝为 燕国公 张説 市宅,戒曰:‘无穿东北,王隅也!’他日见 説 曰:‘宅气索然,云何?’与 説 共视,隅有三坎丈餘。泓 惊曰:‘公富贵一世而已,诸子将不终。’説 惧,将平之。”
- 17.
尊行释义:⒈高尚的行为。《老子》:“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唐 韩愈《送浮屠令纵西游序》:“其有尊行美德,建功树业,令纵 从而为之歌颂。”⒉长辈。《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回:“子元 自其兄 文王 之死,便有篡立之意……况 熊囏、熊惲 二子年齿俱幼,自恃尊行,全不在眼。”⒊称对方行辈的敬词。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天宫》:“郭 研詰仙人姓氏及其清贯、尊行。”
- 18.
崒堵波释义:即浮屠。 梵语佛塔的音译。
- 19.
弱肉强食释义:原指动物中弱者的肉是强者的食品。 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弱之肉,强之食。” 后比喻弱者被强者吞并。
- 20.
德士释义:宋 温州 人 林灵素,少从浮屠学,苦其师打骂,改当道士。后以方术为 宋徽宗 所宠,“欲废释氏以逞前憾”,请改僧为德士。徽宗 采纳其建议,遂于 宣和 元年正月下诏废佛。宋 费衮《梁溪漫志·改德士颂》:“宣和 庚子,改僧为德士,一时浮屠有以违命被罪者。”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诗》:“政和 间,林灵素 主张道教,建议以僧为德士,使加冠巾,其意以释氏为出其下耳。临川 饶德操,时弃儒为僧,作《德士颂》四首。其一云:‘德士旧来称进士,黄冠初不异儒冠。种种是名名是假,世人谁不被名谩。’”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