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清 [zhì qīng]
1. 过于清澈;极其清澈。
2. 谓上升到天庭。清,太清,指天庭。《楚辞·远游》:“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王逸注:“登天庭也。”一说,至清,谓“俟时之清”。见清王夫之《楚辞通释》卷五。
4. 极其清虚的境界。即天庭。
至清 引证解释
⒈ 过于清澈;极其清澈。
引汉 东方朔 《答客难》:“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唐 刘长卿 《送郑说之歙州谒薛侍郎》诗:“俗变人难理,江传水至清。”
⒉ 谓上升到天庭。清,太清,指天庭。一说,至清,谓“俟时之清”。见 清 王夫之 《楚辞通释》卷五。
引《楚辞·远游》:“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
王逸 注:“登天庭也。”
⒊ 极其清虚的境界。即天庭。
引《淮南子·精神训》:“契大浑之朴,而立至清之中。”
至清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坡七集释义:别集名。北宋苏轼著。一百一十卷。有《东坡集》、《后集》、《续集》、《奏议集》、《外制集》、《内制集》、《应诏集》七种。自宋至清,注本很多。今有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1982年)、《苏轼文集》(1986年)。
- 2.
五刑释义:中国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罚。通常指殷周时期的墨(刺刻面、额,染以黑色)、劓(yì,割鼻)、剕(fèi,割脚)、宫(阉割生殖器)、大辟(处死)等五种刑罚。也指隋代至清代的笞(chī,以小荆条或小竹板责打)、杖(以大荆条或大竹板责打)、徒(强制在一定监禁期内服苦役)、流(解送边远地方服苦役)、死等五种刑罚。
- 3.
传胪释义:⒈科举时代,殿试揭晓唱名的一种仪式。 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阁门承接,传于阶下,卫士齐声传名高呼,谓之传胪。⒉明代称科举第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至清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
- 4.
八股取士释义:明代成化年间,科举考试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时才废除,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被废除。
- 5.
十恶释义:中国封建王朝规定的不可赦免的十种重大罪名。 即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始于北齐,隋代修改后规定在法律中,沿用至清代。
- 6.
半班戏释义:流行于闽西和赣南一些省区的一种汉族传统戏曲类别,产生年代大多是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种类繁多,各地特色鲜明。
- 7.
受汙释义:受污染。《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然则曷用枣栗云乎,腶脩云乎”汉 何休 注:“玉取其至清而不自蔽其恶,洁白而不受污。”《新唐书·卓行传·何蕃》:“初,朱泚 反,诸生将从乱,蕃 正色叱不听,故六馆之士无受污者。”
- 8.
受污释义:受污染。《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然则曷用枣栗云乎,腶脩云乎”汉 何休 注:“玉取其至清而不自蔽其恶,洁白而不受污。”《新唐书·卓行传·何蕃》:“初,朱泚 反,诸生将从乱,蕃 正色叱不听,故六馆之士无受污者。”
- 9.
大房山释义:在北京市西南房山区。 有上方山、石经山等高峰。上方山海拔880米,山势陡峻,古柏苍郁,有七十二庵、九洞十二峰之胜。石经山刻藏有隋代至清初各代佛经一千多种,共有一万四千多块。山中有上方寺、云水洞、云居寺塔及唐、辽石塔多座。为京郊游览胜地。
- 10.
心若琉璃释义:纯粹至清澈美丽不受尘世间的物欲,名欲,情欲的困扰。 心比水还要静即心静如琉璃。一切只为众生考虑。琉璃不但明净纯无暇,金木水火土也不能打动干扰。
- 11.
总髻交释义:童年结交的朋友。宋 袁褧《枫窗小牍》卷上:“吕夷简 有总髻交 王至清,以屡试不第,隐遯山壑。”参见“总角”、“总角交”。
- 12.
昆腔释义:戏曲声腔之一,元代在江苏昆山产生。明代至清中叶以前非常流行,对许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影响。也叫昆曲、昆山腔。
- 13.
正黄旗释义: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纯黄而得名。 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由皇帝亲自统领。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 14.
水清无鱼释义: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比喻人太精明,就不能容人。《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 15.
水至清则无鱼释义:《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也说水清无鱼。
- 16.
永乐大典释义: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明成祖命解缙等辑。始于永乐元年(1403),成于永乐六年(1408),辑入各类图书七八千种,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地理及应用科学等方面的资料。原抄本两部,至清仅存一部。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该书大部分被焚毁或劫走。1960年中华书局依据北京图书馆征集的原书和摄影本七百三十卷影印出版。后又收集六十七卷,于1986年影印出版。
- 17.
涤瑕荡垢释义:也说涤瑕荡秽。清除旧的恶习。汉班固《东都赋》:“于是百姓涤瑕荡秽而镜至清。” 瑕:玉面上的斑点。垢:脏东 西。瑕和垢常比喻缺点或恶习。
- 18.
清真释义:⒈纯洁质朴。⒉使用汉语的中国伊斯兰教徒的常用语。意为称颂该教所信奉的真主安拉“清净无染”“真乃独一”“至清至真”。所以教徒称该教为清真教,寺院为清真寺,按教规制作的食物为清真食品。
- 19.
潘家泊村释义:村庄由来据《潘氏族谱》载:明永乐四年,潘氏迁来鳌山卫,至清康熙时,又迁此地立村。因村东多水泊,称潘家泊。
- 20.
秩品释义:中国从先秦至清末官僚制度中各级官吏政治地位及俸禄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