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明 [chéng míng]
1. 至诚之心和完美的德性。语出《礼记·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郑玄注:“由至诚而有明德,是圣人之性者也。”
诚明 引证解释
⒈ 至诚之心和完美的德性。
引语出《礼记·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郑玄 注:“由至诚而有明德,是圣人之性者也。”
唐 李翱 《复性书上》:“不知者谓夫子之徒不足以穷性命之道,信之者皆是也。有问於我,我以吾之所知而传焉,遂书於书,以开诚明之源。”
宋 邵雍 《诚明吟》:“孔子 生知非假习, 孟軻 先觉亦须脩;诚明本属吾家事,自是今人好外求。”
明 邵璨 《香囊记·庆寿》:“一生未悟诚明了,百行须知孝悌先。”
诚明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参和释义:三者合一。《左传·襄公七年》:“恤民为德,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参和为仁。”晋 陆云《赠顾尚书》诗:“五岳降神,四瀆炳灵,两仪钧陶,参和大成。”宋 张载《正蒙·诚明》:“天本参和不偏。”王夫之 注:“参和,太极、阴、阳,三而一也。”
- 2.
弄口释义:⒈谓拨弄口唇。 如剔牙之类。《礼记·曲礼上》“毋刺齿”汉 郑玄 注:“为其弄口也,口容止。”孔颖达 疏:“口容止,不得刺弄之,为不敬也。谓其弄口少仪,曰口容止,容仪欲静止也。”⒉搬弄口舌。《汉书·济川王刘明传》:“谗臣在其间,左右弄口,积使上下不和。”⒊玩弄言辞,巧辩。明 高攀龙《答南皋三》:“《中庸》言自诚明之性,《大学》言自明诚之教。由今思之,只是弄口。”《西游补》第十回:“新古人笑道:‘孙先生,你还要拜我哩。’行者 道:‘且莫弄口,我有句要紧话问你。’”参见“弄口鸣舌”。⒋出入弄堂的地方。丁玲《
- 3.
影质释义:⒈谓预置财物以待。 如望影设质,故称。《北史·儒林传上·徐遵明》:“遵明 讲学於外,二十餘年,海内莫不宗仰。颇好聚敛,与 刘献之、张吾贵 皆 河 北聚徒教授,悬纳丝粟,留衣物以待之,名曰影质,有损儒者之风。”⒉谓心中映象所据以产生的外界事物。清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诚明》:“风雷无形而有象,心无象而有觉……心之情状虽无形无象,而必依所尝见闻者以为影质,见闻所不习者,心不能现其象。”
- 4.
撞钟舞女释义:⒈见“撞鐘舞女”。⒉谓纵情声色,恣意行乐。《左传·昭公二十年》:“其适遇淫君,外内颇邪,上下怨疾,动作辟违,从欲厌私,高臺深池,撞鐘舞女。”鐘,一本作“钟”。《韩非子·说疑》:“为人主者,诚明於臣之所言,则虽罼弋驰骋,撞鐘舞女,国犹且存也。”
- 5.
诚明释义:至诚之心和完美的德性。语出《礼记·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郑玄 注:“由至诚而有明德,是圣人之性者也。”唐 李翱《复性书上》:“不知者谓夫子之徒不足以穷性命之道,信之者皆是也。有问於我,我以吾之所知而传焉,遂书於书,以开诚明之源。”宋 邵雍《诚明吟》:“孔子 生知非假习,孟軻 先觉亦须脩;诚明本属吾家事,自是今人好外求。”明 邵璨《香囊记·庆寿》:“一生未悟诚明了,百行须知孝悌先。”
- 6.
诚洁释义:⒈衷心纯洁。 ⒉真诚明洁。
- 7.
黠戛斯释义:古族名。 汉 称 坚昆,魏 晋 间称 结骨,唐 称 黠戛斯。主要分布在今 叶尼塞河 上游流域。从事畜牧,兼营农业和狩猎。有文字,今称“鄂尔浑-叶尼塞文”。唐 贞观 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内附,唐 以其地为 坚昆都督府,隶 燕然都护府。景龙 四年(公元710年)后,曾受 东突厥 和 回鹘 的统治。开成 五年(公元840年),黠戛斯 破 回鹘。大中 元年(公元847年),唐 封其首领为“英武诚明可汗”。大顺 元年(公元890年),助 唐 平 李克用 叛乱。约10-12世纪,大量 黠戛斯 人移至 天山 西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