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邑 [yì yì]
1. 忧郁不乐貌。
2. 微弱貌。
4. 谦抑貌。
邑邑 引证解释
⒈ 忧郁不乐貌。
引《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人生一世閒,安能邑邑如此!”
宋 梅尧臣 《送通判黄国博入浙》诗:“洗荡生前邑邑不平气,付与沧海之水随滔滔。”
苏曼殊 《与刘三书》:“剑妹 十五回乡,云一週可返,今踰半月尚未来,殊邑邑。”
⒉ 微弱貌。
引《楚辞·刘向<九叹·远游>》:“张絳帷以襜襜兮,风邑邑而蔽之。”
王逸 注:“邑邑,微弱貌也。”
⒊ 谦抑貌。
引《古文苑·班固<十八侯铭·将军青阳侯王吸>》:“邑邑将军,育养烝徒。”
章樵 注:“邑邑,谦抑貌。”
国语词典
邑邑 [yì yì]
⒈ 忧愁不乐的样子。
引《文选·应璩·与满公琰书》:「不获待坐,良增邑邑。」
《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即日归太原,邑邑成疾,不食而卒。」
⒉ 微弱的样子。
引《楚辞·刘向·九叹·远游》:「张绛帷以襜襜兮,风邑邑而蔽之。」
邑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伦释义:⒈不伦不类。 《韩非子·难言》:“敦祗恭厚,鯁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陈奇猷 集释:“伦,类也。不伦,即今语不伦不类。”《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古人解经,也有穿凿的,先生这话就太不伦了。”详“不伦不类”。⒉不相当;不相类。《汉书·梁怀王刘揖传》:“臣愚以为王少,而父同产长,年齿不伦。”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上下文变换虚字例》:“《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篇》:‘口不能道善言,而志不邑邑。’按下句本作‘志不而邑邑’与上句‘口不能道善言’一律,特虚字不同耳。而,即能也……浅人不知‘而’与‘能’通,改作‘而志
- 2.
柄用释义:⒈谓被信任而掌权。 亦谓被任用。《汉书·谷永传》:“是时,上初即位,谦让委政元舅大将军 王凤,议者多归咎焉。永 知 凤 方见柄用,阴欲自託。”《宋史·王旦传》:“旦 为天书史,每有大礼,輒奉天书以行,恒邑邑不乐。凡柄用十八年,为相仅一纪。”周素园《贵州民党痛史》第三篇第三章:“而巡警道 贺国昌,高等审判厅丞 朱兴汾 皆游学 日本 ……党员柄用,两人推轂之力为多。”⒉指受信任而掌权的人。唐 张固《幽闲鼓吹》:“武皇 一朝之柄用,皆 钦义 所致也。”⒊指权要职位。宋 欧阳修《论王举正范仲淹等札子》:“况今参
- 3.
游言释义:⒈浮夸不实的言论。《礼记·缁衣》:“故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唐 刘禹锡《答饶州元使君书》:“今研覈至论,渊乎有味,非游言架空之徒,喜未尝不至抃也。”《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端平三年》:“内则嬖御怀私,为君心之蠹;外则子弟寡谨,为明政之累。游言噂沓,宠赂章闻,欲簫勺太和,得乎!”⒉指流言。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宁皇登位》:“採之游言,殊有惊悸;採之国论,曾无建明。”⒊虚浮不实的言语。《文选·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无或游言,以增邑邑。”李善 注:“《礼记》曰:‘大人不倡游言。’郑
- 4.
邑邑不乐释义:邑邑:发愁的样子。 形容心里苦闷,很少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