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三藏 三藏的意思
sānzàng

三藏

简体三藏
繁体
拼音sān zàng
注音ㄙㄢ ㄗㄤ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ān,(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组词】: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组词】: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cáng zàng,(1) 隐避起来。【组词】:埋藏。包藏。藏奸。藏匿。隐藏。蕴藏。藏污纳垢。(2) 收存起来。【组词】:收藏。藏品。藏书。储藏。(1) 储放东西的地方。【组词】:藏府。宝藏。(2) 道教、佛教经典的总称。【组词】:道藏。大藏经。三藏(佛教经典“经”、“律”、“论”三部分)。(3)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等省。【组词】:藏族。(4) 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简称。(5) 同“臟”。

基本含义

指佛教经典的三种分类,也可指佛教的经书、经藏。

三藏的意思

三藏 [sān zàng]

1. 梵文意译。佛教经典的总称。分经、律、论三部分。经,总说根本教义;律,记述戒规威仪;论,阐明经义。通晓三藏的僧人,称三藏法师,如唐玄奘称唐三藏。

三藏 引证解释

⒈ 梵文意译。佛教经典的总称。分经、律、论三部分。经,总说根本教义;律,记述戒规威仪;论,阐明经义。通晓三藏的僧人,称三藏法师,如 唐 玄奘 称 唐三藏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义隐三藏之外,事非二乘所窥。”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断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而至於席。”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三一章:“他近几年来持律极严,更加精研经、论,想在生前做一个三藏具足的和尚。”


国语词典

三藏 [sān zàng]

⒈ 佛教用语:(1)​ 佛教经典的总称。包括经藏、律藏、论藏三部分。经藏是指以佛说法的形式创作的典籍;律藏虽同是以佛说的形式,但内容都和戒律有关;论藏是佛弟子或后世论师阐释经义的作品。宋·承迁〈金师子章序〉:「设有说道超他,入经藏,对三藏胜论议人否?」(2)​ 三藏法师的简称。参见「三藏法师」条。唐·阎朝隐〈大唐大荐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师之碑〉:「证圣年中奉敕与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译华严经。」


三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腔释义:⒈满腹;满胸。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若果是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西游记》第八二回:“你看他做出那千般娇态,万种风情。岂知 三藏 一腔子烦恼。”清 陈天华《警世钟》:“一腔无限同舟痛,献与同胞侧耳听。”郭小川《大海浩歌》:“好,一腔胆略,好,一身风采。”⒉表数量。用于宰杀的牲体,如羊、猪等。唐 张鷟《朝野佥载》卷四:“唐 姜晦 为吏部侍郎,眼不识字,手不解书,滥掌銓衡,曾无分别。选人歌曰:‘今年选数恰相当,都由座主无文章,案后一腔冻猪肉,所以名为 姜侍郎。’”《水浒传》第二回:
    • 2.
      三藏法师释义:对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又称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略称三藏。在中国,对来自印度、西域的佛典进行汉译的僧侣,常尊为译经三藏或三藏法师。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藏法师为玄奘法师,但常被误会这是玄奘专有的称号,实际上除了玄奘之外,著名的三藏法师尚有鸠摩罗什法师、实叉难陀法师、求那跋陀法师、大广智不空法师、菩提灯法师、安世高法师等等。日本历史上唯一的三藏法师为灵仙法师。
    • 3.
      三藏释义:佛教经典分为经、律、论三个部分,总称三藏。 经,总说根本教义;律,述说戒律;论,阐发教义。
    • 4.
      义注释义:巴利三藏的文献。
    • 5.
      乾巴释义:⒈干硬的饼状食物。《西游记》第十三回:“那 伯钦 另设一处,铺排些没盐没酱的老虎肉……点剁鹿肉、乾巴,满盘满碗的陪着 三藏 吃斋。”⒉因失去水分而收缩。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六:“太阳燥热……苞米的红缨一半干巴了。”杨朔《桃树园》:“石老海 病的有年数了,半身不遂,两条腿瘦得就象那干巴树枝,瘫在炕上不能动弹。”⒊指语言文字枯燥单调。茹志鹃《新当选的团支书》:“写完后自己看看又觉得太生硬,太干巴,于是撕掉重新再来。”黄宗英《大雁情》:“我实在不会写文章,挺生动的事儿,让我一写就干巴了。”
    • 6.
      修行五门释义:修行五门《三藏法数》[出起信论疏] 一修行施门施有三义。
    • 7.
      关风释义:⒈涉及风趣,有趣味。 《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⒉观看风景。《西游记》第七二回:“八戒 道:‘师兄好不通情!师父在马上坐得困了,也让他下来关关风是。’三藏 道:‘不是关风;我看那里是个人家,意欲自去化些斋吃。’”⒊说话时,用唇齿阻控发音气流。《安徽文学》1980年第6期:“他的门牙跌掉了一个,掉了右边的那一个,说话不大关风。”
    • 8.
      唐三藏释义:唐 代 玄奘法师 的俗称。精通经、律、论三藏的高僧称为三藏法师。
    • 9.
      唐僧取经释义:唐 代高僧 玄奘 赴 天竺(印度)求经,历时十七年,回国后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宋 元 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与 元 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曾演义其事。自 明 吴承恩《西游记》小说行世,“唐僧取经”遂成为 中国 民间妇孺皆知的故事。
    • 10.
      回鹘文释义:回鹘 人采用粟特文字母创制的文字。 属音素文字类型。主要通行于今 吐鲁番盆地 及中亚 楚河 流域。字母分字头、字中、字尾。字体分刻本体、写经体、草体三种。留存至今的用这种文字书写的碑铭和文献有《九姓回鹘可汗碑》、《弥勒会见记》、《福乐智慧》、《金光明经》、《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高昌馆杂字》、《高昌馆来文》等,均对研究维吾尔族语言、文学、历史有重要价值。
    • 11.
      圣教序释义:唐 碑名。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 玄奘法师 至 印度 取经,回 长安 后,译经、论一千余卷。贞观 二二年,太宗 作此序表彰其事。时 高宗 为太子,又作《述三藏圣教序记》。至 高宗 朝,多处将序、记刻石立碑。其中后世最有名者,为 咸亨 三年由 弘福寺 僧 怀 仁 集 晋 王羲之 字迹刻成,后附 玄奘 所译《心经》。碑在 西安 学宫,世称《集王圣教序》。清 赵翼《金二雅绘禊游图集兰亭字为序长卷索题戏书其后》诗:“李唐 御製《圣教序》,亦掇墨寳刊穹碑,遂令 右军 好手迹,几遭寸磔无完肌。”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 12.
      契经释义:梵语Sūtra的意译。佛教三藏之一,亦单称经。对律、论而言。
    • 13.
      尊寿释义:对人年龄的敬称。《西游记》第九三回:“因问:‘老师高寿?’三藏 道:‘虚度四十五年矣。敢问老院主尊寿?’”
    • 14.
      总龟释义:⒈古代对知识渊博者之誉称。 唐 颜真卿《丽正殿学士殷君墓碣铭》:“贺 呼君为五总龟,以龟千年五聚,问无不知也。”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古今博洽之士,有称府者,有称库者……有称总龟者。”清 龚自珍《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义学之渊海,三藏之总龟。”⒉用以称内容博大的典籍。
    • 15.
      慧藏释义:佛教经典分经、律、论三部分,是为三藏,亦称慧藏。亦特指其中的论藏。
    • 16.
      打谈释义:宋 元 时代称在街市演唱或说书。 《孤本元明杂剧·<东篱赏菊>第二折》:“我也不曾读书,我则听的那打谈的説 武王 立天下,寻访着 孟津 老姜。”明 刘元卿《贤奕编》卷二:“沉屯子 偕友入市,听打谈者説 杨文广 围困 柳州 城中,内乏粮餉,外阻救兵,蹙然踊叹不已。”《金瓶梅词话》第十五回:“又有那站高坡打谈的词曲 杨恭,到看这搧响鈸游脚僧演説 三藏。”
    • 17.
      持念释义:谓僧徒念诵经咒。《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中》:“每年诞节,诸州府奏荐僧道,其僧尼欲立讲论科……持念科。”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二》:“近臣奏且詔 不空三藏 入内持念。明皇 秉香炉,不空 诵《仁王护国陁罗尼》。”
    • 18.
      掌藏释义:⒈内官名。 ⒉掌管三藏。
    • 19.
      文意释义:文辞的意义;文章的意境。《汉书·王莽传下》:“宗 属为皇孙,爵为上公,知 宽 等叛逆族类,而与交通,刻铜印三,文意甚害,不知厌足,窥欲非望。”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宗经》:“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元史·韩性传》:“作大义,操笔立就,文意苍古。”鲁迅《二心集·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版本》:“也不仅据文意的华朴巧拙定时代,因为作者是文人还是市人,于作品是大有分别的。”
    • 20.
      无累释义:⒈不牵累;没有牵累。《左传·隐公十一年》:“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宋 王安石《到家》诗:“身閒自觉贫无累,命在谁论进有材。”⒉无所挂碍。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宋 何薳《春渚纪闻·有道之器》:“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宫商蹔离,不可得已。”

三藏(sanca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三藏是什么意思 三藏读音 怎么读 三藏,拼音是sān zàng,三藏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三藏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