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贝多 贝多的意思
bèiduō

贝多

简体贝多
繁体貝多
拼音bèi duō
注音ㄅㄟˋ ㄉㄨㄛ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èi,(1) 蛤蜊、珠母、刀蚌、文蛤等有介壳软体动物的总称。(2) 指贝类动物的硬壳。【组词】:贝壳。贝雕。(3) 古代用贝壳做的货币。(4) 姓。

duō,(1) 数量大,与“少”、“寡”相对。【组词】:人多。多年。多姿。多层次。多角度。多难(nàn )兴(xīng )邦。多多益善。多行不义必自毙。(2) 数目在二以上。【组词】:多年生草。多项式。多义词。多元论。(3) 有余,比一定的数目大。【组词】:多余。一年多。(4) 过分,不必要的。【组词】:多嘴。多心。多此一举。(5) 相差的程度大。【组词】:好得多。(6) 表示惊异、赞叹。【组词】:多好。(7) 表示某种程度。【例句】:有多大劲儿使多大劲儿。(8) 表疑问:有多大呢?多会儿?(9) 姓。

贝多的意思

贝多 [bèi duō]

1. 梵语pattra的音译。意为树叶。古印度常以多罗树叶写经。亦指佛陀在其下成道的菩提树。借指佛经。传说中的国名。

贝多 引证解释

⒈ 梵语的音译。意为树叶。古 印度 常以多罗树叶写经。亦指佛陀在其下成道的菩提树。

《佛说自誓三昧经》:“佛告天子:昔吾出家,以汝为证;诣贝多树,汝復为证。”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贝多,出 摩伽陁国,长六七丈,经冬不凋。此树有三种:一者多罗娑力叉贝多;二者多梨婆力叉贝多;三者部婆力叉多罗多梨。并书其叶,部闍一色取其皮书之。贝多是梵语, 汉 翻为叶。贝多婆力叉者, 汉 言叶树也。 西域 经书,用此三种皮叶,若能保护,亦得五六百年。”
清 阎尔梅 《遂初园诗》:“东隣賸有逃禪地,更向 祗园 种贝多。”
亦译作“贝多罗”。 清 吴伟业 《送张玉甲宪长之官邛雅》诗之三:“欲问辟支诸佛土,贝多罗树即关头。”
清 陈维崧 《贺新郎·中元感怀》词:“亟倩兰陀张浄饌,抛作贝多罗子,早勘破人间生死。”

⒉ 借指佛经。

唐 张鼎 《僧舍小池》诗:“贝多文字古,宜向此中翻。”
清 顾景星 《<楝亭集>序》:“贝多、金碧、象数、艺术,无所不窥。”

⒊ 传说中的国名。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周成王 元年, 贝多国 人献舞萑, 周公 命返之。”


国语词典

贝多 [bèi duō]

⒈ 古代印度人将佛经书写于贝多树的叶子上,故以此语为佛经的代称。

唐·李商隐〈题僧壁〉诗:「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


贝多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花树释义:即贝多树。一年开花三次,故名。见 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槃多》。唐 杨炯《少室山少姨庙碑》:“餘基隐嶙,仍知万岁之亭;古木摧残,尚辨三花之树。”唐 李白《鸣皋歌奉饯丛翁清归五崖山居》诗:“去时应过 嵩少 间,相思为折三花树。”王琦 注:“三花树,即贝多树也。”明 王恭《寄上清王道人》诗:“心怀九转丹,梦绕三花树。”
    • 2.
      劫火释义:⒈亦作“刧火”。 亦作“刦火”。亦作“刼火”。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唐 张乔《兴善寺贝多树》诗:“永共 终南 在,应随劫火烧。”宋 李纲《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刧火洞烧时,自有安身处。”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附录《晋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还随刦火烟。”清 龚自珍《忏心》诗:“佛言刼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释子又常谓 东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⒉借指兵火。清 顾炎武《恭谒天寿山十三陵》
    • 3.
      古典音乐释义:⒈世纪之交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或师法这一乐派风格而写成的音乐。⒉西方现代派音乐或爵士音乐、摇滚乐等通俗音乐的对称。
    • 4.
      叶书释义:⒈用树叶写的书信。 ⒉贝叶书的简称。古代印度人常用贝多罗树的叶书写佛经,故佛经亦称“叶书”。
    • 5.
      多罗释义:⒈梵文Pattra的译音。亦译作“贝多罗”。树名。即贝多树。形如棕榈,叶长稠密,久雨无漏。其叶可供书写,称贝叶。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恭建那补罗国》:“城北不远有多罗树林,周三十餘里。其叶长广,其色光润,诸国书写,莫不採用。”唐 杜甫《山寺》诗:“吾知多罗树,却倚莲花臺。”参阅《翻译名义集·林木》。⒉食器。《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 毗騫王 ﹞常遗 扶南王 纯金五十人食器,形如圆盘,又如瓦塸,名为多罗,受五升,又如椀者受一升。”⒊脂粉盒。《太平御览》卷七一七引 南朝 宋 何承天《纂文》曰:“多罗,
    • 6.
      多罗叶释义:贝多罗叶的省称。 参见“多罗”。
    • 7.
      思惟树释义:菩提树的别名。 又称贝多。相传 释迦牟尼 在菩提树下沉思坐化成佛,故称。
    • 8.
      旁行书释义:横写的文字。古泛指外国文字。《新唐书·隐逸传·陆羽》:“﹝ 陆羽 ﹞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新唐书·西域传下·康》:“﹝ 康 人﹞习旁行书。”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八:“人年七八十,幸身康宁,当退藏一室,早睡晏起,繙贝多旁行书,与三生结愿。”
    • 9.
      树头酒释义:以贝多罗树果实的汁液制成的酒。
    • 10.
      树经释义:佛教语。 刻于贝多罗树叶上的佛教经典。唐 武则天《大周新翻三藏圣教序》:“拂石年穷,树经无泯。”参见“贝叶经”。
    • 11.
      梵册贝叶释义:指佛经,佛经原本多用梵文写在贝多罗树叶上。
    • 12.
      梵夹释义:亦作“梵荚”。亦作“梵筴”。佛书。佛书以贝叶作书,贝叶重迭,用板木夹两端,以绳穿结,故称。唐 李贺《送沉亚之歌》:“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王琦 汇解引 唐 杜宝《大业杂记》:“新翻经本,从外国来,用贝多树叶,形似枇杷叶而厚大,横作行书,约经多少,缀其一边如牒然,今呼为梵夹。”《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三年》:“又於禁中设讲席,自唱经,手録梵夹。”胡三省 注:“梵夹,贝叶经也;以板夹之,谓之梵夹。”清 赵翼《祥符寺》诗:“前朝留梵荚,籤轴至今縢。”自注:“寺有 宣德 中所颁全部藏经。”清 俞樾《茶香
    • 13.
      贝叶书释义:缅甸人用贝多罗树的叶子(即贝叶)刻写成的书。在刻好的贝叶上涂上煤油,字迹即可显现出来。用细绳串连刻好的贝叶即成。
    • 14.
      贝叶棕释义:常绿乔木,高可达20多米,茎上有环状叶痕,叶子大,掌状羽形分裂,花乳白色,有臭味。 只开一次花,结果后即死亡。叶子叫贝叶,可以做扇子,也可代纸做书写材料,用贝叶写的佛经叫做贝叶经。也叫贝多。
    • 15.
      贝多叶书释义:指佛经。 宋 范成大《吴船录》卷上:“乾德 二年,詔沙门三百人入 天竺,求舍利及贝多叶书。”
    • 16.
      贝多罗释义:见“贝多”。
    • 17.
      贝多芬释义: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不少作品反映了当时市民阶级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向往以及反抗封建专制的革命热情和英雄气概。他在创作上勇于革新,扩大了音乐的表现力,并使奏鸣曲式发展成富于对比、冲突的戏剧性结构,对后世音乐发展有深远影响。主要作品有九部交响曲、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以及歌剧《菲德里奥》等。

贝多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花树释义:即贝多树。一年开花三次,故名。见 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槃多》。唐 杨炯《少室山少姨庙碑》:“餘基隐嶙,仍知万岁之亭;古木摧残,尚辨三花之树。”唐 李白《鸣皋歌奉饯丛翁清归五崖山居》诗:“去时应过 嵩少 间,相思为折三花树。”王琦 注:“三花树,即贝多树也。”明 王恭《寄上清王道人》诗:“心怀九转丹,梦绕三花树。”
    • 2.
      劫火释义:⒈亦作“刧火”。 亦作“刦火”。亦作“刼火”。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唐 张乔《兴善寺贝多树》诗:“永共 终南 在,应随劫火烧。”宋 李纲《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刧火洞烧时,自有安身处。”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附录《晋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还随刦火烟。”清 龚自珍《忏心》诗:“佛言刼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释子又常谓 东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⒉借指兵火。清 顾炎武《恭谒天寿山十三陵》
    • 3.
      古典音乐释义:⒈世纪之交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或师法这一乐派风格而写成的音乐。⒉西方现代派音乐或爵士音乐、摇滚乐等通俗音乐的对称。
    • 4.
      叶书释义:⒈用树叶写的书信。 ⒉贝叶书的简称。古代印度人常用贝多罗树的叶书写佛经,故佛经亦称“叶书”。
    • 5.
      多罗释义:⒈梵文Pattra的译音。亦译作“贝多罗”。树名。即贝多树。形如棕榈,叶长稠密,久雨无漏。其叶可供书写,称贝叶。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恭建那补罗国》:“城北不远有多罗树林,周三十餘里。其叶长广,其色光润,诸国书写,莫不採用。”唐 杜甫《山寺》诗:“吾知多罗树,却倚莲花臺。”参阅《翻译名义集·林木》。⒉食器。《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 毗騫王 ﹞常遗 扶南王 纯金五十人食器,形如圆盘,又如瓦塸,名为多罗,受五升,又如椀者受一升。”⒊脂粉盒。《太平御览》卷七一七引 南朝 宋 何承天《纂文》曰:“多罗,
    • 6.
      多罗叶释义:贝多罗叶的省称。 参见“多罗”。
    • 7.
      思惟树释义:菩提树的别名。 又称贝多。相传 释迦牟尼 在菩提树下沉思坐化成佛,故称。
    • 8.
      旁行书释义:横写的文字。古泛指外国文字。《新唐书·隐逸传·陆羽》:“﹝ 陆羽 ﹞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新唐书·西域传下·康》:“﹝ 康 人﹞习旁行书。”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八:“人年七八十,幸身康宁,当退藏一室,早睡晏起,繙贝多旁行书,与三生结愿。”
    • 9.
      树头酒释义:以贝多罗树果实的汁液制成的酒。
    • 10.
      树经释义:佛教语。 刻于贝多罗树叶上的佛教经典。唐 武则天《大周新翻三藏圣教序》:“拂石年穷,树经无泯。”参见“贝叶经”。
    • 11.
      梵册贝叶释义:指佛经,佛经原本多用梵文写在贝多罗树叶上。
    • 12.
      梵夹释义:亦作“梵荚”。亦作“梵筴”。佛书。佛书以贝叶作书,贝叶重迭,用板木夹两端,以绳穿结,故称。唐 李贺《送沉亚之歌》:“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王琦 汇解引 唐 杜宝《大业杂记》:“新翻经本,从外国来,用贝多树叶,形似枇杷叶而厚大,横作行书,约经多少,缀其一边如牒然,今呼为梵夹。”《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三年》:“又於禁中设讲席,自唱经,手録梵夹。”胡三省 注:“梵夹,贝叶经也;以板夹之,谓之梵夹。”清 赵翼《祥符寺》诗:“前朝留梵荚,籤轴至今縢。”自注:“寺有 宣德 中所颁全部藏经。”清 俞樾《茶香
    • 13.
      贝叶书释义:缅甸人用贝多罗树的叶子(即贝叶)刻写成的书。在刻好的贝叶上涂上煤油,字迹即可显现出来。用细绳串连刻好的贝叶即成。
    • 14.
      贝叶棕释义:常绿乔木,高可达20多米,茎上有环状叶痕,叶子大,掌状羽形分裂,花乳白色,有臭味。 只开一次花,结果后即死亡。叶子叫贝叶,可以做扇子,也可代纸做书写材料,用贝叶写的佛经叫做贝叶经。也叫贝多。
    • 15.
      贝多叶书释义:指佛经。 宋 范成大《吴船录》卷上:“乾德 二年,詔沙门三百人入 天竺,求舍利及贝多叶书。”
    • 16.
      贝多罗释义:见“贝多”。
    • 17.
      贝多芬释义: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不少作品反映了当时市民阶级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向往以及反抗封建专制的革命热情和英雄气概。他在创作上勇于革新,扩大了音乐的表现力,并使奏鸣曲式发展成富于对比、冲突的戏剧性结构,对后世音乐发展有深远影响。主要作品有九部交响曲、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以及歌剧《菲德里奥》等。

贝多造句

1.贝多芬,在追梦的路上,双耳失聪,但他这个名字,却流芳百世,妇孺皆知。

2.喷泉真是变幻莫测,她仿佛是一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她时而直冲云宵,像一根通天柱;时而低缓起伏,好似一个姑娘在向你低声倾诉,时而欢腾跳越,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在游戏。

3.他们正在欣赏贝多芳的第五交响曲。

4.音乐家贝多芬常到民间采风。

5.贝多芬虽然去世了,但他的音乐在世界上永垂不朽!

贝多(beiduo)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贝多是什么意思 贝多读音 怎么读 贝多,拼音是bèi duō,贝多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贝多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