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征役 征役的意思
zhēng

征役

简体征役
繁体徵役
拼音zhēng yì
注音ㄓㄥ ㄧ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ēng,(1) 远行。【组词】:长征。征途。征夫。征人。征衣。征帆(远行的船)。(2) 用武力制裁,讨伐。【例句】:征服(用力制服)。征讨。征伐。征战(出征作战)。南征北战。(3) 召集。【组词】:征兵。征募(招募兵士)。征集兵马。(4) 收集。【组词】:征税。征粮。(5) 招请,寻求。【组词】:征求。征稿。征婚。征聘(招聘)。征询(征求意见)。(6) 证明,证验。【例句】:征引(引用,引证)。信而有征。(7) 表露出来的迹象。【组词】:特征。征候。

yì,(1) 服兵务,从军。【组词】:从役。现役。(2) 战事。【组词】:战役。(3) 服劳力之事。【组词】:劳役。徭役。(4) 使唤。【组词】:役使。奴役。(5) 被役使的人。【组词】:役夫。役徒。仆役。杂役。

基本含义

指国家为了满足军队或公共事业的需要,强制征召公民服兵役或从事其他工作。

征役的意思

征役 [zhēng yì]

1. 赋税与徭役。

2. 指徭役。

4. 行役。

征役 引证解释

⒈ 赋税与徭役。

《周礼·地官·小司徒》:“小司徒之职,掌建邦之教灋……凡征役之施舍,与其祭祀饮食丧纪之禁令。”
贾公彦 疏:“征谓税之,役谓繇役。”

⒉ 指徭役。 《诗·唐风·鸨羽序》:“《鴇羽》,刺时也。

昭公 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是诗也。”
宋 曾巩 《福州上执政书》:“及其后世,或任使不均,或苦於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则有《北山》之感,《鴇羽》之嗟。”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国初因沿 明 制,稍加损益,税敛极薄,征役几絶。”

⒊ 行役。

晋 潘岳 《西征赋》:“俾万乘之盛尊,降遥思於征役。”
唐 孟郊 《奉同朝贤送新罗使》诗:“安危所繫重,征役谁能穷?”
清 唐甄 《潜书·太子》:“凡教太子……行道,则见征役之劳;止舍,则见羈旅之劳。”
徵役:1.招集兵卒。 《左传·襄公三十年》:“子张 怒,退而徵役, 子产 奔 晋。”
杜预 注:“召兵欲攻 子产。”

⒋ 征召徒役。指徭役。

《周礼·春官·典祀》:“徵役于司隶而役之。”
郑玄 注:“徵,召也,役之作使之。”
《三国志·魏志·华歆传》:“如闻今年徵役,颇失农桑之业。”
《南史·蔡廓传》:“先是, 大明 世奢侈无度,多所造立,赋调烦严,徵役过苦,至是发詔悉皆削除。”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近贼州县,徵役百端,农夫织妇,不得安业。”


征役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事释义:⒈不侍奉,不服事。《易·蛊》:“不事王侯,高尚其事。”⒉指不任以官职。《晋书·刘寔传》:“臣以为古之养老,以不事为优,不以吏之为重。”《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三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不事,谓不使任事。”⒊不服劳役。《荀子·大略》:“八十者一子不事,九十者举家不事,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事。”《史记·秦始皇本纪》:“於是立石 东海 上 胊 界中,以为 秦 东门。因徙三万家 丽邑,五万家 云阳,皆復不事十岁。”《资治通鉴·始皇帝三十五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不事者,不供征役之事。”⒋不办事;不做事
    • 2.
      优洽释义:⒈广被,遍及。汉 焦赣《易林·家人之泰》:“仁德优洽,恩及异域。”优洽,一本作“履洽”。南朝 宋 颜延年《赭白马赋》:“武义粤其肃陈,文教迄已优洽。”⒉谓卓异而广博。南朝 梁 王筠《昭明太子哀册文》:“总贤时才,网罗英茂。学穷优洽,辞归繁富。”《北齐书·杜弼传》:“卿才思优洽,业尚通远,息栖儒门,驰骋玄肆。”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张说》:“张説 文思清新,艺能优洽。”⒊优厚。《陈书·杜稜传》:“稜 歷事三帝,竝见恩宠。末年不预征役,优游京师,赏赐优洽。”《隋书·裴蕴传》:“即日拜开府仪同三司,礼赐优洽。
    • 3.
      均工夫释义:亦称“均土”。明 洪武 元年(1368年)所定的按田征役的制度。每户有田一顷,则出丁夫一人,每年农闲时至京城服役三十日。田不足一顷的户,由几户凑足出丁;田多丁少者由田主出米一石派佃户充夫,非佃户充夫者由田主按亩出米二升五合给予补助。实际服役的都是贫苦农民和佃户。此制仅施行于部分予补助。实际服役的都是贫苦农民和佃户。此制仅施行于部分地区。后为里甲制所代替。参阅《明史·食货志二》。
    • 4.
      征令释义:⒈征召及施令。⒉谓宣布征役或征赋的法令。⒊惩罚的命令。徵,通“惩”。
    • 5.
      征役释义:⒈赋税与徭役。《周礼·地官·小司徒》:“小司徒之职,掌建邦之教灋……凡征役之施舍,与其祭祀饮食丧纪之禁令。”贾公彦 疏:“征谓税之,役谓繇役。”⒉指徭役。《诗·唐风·鸨羽序》:“《鴇羽》,刺时也。昭公 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是诗也。”宋 曾巩《福州上执政书》:“及其后世,或任使不均,或苦於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则有《北山》之感,《鴇羽》之嗟。”梁启超《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国初因沿 明 制,稍加损益,税敛极薄,征役几絶。”⒊行役。晋 潘岳《西征赋》:“俾万乘之盛尊,降遥思
    • 6.
      感劝释义:犹鼓动。 《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七年》:“邹平 民 王薄 拥众据 长白山,剽掠 齐 济 之郊,自称知世郎,言事可知矣;又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以相感劝,避征役者多往归之。”
    • 7.
      浪死释义:徒然死去;白白送死。 前蜀 贯休《行路难》诗:“九有茫茫共 尧 日,浪死虚生亦非一。”宋 梅尧臣《尝正仲所遗拨醅》诗:“世无功名多浪死,刘伶 阮籍 于今传。”《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七年》:“﹝ 王薄 ﹞又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以相感劝,避征役者多往归之。”胡三省 注:“浪死,犹言徒死也。”
    • 8.
      烦重释义:⒈冗长而重复。《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约其辞文,去其烦重。”晋 葛洪《抱朴子·省烦》:“其烦重游説,辞异而理同者,存之不可常行,除之无所伤损。”清 梅曾亮《家谱约书》:“谱牒烦重,难时閲,故敬録本支之讳字卒葬著於篇,后人可观焉。”⒉(负担)繁多而沉重。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如为勋贵所逼,隐忍方便,速报取了;勿使烦重,感辱祖父。”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惠化》:“阎伯屿 为 袁州,时征役烦重。”邹韬奋《萍踪寄语》五九:“船长、船员及工作较烦重的水手,则每年有四星期的休养例假。”
    • 9.
      男事释义:古指成年男子应尽的职责。如种田、服徭役等。《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郑玄 注:“男事,受田给政役也。”孔颖达 疏:“‘始理男事’者,三十丁壮受其田土,供给征役,始理男事。”《商君书·画策》:“女事尽於内,男事尽於外,则入多矣。”
    • 10.
      籍注释义:东晋 和 南朝 时将服官役者的姓名、年限载入用黄纸书写的户籍总册,谓之籍注。 凡入黄籍者可免征役。《南齐书·张岱传》:“母年八十,籍注未满,岱 便去官从实还养,有司以 岱 违制,将欲纠举。”《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元年》:“元起 在道久,粮食乏絶,或説之曰:‘蜀 土政慢,民多诈疾,若检 巴西 一郡籍注,因而罚之,所获必厚。’”胡三省 注:“谓民多诈疾,注之於籍,以避征役。”
    • 11.
      背征释义:逃避征役。 《旧唐书·武士彠传》:“王咸、高君雅 阴谓 士彠 曰:‘弘基 等皆背征三卫,所犯当死,安得领兵?’”按,《资治通鉴·隋恭帝义宁元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二人避役亡命,故曰背征。”
    • 12.
      舆尉释义:春秋 时代的武官名,主持征役。 《左传·襄公三十年》:“以为 絳 县师,而废其舆尉。”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舆尉,军尉,主发众使民。”《国语·晋语七》:“﹝公﹞知 鐸遏寇 之恭敬而信彊也,使为舆尉。”韦昭 注:“舆尉,上军尉。”《孔子家语·弟子行》:“其为舆尉也,信而好直其功。”
    • 13.
      金田释义:⒈佛教指菩萨所居之地。亦为佛寺的别称。唐 宋之问《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散花多寳塔,张乐布金田。”五代 齐己《湘西道林寺陶太尉井》诗:“林僧晓来此,满汲洒金田。”宋 王禹偁《酬处才上人诗》:“可怜嗷嗷避征役,半入金田不耕织。”参见“金地”。⒉地名。金田村。在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平县 北部。公元1851年 洪秀全、杨秀清 等在这里举行武装起义,称“金田起义”。
    • 14.
      饥俭释义:⒈饥荒。飢,通“饥”。《百喻经·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昔 乾陀衞国 有诸伎儿因时飢俭,逐食他土。”⒉饥荒。《三国志·魏志·蒋济传》:“景初 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穀饥俭。”《晋书·怀帝纪》:“百姓饥俭,米斛万餘价。”唐 罗隐《秋江》诗:“兵戈村落破,饥俭虎狼骄。”

征役(zhengy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征役是什么意思 征役读音 怎么读 征役,拼音是zhēng yì,征役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征役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