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 [zhèng yī]
1. 纯真之一。道家认为“一”为世界万物之本,永恒不变。道教的一派。原为五斗米道,为东汉·张陵所创。传说太上老君亲授张陵《太平洞极经》、《太玄经》、《五斗经》、《正一经》各若干卷。
正一 引证解释
⒈ 纯真之一。道家认为“一”为世界万物之本,永恒不变。
引南朝 齐 顾欢 《夷夏论》:“佛号正真,道称正一,一归无死,真会无生,在名则反,在实则合。”
唐 卢照邻 《病梨树赋》:“高谈正一,则古之 蒙庄子 ;深入不二,则今之 维摩詰。”
南唐 谭峭 《化书·道化·正一》:“命之则四(虚、神、气、形),根之则一,守之不得,舍之不失,是谓正一。”
⒉ 道教的一派。原为五斗米道,为 东汉 张陵 所创。传说 太上老君 亲授 张陵 《太平洞极经》、《太玄经》、《五斗经》、《正一经》各若干卷。 张陵 传授于后裔及其门徒。后 张陵 被尊为“天师”、“正一天师”,其所创之道派亦称为“天师道”、“正一道”。 唐 宋 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统称为“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经》,崇拜鬼神,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 《旧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 承禎 ﹞事 潘师正,傅其符籙及辟穀、导引、服饵之术。
引师正 特赏异之,谓曰:‘我自 陶隐居 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
《元史·释老传·张与材》:“八年,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籙。”
《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这一房道士,世传正一道教,善能书符遣将,剖断人间祸福。”
正一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二三释义:⒈指道教正一道的“三天(玉清、上清、太清)正法”。相传太上老君授张道陵“三天正法”。后正一道多用此法驱鬼降妖。见《云笈七籤》卷六。⒉动作时口说数字以计数。习惯常至“三”止。⒊犹言头绪、办法。⒋原由。
- 2.
一字之师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 3.
一字师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唐代诗僧齐己作《早梅》诗,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之句,郑谷改“数枝”为“一枝”。时人称郑谷为“一字师”。见宋陶岳《五代史补》卷三。
- 4.
三师释义:⒈北魏 以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 见《通典·职官一》。唐 窦常《奉贺太保岐公》诗:“五色詔中宣九德,百僚班外置三师。”《金史·百官志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皆正一品,师范一人,仪刑四海。”⒉星名。《宋史·天文志二》:“三公三星,在北斗杓南,及魁第一星西,一云在斗柄东,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在魁西者名三师。”⒊三国的军队。《左传·隐公十年》:“癸,亥,克之,取三师焉。”杜预 注:“三国之军在 戴,故 郑伯 合围之。”⒋佛教语。指授具足戒的三名和尚,即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唐 道宣
- 5.
上清宫释义:⒈道教正一道著名道观之一。在 江西 贵溪县 上清镇。唐 代名 真仙观,宋 大中祥符 时改 上清观,政和 中改 上清正一宫,元 改 正一 万寿宫,清 改称 大上清宫,简称 上清宫。“上清”为道家所称的神仙居处,故其他道观亦多用“上清”命名者。《水浒传》第七二回:“李师师 道:‘其实不敢相留。来日驾幸 上清宫,必然不来。却请诸位到此,少叙三杯。’”⒉五代 前蜀 宫观名。《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衍》:“五年,起 上清宫,塑 王子晋 像,尊以为 圣祖至道 玉宸皇帝,又塑 建 及 衍 像,侍立於其左右。”
- 6.
中官释义:⒈古官名。 《左传·昭公十七年》“大暤氏 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孔颖达 疏引 汉 服虔 云:“大暤 以龙名官,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幸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唐 贾公彦《<周礼正义>序》:“春官为木正,夏官为火正,秋官为金正,冬官为水正,中官为土正。”自 唐 以后,掌天文历法之官,亦以春、夏、中、秋、冬官分称,各设正一人。⒉宫内、朝内之官。《国语·晋语四》:“胥 籍 …… 董 韩,寔掌近官。诸 姬 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韦昭 注:“中官,内官。”《后汉书·郎顗传》
- 7.
乡正释义:⒈乡大夫。《左传·襄公九年》:“二师令四乡正敬享,祝宗用马于四墉,祀 盘庚 于西门之外。”杜预 注:“乡正,乡大夫。”《逸周书·大匡》:“赋洒其币,乡正保贷。”朱右曾 校释:“乡正,乡大夫也。《春秋传》曰:使四乡正敬享。保而后贷,防姦欺也。”参见“乡大夫”。⒉隋 唐 以五百户为乡,置乡正一人。理民间诉讼。《隋书·李德林传》:“威 又奏置五百家乡正,即令理民间辞讼。”《旧唐书·高士廉传》:“竇轨 之镇 益州 也,闻而召见(朱桃椎),遗以衣服,逼为乡正。”⒊旧时有些地方称乡长。许地山《缀网劳蛛·枯杨生花》:
- 8.
五斗米道释义:也叫天师道。 道教各派中创立最早的一派(即正一道)。因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名。道教徒尊称创立者张道陵为天师,故又名天师道。
- 9.
介宾释义:⒈古代行乡饮酒礼时辅佐宾客的人。明 沉榜《宛署杂记·杂费》:“乡饮酒礼,每年二次…… 宛平县 该管正月份。相沿,上席六卓,正宾一,僎宾一,介宾一,主宾二,司正一。”参见“介僎”。⒉犹贵宾。《醒世姻缘传》第八回:“却説 梁生 胡旦 因有势要亲眷,晁 家父子通以贵客介宾相待。”
- 10.
债多不愁释义:债欠多了反而不忧愁。比喻困难成堆,认为反正一时解除不了,也就不去愁它了。
- 11.
僎宾释义:古代行乡饮酒礼时辅佐主人的人。 明 沉榜《宛署杂记·经费下》:“乡饮酒礼,每年二次,除十月 大兴县 外,宛平县 该管正月分。相沿上席六卓:正宾一、僎宾一、介宾一、主宾二、司正一。”
- 12.
司正释义:古代行乡饮酒礼或宾主宴会时的监礼者。《礼记·乡饮酒义》:“工告乐备。遂出,一人扬觶,乃立司正焉。”《国语·晋语一》:“公饮大夫酒,令司正实爵与 史苏。”韦昭 注:“司正,正宾主之礼者也。”明 沉榜《宛署杂记·杂费》:“乡饮酒礼,每年二次…… 宛平县 该管正月份。相沿,上席六卓,正宾一,僎宾一,介宾一,主宾二,司正一。”
- 13.
够味释义:味道充足。引申为意趣耐人寻味。叶圣陶《登雁塔》:“就是这两块 褚(褚遂良)碑,两边的蔓草图案工整而不板滞,已经很够味了。”秦牧《艺海拾贝·菊花与金鱼》:“金鱼也是一样,如果仅仅有‘珍珠鳞’、‘鹤顶红’之类的品种,而没有‘朝天眼’、‘水泡眼’之类充满了丑角情趣的金鱼,也许小孩子们,甚至包括一部分成年人,看来就不会感到那么够味了。”杨朔《<铁流>的故事》:“反正一听,就觉得特别够味,好象喝了四两白干,浑身上下都是力气。”
- 14.
崩陷释义:倒塌陷落。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六·玉簪》:“韩城县 相传有 郭汾阳 墓,实非是。墓石往往崩陷,出金玉之属。”林伯渠《在首都庆祝十月革命四十一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他们原来赖以生存的,原来被当作巩固后方的殖民地,现在,正一大片、一大片地崩陷下去,变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前线。”
- 15.
并缘释义:相互依附勾结。《汉书·薛宣传》:“三辅 赋敛无度,酷吏并缘为姦。”《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五年》:“盖保正一乡之豪,官吏有须,可以仰给,故乐於并缘以为己利。”
- 16.
张天师释义:汉 张道陵 后裔的封号。宋 真宗 赐其裔 信州 龙虎山 道士 张正随 号 真静先生。元 至元 十三年命其三十六代孙 张宗演 为 辅汉天师。明 洪武 元年革去旧号,封其后裔 张正常 为 正一嗣教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宏德大真人,秩二品。清 初沿 明 制,乾隆 十七年革去其封袭,部议改为正五品。后民间亦泛称 张道陵 及其后裔、门徒为“张天师”。吴组缃《山洪》二八:“妖精捉到 张天师 手里,看他还有本事变个什么出来吧!”
- 17.
旷年释义:多年,长年。《公羊传·闵公二年》:“庄公 死,子般 弑,閔公 弑,比三君死,旷年无君。”《新唐书·郭正一传》:“吐番 旷年梗寇,师数出,坐费粮貲。”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十一章:“圣人则旷年累世而后一遇其人而得为之,大约圣、哲之号多於死后公推焉。”
- 18.
梗寇释义:作梗入寇。《新唐书·郭正一传》:“吐番 旷年梗寇,师数出,坐费粮貲。近讨则丧威,深入则不能得其巢穴。”
- 19.
正一释义:⒈纯真之一。道家认为“一”为世界万物之本,永恒不变。南朝 齐 顾欢《夷夏论》:“佛号正真,道称正一,一归无死,真会无生,在名则反,在实则合。”唐 卢照邻《病梨树赋》:“高谈正一,则古之 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 维摩詰。”南唐 谭峭《化书·道化·正一》:“命之则四(虚、神、气、形),根之则一,守之不得,舍之不失,是谓正一。”⒉道教的一派。原为五斗米道,为 东汉 张陵 所创。传说 太上老君 亲授 张陵《太平洞极经》、《太玄经》、《五斗经》、《正一经》各若干卷。张陵 传授于后裔及其门徒。后 张陵 被尊为“天师
- 20.
正宾释义:谓主要的客人。 明 沉榜《宛署杂记·杂费》:“乡饮酒礼每年两次……相沿,上席六卓,正宾一、僎宾一、介宾一、主宾二、司正一。”清 夏炘《学礼管释·释乡饮酒义》:“礼隆於正宾,其次无不杀。”
正一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二三释义:⒈指道教正一道的“三天(玉清、上清、太清)正法”。相传太上老君授张道陵“三天正法”。后正一道多用此法驱鬼降妖。见《云笈七籤》卷六。⒉动作时口说数字以计数。习惯常至“三”止。⒊犹言头绪、办法。⒋原由。
- 2.
一字之师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 3.
一字师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唐代诗僧齐己作《早梅》诗,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之句,郑谷改“数枝”为“一枝”。时人称郑谷为“一字师”。见宋陶岳《五代史补》卷三。
- 4.
三师释义:⒈北魏 以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 见《通典·职官一》。唐 窦常《奉贺太保岐公》诗:“五色詔中宣九德,百僚班外置三师。”《金史·百官志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皆正一品,师范一人,仪刑四海。”⒉星名。《宋史·天文志二》:“三公三星,在北斗杓南,及魁第一星西,一云在斗柄东,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在魁西者名三师。”⒊三国的军队。《左传·隐公十年》:“癸,亥,克之,取三师焉。”杜预 注:“三国之军在 戴,故 郑伯 合围之。”⒋佛教语。指授具足戒的三名和尚,即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唐 道宣
- 5.
上清宫释义:⒈道教正一道著名道观之一。在 江西 贵溪县 上清镇。唐 代名 真仙观,宋 大中祥符 时改 上清观,政和 中改 上清正一宫,元 改 正一 万寿宫,清 改称 大上清宫,简称 上清宫。“上清”为道家所称的神仙居处,故其他道观亦多用“上清”命名者。《水浒传》第七二回:“李师师 道:‘其实不敢相留。来日驾幸 上清宫,必然不来。却请诸位到此,少叙三杯。’”⒉五代 前蜀 宫观名。《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衍》:“五年,起 上清宫,塑 王子晋 像,尊以为 圣祖至道 玉宸皇帝,又塑 建 及 衍 像,侍立於其左右。”
- 6.
中官释义:⒈古官名。 《左传·昭公十七年》“大暤氏 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孔颖达 疏引 汉 服虔 云:“大暤 以龙名官,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幸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唐 贾公彦《<周礼正义>序》:“春官为木正,夏官为火正,秋官为金正,冬官为水正,中官为土正。”自 唐 以后,掌天文历法之官,亦以春、夏、中、秋、冬官分称,各设正一人。⒉宫内、朝内之官。《国语·晋语四》:“胥 籍 …… 董 韩,寔掌近官。诸 姬 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韦昭 注:“中官,内官。”《后汉书·郎顗传》
- 7.
乡正释义:⒈乡大夫。《左传·襄公九年》:“二师令四乡正敬享,祝宗用马于四墉,祀 盘庚 于西门之外。”杜预 注:“乡正,乡大夫。”《逸周书·大匡》:“赋洒其币,乡正保贷。”朱右曾 校释:“乡正,乡大夫也。《春秋传》曰:使四乡正敬享。保而后贷,防姦欺也。”参见“乡大夫”。⒉隋 唐 以五百户为乡,置乡正一人。理民间诉讼。《隋书·李德林传》:“威 又奏置五百家乡正,即令理民间辞讼。”《旧唐书·高士廉传》:“竇轨 之镇 益州 也,闻而召见(朱桃椎),遗以衣服,逼为乡正。”⒊旧时有些地方称乡长。许地山《缀网劳蛛·枯杨生花》:
- 8.
五斗米道释义:也叫天师道。 道教各派中创立最早的一派(即正一道)。因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名。道教徒尊称创立者张道陵为天师,故又名天师道。
- 9.
介宾释义:⒈古代行乡饮酒礼时辅佐宾客的人。明 沉榜《宛署杂记·杂费》:“乡饮酒礼,每年二次…… 宛平县 该管正月份。相沿,上席六卓,正宾一,僎宾一,介宾一,主宾二,司正一。”参见“介僎”。⒉犹贵宾。《醒世姻缘传》第八回:“却説 梁生 胡旦 因有势要亲眷,晁 家父子通以贵客介宾相待。”
- 10.
债多不愁释义:债欠多了反而不忧愁。比喻困难成堆,认为反正一时解除不了,也就不去愁它了。
- 11.
僎宾释义:古代行乡饮酒礼时辅佐主人的人。 明 沉榜《宛署杂记·经费下》:“乡饮酒礼,每年二次,除十月 大兴县 外,宛平县 该管正月分。相沿上席六卓:正宾一、僎宾一、介宾一、主宾二、司正一。”
- 12.
司正释义:古代行乡饮酒礼或宾主宴会时的监礼者。《礼记·乡饮酒义》:“工告乐备。遂出,一人扬觶,乃立司正焉。”《国语·晋语一》:“公饮大夫酒,令司正实爵与 史苏。”韦昭 注:“司正,正宾主之礼者也。”明 沉榜《宛署杂记·杂费》:“乡饮酒礼,每年二次…… 宛平县 该管正月份。相沿,上席六卓,正宾一,僎宾一,介宾一,主宾二,司正一。”
- 13.
够味释义:味道充足。引申为意趣耐人寻味。叶圣陶《登雁塔》:“就是这两块 褚(褚遂良)碑,两边的蔓草图案工整而不板滞,已经很够味了。”秦牧《艺海拾贝·菊花与金鱼》:“金鱼也是一样,如果仅仅有‘珍珠鳞’、‘鹤顶红’之类的品种,而没有‘朝天眼’、‘水泡眼’之类充满了丑角情趣的金鱼,也许小孩子们,甚至包括一部分成年人,看来就不会感到那么够味了。”杨朔《<铁流>的故事》:“反正一听,就觉得特别够味,好象喝了四两白干,浑身上下都是力气。”
- 14.
崩陷释义:倒塌陷落。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六·玉簪》:“韩城县 相传有 郭汾阳 墓,实非是。墓石往往崩陷,出金玉之属。”林伯渠《在首都庆祝十月革命四十一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他们原来赖以生存的,原来被当作巩固后方的殖民地,现在,正一大片、一大片地崩陷下去,变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前线。”
- 15.
并缘释义:相互依附勾结。《汉书·薛宣传》:“三辅 赋敛无度,酷吏并缘为姦。”《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五年》:“盖保正一乡之豪,官吏有须,可以仰给,故乐於并缘以为己利。”
- 16.
张天师释义:汉 张道陵 后裔的封号。宋 真宗 赐其裔 信州 龙虎山 道士 张正随 号 真静先生。元 至元 十三年命其三十六代孙 张宗演 为 辅汉天师。明 洪武 元年革去旧号,封其后裔 张正常 为 正一嗣教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宏德大真人,秩二品。清 初沿 明 制,乾隆 十七年革去其封袭,部议改为正五品。后民间亦泛称 张道陵 及其后裔、门徒为“张天师”。吴组缃《山洪》二八:“妖精捉到 张天师 手里,看他还有本事变个什么出来吧!”
- 17.
旷年释义:多年,长年。《公羊传·闵公二年》:“庄公 死,子般 弑,閔公 弑,比三君死,旷年无君。”《新唐书·郭正一传》:“吐番 旷年梗寇,师数出,坐费粮貲。”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十一章:“圣人则旷年累世而后一遇其人而得为之,大约圣、哲之号多於死后公推焉。”
- 18.
梗寇释义:作梗入寇。《新唐书·郭正一传》:“吐番 旷年梗寇,师数出,坐费粮貲。近讨则丧威,深入则不能得其巢穴。”
- 19.
正一释义:⒈纯真之一。道家认为“一”为世界万物之本,永恒不变。南朝 齐 顾欢《夷夏论》:“佛号正真,道称正一,一归无死,真会无生,在名则反,在实则合。”唐 卢照邻《病梨树赋》:“高谈正一,则古之 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 维摩詰。”南唐 谭峭《化书·道化·正一》:“命之则四(虚、神、气、形),根之则一,守之不得,舍之不失,是谓正一。”⒉道教的一派。原为五斗米道,为 东汉 张陵 所创。传说 太上老君 亲授 张陵《太平洞极经》、《太玄经》、《五斗经》、《正一经》各若干卷。张陵 传授于后裔及其门徒。后 张陵 被尊为“天师
- 20.
正宾释义:谓主要的客人。 明 沉榜《宛署杂记·杂费》:“乡饮酒礼每年两次……相沿,上席六卓,正宾一、僎宾一、介宾一、主宾二、司正一。”清 夏炘《学礼管释·释乡饮酒义》:“礼隆於正宾,其次无不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