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报捐 报捐的意思
bàojuān

报捐

简体报捐
繁体報捐
拼音bào juān
注音ㄅㄠˋ ㄐㄩㄢ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ào,(1) 传达,告知。【组词】:报告。报喜。报捷。报考。报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报废。(2) 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信号或出版物。【例句】:简报(文字较短、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印发给有关部门)。电报。情报。晚报。画报。报端。(3) 回答。【组词】:报答。报恩。报仇。报国(报效祖国)。报酬。(4) 由于做了坏事而受到惩罚。【组词】:报应。

juān,(1) 舍弃,抛弃。【组词】:捐弃。捐生。捐躯。(2) 献助。【组词】:捐资。捐献。捐助。募捐。(3) 旧时献钱得官职。【组词】:捐官。捐纳。(4) 赋税的一种。【组词】:车捐。房捐。

基本含义

指捐献财物或资助他人,主动向社会公众或有关部门报告并登记。

报捐的意思

报捐 [bào juān]

1. 封建时代根据官府规定,纳捐若干,报请取得某种官职,谓之“报捐”。

报捐 引证解释

⒈ 封建时代根据官府规定,纳捐若干,报请取得某种官职,谓之“报捐”。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有 山西 商居京师信成客寓,衣服僕马皆华丽,云且援例报捐。”
《廿载繁华梦》第五回:“那 陈庆韶 是由举人年前报捐员外郎的,这时正在工部里当差。”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某某入学,某某中举,某某报捐。’发财做官之一片喊声,犹是嚣嚣然于社会上。”


报捐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候选释义:清 制,京官自郎中以下,地方官自道员以下,凡初由考试或捐纳入仕,以及原官因故开缺依例起复,皆须赴吏部报到,听候依法选用,称为候选。清 李渔《比目鱼·荣发》:“且喜乡、会两塲,俱已报捷,只是未曾补官,还在京师候选。”清 叶名澧《桥西杂记·顺天乡试同考官》:“顺治 二年,定例乡试房考,京闈用中行及候选进士。”《文明小史》第五一回:“他家里很有几文,不到二十岁,就报捐了个候选道。”
    • 2.
      在庠释义:明 清 时代,凡经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秀才,称为“在庠”。 庠,古代的地方学校。《儒林外史》第二回:“这是我们集上在庠的 梅相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八回:“他何尝在庠,是个监生报捐的功名。”
    • 3.
      实收释义:⒈官库收纳银两后所发给的收据。《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四回:“本来各处办捐的老例,係先填一张实收,由捐局汇齐捐款,解到部里,由部里填了官照发出来,然后由报捐的拿了实收,去倒换官照。”⒉实际收入。《清会典事例·户部·海运》:“奏准:收买餘米,即由 江 南委员,按船将收买餘米数目,单报坐粮厅,兑竣正米之后,即斛收此项餘米,仍将实收若干,知会 江 南委员,照数发价,以归简速。”
    • 4.
      廪贡释义:指府、州、县的廪生被选拔为贡生。亦用以称以廪生的资格而被选拔为贡生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八回:“莫某人 他是个廩生,他捐功名,又不从廪贡上报捐,另外弄个监生。”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四章:“象 志哥 这盛年就读到中学,毕了业,不是廪贡,也是秀才。”
    • 5.
      报捐释义:封建时代根据官府规定,纳捐若干,报请取得某种官职,谓之“报捐”。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有 山西 商居京师信成客寓,衣服僕马皆华丽,云且援例报捐。”《廿载繁华梦》第五回:“那 陈庆韶 是由举人年前报捐员外郎的,这时正在工部里当差。”清 邹容《革命军》第二章:“‘某某入学,某某中举,某某报捐。’发财做官之一片喊声,犹是嚣嚣然于社会上。”
    • 6.
      捐监释义:指 明 清 两代纳粟报捐入国子监为监生。始于 明景帝 初。初限于生员,后扩大及平民,称为例监。清 代因之。明 黄瑜《双槐岁钞·援例入监》:“景泰 改元,詔以边圉孔棘,凡生员纳粟上马者,许入监,限千人而止。”《清史稿·选举志七》:“乾隆 元年,罢一切捐例。廷议捐监为士子应试之阶,请於户部收捐,备各省賑济。从之。”
    • 7.
      筹款释义:筹集款项。《清会典事例·户部·救灾》:“其委员所带司库拨银五千两,如有不敷,即由该道库筹款拨给,务令实惠均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遇着急于筹款的时候,恐怕报捐的不踊跃。”

报捐(baojua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报捐是什么意思 报捐读音 怎么读 报捐,拼音是bào juān,报捐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报捐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