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参 [tóng cān]
1. 共同参与。
2. 佛教语。谓共同参谒一师。亦为同事一师之佛教徒之互称。
4. 共同参悟研究。
同参 引证解释
⒈ 共同参与。
引《南史·沉演之传》:“景仁 寻卒,乃以后军长史 范曄 为左卫将军;与 演之 对掌禁旅,同参机密。”
⒉ 佛教语。谓共同参谒一师。亦为同事一师之佛教徒之互称。
引宋 王安石 《驴》诗之一:“临路长鸣有真意, 盘山 弟子久同参。”
《景德传灯录·令遵禅师》:“勤 曰:‘吾久侍丹霞,今既垂老,倦于提诱,汝可往謁 翠微,彼即吾同参也。’”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十六:“于是供主便向大家感谢的施礼说:‘同参的摄照!’”
⒊ 共同参悟研究。
引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禪宗论 云间 有三种语:其一为随波逐浪句,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其二为截断众流句,谓超出言外,非情识所到;其三为函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无间可伺……若有解此,当与渠同参。”
宋 刘克庄 《即事》诗之二:“晚觉齐民书最要,惜无幽士肯同参。”
国语词典
同参 [tóng cān]
⒈ 共同参与研讨。
引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余尝戏谓:『学子言老杜诗,亦有此三种语,但先后不同……,若有解此,当与渠同参。』」
⒉ 佛教用语。同事一师,同学。
引《景德传灯录·卷一四·华亭船子德诚禅师》:「师尝谓同参道吾曰:『他后有灵利座主指一个来。』」
同参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伙伴释义:古代兵制十人为一火,火长一人管炊事,同火者称为火伴,现在泛指共同参加某种组织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写作伙伴。
- 2.
会丧释义:共同参加丧葬仪式。
- 3.
六方会谈释义:六方会谈是指由朝鲜、韩国、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六国共同参与的旨在解决朝鲜核问题的一系列谈判。
- 4.
参共释义:共同参与。
- 5.
参同释义:⒈验证合同。⒉共同参加。
- 6.
同伙释义:⒈共同参加某种组织,从事某种活动(多含贬义)。 ⒉同伙的人(多含贬义):供出同伙。
- 7.
同参释义:⒈共同参与。 ⒉佛教语。谓共同参谒一师。亦为同事一师之佛教徒之互称。⒊共同参悟研究。
- 8.
同役释义:共事。谓一同参战。《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 可败也。”
- 9.
同案犯释义:指共同参加同一犯罪案件的人。
- 10.
同火释义:古代兵制,十人共灶同炊,称为“同火”。后泛指共同参加某种组织,从事某种活动者。
- 11.
斗南释义:⒈《晋书·天文志上》:“相一星在北斗南。 相者,总领百司而掌邦教,以佐帝王安邦国,集众事也。”旧时因以斗南称宰相的职位。⒉北斗星以南。犹言中国或海内。语出《新唐书·狄仁杰传》:“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元耶律楚材《请倪公》诗:“倪公本是我同参,道价峥嶸冠斗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你道是飞虎将声名播斗南;那廝能淫慾,会贪婪,诚何以堪!”明许潮《午日吟》:“英声迈斗南,礼贤菴,金巵玉斝菖蒲泛。”
- 12.
枢管释义:⒈亦作“枢筦”。犹关键。《宋书·傅亮传》:“非知之难,慎之惟艰,慎也者,言行之枢管乎!”⒉指中央政务。《新唐书·萧瑀传》:“帝委以枢筦,内外百务,悉关决。”《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二年》:“众谓 沉约 宜当枢管。上以 约 轻易,不如尚书左丞 徐勉,乃以 勉 及右卫将军 周捨 同参国政。”胡三省 注:“枢管,谓管枢机也。今人犹言枢密院为枢管。”明 高启《送樊参议赴江西参政序》:“吾尝贰掌枢筦,实与公共事。”
- 13.
椒花颂释义:《晋书·列女传·刘臻妻陈氏》:“刘臻 妻 陈氏 者,亦聪辨能属文,尝正旦献《椒花颂》。其词曰:‘旋穹周迴,三朝肇建。青阳散辉,澄景载焕,标美灵葩,爰採爰献,圣容映之,永寿於万。’”后遂用为典实,指新年祝词。唐 戴叔伦《二灵寺守岁》诗:“无人更献《椒花颂》,有客同参柏子禪。”亦省作“椒颂”。清 王龙文《白下僧寮同缓耳守岁兼东杜于皇》诗:“改岁生千虑,诸天转一乘。《阳春》迎 楚 客,《椒颂》祝良朋。”
- 14.
研讨课释义:在教师指导下,遴选主要研讨专题,学生选择搭配,先由学生进行简短报告,老师、学生共同参与讨论的教学形式,这在大陆法系国家中最为常见。
- 15.
销差释义:⒈旧指向上级回报已完成差遣任务。⒉免掉差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清方档案》:“昨经率同参计各员公电辞职,务乞一律给予处分,即日销差。”郭孝成《湖南光复纪事》:“焦委充廵警总监,及谭都督任事,乃勒令销差。”许地山《换巢鸾凤·山大王》:“但这次销差不止我一个人,连亚权一班的朋友都回来了。”
- 16.
陪宴释义:谓陪同参加宴会。
- 17.
陪席释义:谓陪同参加宴席。《花月痕》第六回:“大家送酒安席,正面是 荷生 , 小岑 、 剑秋 陪席,縉绅们分座四席,每席两枝花伺候。” 张天翼 《清明时节》:“这位嫂子打扮得很漂亮。虽然她不出来陪席,虽然客人不过是住了三四个月的老客,她可也换上了那件假哔叽的夹袄。” 郁达夫 《薄奠》上:“大约是因为夜宴的时刻逼近,车上的男子,定是去赴宴会,奇装的女子,想来是去陪席的。”
- 18.
饫赐释义:⒈赐以丰盛的酒食。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是以将赏为之加膳,加膳则飫赐,此以知其劝赏也。”一说赐酒食使饱食。杜预 注:“飫,饜也。酒食赐下,无不饜足,所谓加膳也。”《后汉书·马融传》:“摆牲班禽,飫赐犒功。”⒉泛指赐宴。唐 白居易《九月九日谢恩赐曲江会状》:“臣等各以凡才,同参密职;幸偶休明之日,多承飫赐之恩。”《宋史·礼志十六》:“至道 元年三月,御史中丞 李昌龄 亦言:‘广宴之设,以均飫赐,得齿高会,宜乎尽礼。’”
- 19.
鹰扬宴释义:科举制度中,武科乡试放榜后,考官和考中武举者共同参加的宴会。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一:“文官重赋《鹿鸣》,重宴琼林者,屡见记载。武科虽亦有重赴鹰扬宴之典,而见之例案者,仅 嘉庆 十五年 陕西 巡抚奏 朝邑 武举 藺廷荐,係 乾隆 庚午中式,现在重遇庚午科,奏乞恩施。奉旨赏千总衔,重赴鹰扬筵宴。”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