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质问 质问的意思
zhìwèn

质问

简体质问
繁体質問
拼音zhì wèn
注音ㄓˋ ㄨㄣ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ì,(1) 本体,本性。【组词】:物质。流质(流动的不是固体的东西)。实质。质言(实言)。沙质。本质。质点。品质。性质。素质。资质。(2) 朴素,单纯。【组词】:质朴。质直。(3) 问明,辨别,责问。【组词】:质疑。质问。质询。对质。(4) 抵押或抵押品。【组词】:人质。(5) 同“贽”,礼物。

wèn,(1)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组词】:询问。问答。问题。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问津。质问。过问。(2) 为表关切而询问。【组词】:慰问。问候。问长问短。(3) 审讯,追究。【组词】:审问。问案。唯你是问。(4) 管,干预。【组词】:概不过问。(5)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例句】:我问他借几本书。(6) 姓。

基本含义

用严厉的口气追问、追究事情的真相。

质问的意思

质问 [zhì wèn]

1. 根据事实提出疑问;责问。

从另一方面来说,人类学家也许要质问这个说法。

[query; inter pellate; question; call to account;]

质问 引证解释

⒈ 询问以正其是非。 《汉书·刘歆传》:“时丞相史 尹咸 以能治《左氏》,与 歆 共校经传。

歆 略从 咸 及丞相 翟方进 受,质问大义。”
颜师古 注:“质,正也。”
宋 陆游 《数日不出门偶赋》诗之三:“稚子挟书勤质问,邻翁释耒閒过从。”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九:“子德 喜谈世务,及从余游,改而治经。尝以《毛诗》义质问,余随笔答之。”

⒉ 谓依据事实加以询问;责问。

《旧唐书·职官志二》:“诸司自相质问,其义有三:关、刺、移。”
宋 苏轼 《乞相度开石门河状》:“伏乞降付三省看详,或召临赴省面加质问。”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总管就把婢子容貌年齿之类,两相质问,无一不合。”
巴金 《家》二九:“‘你们有什么理由没收我们的报纸?’ 张惠如 气愤地质问道。”


国语词典

质问 [zhì wèn]

⒈ 诘问、责问。

《红楼梦·第六〇回》:「小蹄子,你走罢。俗语:『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该来质问我。」

诘问

回答 解答

⒉ 质疑询问。

《新五代史·卷三一·周臣传·郑仁诲传》:「每事有疑,即从仁诲质问,仁诲所对不阿,周太祖益奇之。」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总管就把婢子容貌年齿之类,两相质问,无一不合。」


质问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指责释义:指摘;责备:大家指责他不爱护公物。
    • 2.
      斥责释义:用严厉的言语指出别人的错误或罪行:受到斥责。斥责这种不讲公德的行为。
    • 3.
      诘责释义:责问。
    • 4.
      诘问释义:追问;责问。
    • 5.
      谴责释义:责备;严正申斥:世界进步舆论都谴责这一侵略行径。
    • 6.
      责问释义:用责备的口气问:厉声责问。

质问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回答释义:对问题给予解释;对要求表示意见:回答问题。 满意的回答。
    • 2.
      解答释义:解释回答(问题):《几何习题解答》。他无法解答我提出的问题。

质问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两下释义:⒈双方;两方面。《穀梁传·昭公八年》:“两下相杀,不志乎《春秋》。”唐 柳宗元《驳复仇议》:“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於礼矣。”《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 送酒与 布,两下眉来眼去。”吴组缃《山洪》二:“有一次因为派捐,三官 提出质问,两下发生争执。”⒉有屋脊房屋的前后两檐。《礼记·檀弓上》“见若覆夏屋者矣”唐 孔颖达 疏:“殷 人以来,始屋四阿,夏 家之屋,唯两下而已。”⒊指办法或本领。如:你还真有两下。参见“两下子”。
    • 2.
      入对释义:臣下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宋 王谠《唐语林·方正》:“柳元公 初拜京兆尹,将赴上,有神策军小将乘马不避,公於市中杖杀之,及因入对,宪宗 正色詰专杀之状。”宋 沉括《梦溪笔谈·象数一》:“一日骤晴,炎日赫然,予时因事入对,上问雨期,予对曰:‘雨候已见,期在明日。’”清 邵懿辰《易安人墓表》:“﹝ 陈君 ﹞承命出守 吉安,翼日入对。”
    • 3.
      发难释义:⒈问难;发起质问 责难。⒉发动反抗或反叛。难(nàn)。
    • 4.
      否决权释义:⒈在资本主义 国家中,推翻立法部门已通过的法案或使其延缓生效的权力。通常为国家元首或议会的上院所享有。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表决实质问题时,都必须包括五个常任理事国在内的九票赞同,议案才能生效。五 个常任理事国中任何一国不同意,该案即被否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
    • 5.
      安理会释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简称。联合国主要机构之一。《联合国宪章》规定,它是联合国唯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的机构。现由中、英、法、美、俄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十个非常任理事国(任期两年,由大会选举产生,每年改选五个,期满不得连任)组成。安理会关于实质问题的决议须有五个常任理事国的赞成票,因此,这五国在实质问题上有否决权。
    • 6.
      对质释义:诉讼当事人在法 庭上面对面就争议的事实情况互相质问、对证。是开庭审理辩论阶段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质可以鉴别证 据真伪。
    • 7.
      尔乃释义:这才;于是。汉 应劭《<风俗通义>序》:“周秦 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求异代方言,还籍奏之,藏於祕室。及 嬴氏 之亡,遗脱漏弃,无见之者。蜀 人 严君平 有千餘言,林閭翁孺 才有梗概之法。扬雄 好之,天下孝廉,卫卒交会,周章质问,以次注续,二十七年,尔乃治正,凡九千字。”《三国志·魏志·杨阜传》:“吴 蜀 以定,尔乃上安下乐,九亲熙熙。”三国 魏 曹植《洛神赋》:“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与乎 阳林,流眄乎 洛川。”南朝 梁 何晏《景福殿赋》:“既穷巧於规摹,何彩章之未殫?尔乃文
    • 8.
      架陷释义:捏造罪名加以陷害。廖仲恺《支援江门油业工人通电》:“三数工友上前质问后,该市商团借端架陷。竟于下午四时,由油业东家 李超 ……督率数百人,分路围困工会,搜索工人,开枪射击。”
    • 9.
      相问释义:⒈互相赠送。⒉询问,质问。
    • 10.
      素质问题释义:形容此人人品、素质有问题或不好。常常说:“素质问题,素质问题!”。
    • 11.
      警察署释义:旧时维治地方治安的警察办事机关。 巴金《人》:“他并没有说出要我到警察署去的话。”亦省称“警署”。宋教仁《宋渔父日记·一九零五年八月》:“余不解其由来,与之辩。彼等不听,只云须押收警署去,并邀余去质问。”萧乾《坐船犯罪记》:“表刚好差一分八点,我走进了警署。”
    • 12.
      论难释义:针对对方的论点提出质问,进行辩论。难(nàn):质问。
    • 13.
      试想释义:试着想想(用于质问):试想你这样做会有好的结果吗?
    • 14.
      试问释义:试着提出问题(用于质问对方或者表示不同意对方的意见):试问你这么说有什么根据?
    • 15.
      诘质释义:谴责质问。海上闲人《上海罢市实录》卷下:“以该米店之毫无心肝,羣向詰质,并令将米如数追回。”
    • 16.
      质责释义:⒈质问、责备。⒉谓责备而指正之。
    • 17.
      质问释义:依据事实问明是非;责问:提出质问。
    • 18.
      返答释义:犹回答。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政闻社宣言书·政闻社社员简章》:“凡社员如有五人以上之连署,向於本社质问所办事务者,当予以适当之返答。”
    • 19.
      问话释义:询问;质问。

质问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两下释义:⒈双方;两方面。《穀梁传·昭公八年》:“两下相杀,不志乎《春秋》。”唐 柳宗元《驳复仇议》:“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於礼矣。”《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 送酒与 布,两下眉来眼去。”吴组缃《山洪》二:“有一次因为派捐,三官 提出质问,两下发生争执。”⒉有屋脊房屋的前后两檐。《礼记·檀弓上》“见若覆夏屋者矣”唐 孔颖达 疏:“殷 人以来,始屋四阿,夏 家之屋,唯两下而已。”⒊指办法或本领。如:你还真有两下。参见“两下子”。
    • 2.
      入对释义:臣下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宋 王谠《唐语林·方正》:“柳元公 初拜京兆尹,将赴上,有神策军小将乘马不避,公於市中杖杀之,及因入对,宪宗 正色詰专杀之状。”宋 沉括《梦溪笔谈·象数一》:“一日骤晴,炎日赫然,予时因事入对,上问雨期,予对曰:‘雨候已见,期在明日。’”清 邵懿辰《易安人墓表》:“﹝ 陈君 ﹞承命出守 吉安,翼日入对。”
    • 3.
      发难释义:⒈问难;发起质问 责难。⒉发动反抗或反叛。难(nàn)。
    • 4.
      否决权释义:⒈在资本主义 国家中,推翻立法部门已通过的法案或使其延缓生效的权力。通常为国家元首或议会的上院所享有。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表决实质问题时,都必须包括五个常任理事国在内的九票赞同,议案才能生效。五 个常任理事国中任何一国不同意,该案即被否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
    • 5.
      安理会释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简称。联合国主要机构之一。《联合国宪章》规定,它是联合国唯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的机构。现由中、英、法、美、俄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十个非常任理事国(任期两年,由大会选举产生,每年改选五个,期满不得连任)组成。安理会关于实质问题的决议须有五个常任理事国的赞成票,因此,这五国在实质问题上有否决权。
    • 6.
      对质释义:诉讼当事人在法 庭上面对面就争议的事实情况互相质问、对证。是开庭审理辩论阶段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质可以鉴别证 据真伪。
    • 7.
      尔乃释义:这才;于是。汉 应劭《<风俗通义>序》:“周秦 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求异代方言,还籍奏之,藏於祕室。及 嬴氏 之亡,遗脱漏弃,无见之者。蜀 人 严君平 有千餘言,林閭翁孺 才有梗概之法。扬雄 好之,天下孝廉,卫卒交会,周章质问,以次注续,二十七年,尔乃治正,凡九千字。”《三国志·魏志·杨阜传》:“吴 蜀 以定,尔乃上安下乐,九亲熙熙。”三国 魏 曹植《洛神赋》:“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与乎 阳林,流眄乎 洛川。”南朝 梁 何晏《景福殿赋》:“既穷巧於规摹,何彩章之未殫?尔乃文
    • 8.
      架陷释义:捏造罪名加以陷害。廖仲恺《支援江门油业工人通电》:“三数工友上前质问后,该市商团借端架陷。竟于下午四时,由油业东家 李超 ……督率数百人,分路围困工会,搜索工人,开枪射击。”
    • 9.
      相问释义:⒈互相赠送。⒉询问,质问。
    • 10.
      素质问题释义:形容此人人品、素质有问题或不好。常常说:“素质问题,素质问题!”。
    • 11.
      警察署释义:旧时维治地方治安的警察办事机关。 巴金《人》:“他并没有说出要我到警察署去的话。”亦省称“警署”。宋教仁《宋渔父日记·一九零五年八月》:“余不解其由来,与之辩。彼等不听,只云须押收警署去,并邀余去质问。”萧乾《坐船犯罪记》:“表刚好差一分八点,我走进了警署。”
    • 12.
      论难释义:针对对方的论点提出质问,进行辩论。难(nàn):质问。
    • 13.
      试想释义:试着想想(用于质问):试想你这样做会有好的结果吗?
    • 14.
      试问释义:试着提出问题(用于质问对方或者表示不同意对方的意见):试问你这么说有什么根据?
    • 15.
      诘质释义:谴责质问。海上闲人《上海罢市实录》卷下:“以该米店之毫无心肝,羣向詰质,并令将米如数追回。”
    • 16.
      质责释义:⒈质问、责备。⒉谓责备而指正之。
    • 17.
      质问释义:依据事实问明是非;责问:提出质问。
    • 18.
      返答释义:犹回答。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政闻社宣言书·政闻社社员简章》:“凡社员如有五人以上之连署,向於本社质问所办事务者,当予以适当之返答。”
    • 19.
      问话释义:询问;质问。

质问造句

1.不,我没疯,只是质问我的人怒不可遏。

2.关于“美”的本质问题,有诸种界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3.转身离开,无需质问,心里告诉自己,感谢他让我又成长,他只是代表他,别的朋友依然可信。

4.因商品质量问题顾客正在对商家进行质问

5.真正的爱,是接受,不是忍受;是支持,不是支配;是慰问,不是质问

6.面对父母的质问,他语无伦次地不知如何解释。

7.主管拿着证据质问小李,让他哑口无言,承认挪用公款。

8.不到万不得已最好是不要开口骂人,因为这些都体现个人素质问题!。

质问(zhiwe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质问是什么意思 质问读音 怎么读 质问,拼音是zhì wèn,质问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质问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