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良知 良知的意思
liángzhī

良知

简体良知
繁体
拼音liáng zhī
注音ㄌㄧㄤˊ ㄓ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liáng,(1) 好。【组词】:良好。善良。良辰美景。消化不良。良莠不齐。(2) 善良的人。【组词】:除暴安良。(3) 很。【组词】:良久。获益良多。用心良苦。(4) 姓。

zhī zhì,(1) 晓得,明了。【组词】: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 使知道。【组词】:通知。知照。(3) 学识,学问。【例句】:知识,求知。无知。(4) 主管。【例句】: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 彼此了解。【组词】:相知。知音。知近。(6)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例句】:故知(老朋友)。(1) 同“智”,智慧。

基本含义

指人内心的良善、正直的道德心。

良知的意思

良知 [liáng zhī]

1. 天赋的道德观念。

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孟子·尽学》

[ conscience; ]

2. 好友;知己。

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谢灵运《游南亭》

[ good friend; innate knowledge and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intuitiveknowledge; ]

良知 引证解释

⒈ 儒家谓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民族主义,自大古原人之世,其根性固已潜在。远至今日,乃始发达,此生民之良知本能也。”

⒉ 用以指知识。

周恩来 《接见美国青年代表团的谈话记录》:“你们会从直接的接触中,用你们自己的智慧和良知来加以判断。”

⒊ 好友;知己。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南亭》诗:“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唐 罗隐 《秋日寄狄补阙》诗:“不为良知在,驱车已出关。”


国语词典

良知 [liáng zhī]

⒈ 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

《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⒉ 知交好友。

《文选·谢灵运·游南亭诗》:「我志谁与亮?赏心唯良知。」


良知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知己释义:⒈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知己话。 知己的朋友。⒉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的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良知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习心释义:理学家指通过耳闻目见所得的意念,与良知良能有别。
    • 2.
      四句教释义:亦即明朝哲学家王阳明(王守仁)晚年所述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一般视此四句为王对其大半生学术思想的概括性论述。
    • 3.
      夜气释义:⒈儒家谓晚上静思所产生的良知善念。⒉夜间的清凉之气。⒊黑暗、阴森的气氛。
    • 4.
      尽心知性释义:孟子 提倡的内省修行方法。谓充分发挥心中的良知良能,认识人性,不违“天命”。语出《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宋 陆游《谢曾侍郎启》:“兹盖伏遇某官尽心知性,惟道集虚,气塞天地之间,辞编《诗》《书》之策。”宋 陈亮《送吴允成运干序》:“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而曰‘尽心知性’;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曰‘学道爱人’。”
    • 5.
      心学释义:⒈犹言思想修养。⒉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宋明理学的一个流派,即所谓良知之学。为学主“明本心”、“致良知”。认为心为宇宙的本原。⒊即心理学。
    • 6.
      支节释义:⒈四肢。《尉缭子·攻权》:“将帅者,心也;羣下者,支节也。其心动以诚,则支节必力;其心动以疑,则支节必背。”《汉书·王莽传下》:“军人分裂 莽 身,支节肌骨臠分。”⒉指四肢关节。汉 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下》:“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明 陈继儒《珍珠船》卷三:“煬帝 沉湎失度,每睡,须棰顿劳动力就一梦。侍儿 韩俊蛾 尤得意,每就枕,必令振耸支节。”⒊从属次要之事。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中:“不是事君的良知不能致却,须又从事亲的良知上去扩充将来,如此,又是脱却本原,着在支节上求了。”
    • 7.
      消阻释义:⒈沮丧。明 吕天成《齐东绝倒》第二出:“惨然消阻泪如梭,怎生样方便赦殊科,这拘拏飞不出巧张罗。”清 周亮工《书影》卷二:“予在 秣陵 见佛手柑初至,一老年客市数枚,疾驰 李姬 丽贞 ……少顷入 李 室,则宣盘中层迭数十,鲜妍硕大,逾客赠者十倍,客乃不胜消阻。”⒉消释;消失。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中:“来书云:尝试於心喜怒忧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罔然消阻。”李大钊《现代文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这种智力的老成,并于奋勇冒险的精神,不但未有以消阻,而且反有以增进。”
    • 8.
      灵知释义:⒈犹灵觉。指众生本具的灵明觉悟之性。⒉犹良知。
    • 9.
      知行合一释义:明代王守仁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命题。反对“知在行先”的说法,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又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即致吾心之良知;行,即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知行合一的本体是良知。
    • 10.
      精察释义:精细明察。唐 韩愈 孟郊《征蜀联句》:“石潜设奇伏,穴覻骋精察。”《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太子为政精察,而中常侍 宗爱,性险暴,多不法,太子恶之。”明 王守仁《大学问》:“吾心之良知,自有以详审精察之,而能虑矣。”
    • 11.
      罪疚感释义:当一个人想去做或已做过某事,而这一行为与构成他的良知的道德标准、价值观相矛盾时所产生的一种不安和羞愧的情感体验。
    • 12.
      腌瓒释义:是一种地方口语,意为不干净,肮脏的意思。用以形容环境、物件等的杂乱不堪、恶臭不洁净等。后引申可用为形容行为、动作等的龌龊,有悖道德良知的层面;也用于心里别扭;不痛快。
    • 13.
      致良知释义: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
    • 14.
      良知释义:良心:良知未泯。唤起良知。
    • 15.
      良知未泯释义:良知已经缺了大半,只是没有完全消失。
    • 16.
      良知良能释义:《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古代唯心主义者认为人判断是非善恶的知识、才能是天赋的。
    • 17.
      表着释义:⒈显扬昭著。汉 班固《白虎通·号》:“故受命王者,必择天下美号,表著己之功业,明当致施是也。”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中:“古之英才,若 子房、仲舒、叔度、孔明、文仲、韩、范 诸公,德业表著,皆良知中所发也。”鲁迅《<劲草>译本序》:“托氏 撰述之真得以表著,而译者求诚之志或亦稍遂矣。”⒉用标帜标明固定。《左传·昭公十一年》:“朝有著定,会有表,衣有禬,带有结。会朝之言,必闻于表著之位,所以昭事序也。”杜预 注:“著定,朝内列位常处,谓之表著。”⒊犹标柱。宋 叶适《灵岩》诗:“吴 人宅沮洳,兹山抑其镇;陡
    • 18.
      负罪感释义:是一种比较主观的感觉,当人做了一件自己觉得违反了自己的良知事情(具体的程度由那个人的良心程度有关),在事后自己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后悔或罪过的情绪。

良知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习心释义:理学家指通过耳闻目见所得的意念,与良知良能有别。
    • 2.
      四句教释义:亦即明朝哲学家王阳明(王守仁)晚年所述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一般视此四句为王对其大半生学术思想的概括性论述。
    • 3.
      夜气释义:⒈儒家谓晚上静思所产生的良知善念。⒉夜间的清凉之气。⒊黑暗、阴森的气氛。
    • 4.
      尽心知性释义:孟子 提倡的内省修行方法。谓充分发挥心中的良知良能,认识人性,不违“天命”。语出《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宋 陆游《谢曾侍郎启》:“兹盖伏遇某官尽心知性,惟道集虚,气塞天地之间,辞编《诗》《书》之策。”宋 陈亮《送吴允成运干序》:“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而曰‘尽心知性’;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曰‘学道爱人’。”
    • 5.
      心学释义:⒈犹言思想修养。⒉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宋明理学的一个流派,即所谓良知之学。为学主“明本心”、“致良知”。认为心为宇宙的本原。⒊即心理学。
    • 6.
      支节释义:⒈四肢。《尉缭子·攻权》:“将帅者,心也;羣下者,支节也。其心动以诚,则支节必力;其心动以疑,则支节必背。”《汉书·王莽传下》:“军人分裂 莽 身,支节肌骨臠分。”⒉指四肢关节。汉 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下》:“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明 陈继儒《珍珠船》卷三:“煬帝 沉湎失度,每睡,须棰顿劳动力就一梦。侍儿 韩俊蛾 尤得意,每就枕,必令振耸支节。”⒊从属次要之事。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中:“不是事君的良知不能致却,须又从事亲的良知上去扩充将来,如此,又是脱却本原,着在支节上求了。”
    • 7.
      消阻释义:⒈沮丧。明 吕天成《齐东绝倒》第二出:“惨然消阻泪如梭,怎生样方便赦殊科,这拘拏飞不出巧张罗。”清 周亮工《书影》卷二:“予在 秣陵 见佛手柑初至,一老年客市数枚,疾驰 李姬 丽贞 ……少顷入 李 室,则宣盘中层迭数十,鲜妍硕大,逾客赠者十倍,客乃不胜消阻。”⒉消释;消失。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中:“来书云:尝试於心喜怒忧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罔然消阻。”李大钊《现代文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这种智力的老成,并于奋勇冒险的精神,不但未有以消阻,而且反有以增进。”
    • 8.
      灵知释义:⒈犹灵觉。指众生本具的灵明觉悟之性。⒉犹良知。
    • 9.
      知行合一释义:明代王守仁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命题。反对“知在行先”的说法,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又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即致吾心之良知;行,即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知行合一的本体是良知。
    • 10.
      精察释义:精细明察。唐 韩愈 孟郊《征蜀联句》:“石潜设奇伏,穴覻骋精察。”《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太子为政精察,而中常侍 宗爱,性险暴,多不法,太子恶之。”明 王守仁《大学问》:“吾心之良知,自有以详审精察之,而能虑矣。”
    • 11.
      罪疚感释义:当一个人想去做或已做过某事,而这一行为与构成他的良知的道德标准、价值观相矛盾时所产生的一种不安和羞愧的情感体验。
    • 12.
      腌瓒释义:是一种地方口语,意为不干净,肮脏的意思。用以形容环境、物件等的杂乱不堪、恶臭不洁净等。后引申可用为形容行为、动作等的龌龊,有悖道德良知的层面;也用于心里别扭;不痛快。
    • 13.
      致良知释义: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
    • 14.
      良知释义:良心:良知未泯。唤起良知。
    • 15.
      良知未泯释义:良知已经缺了大半,只是没有完全消失。
    • 16.
      良知良能释义:《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古代唯心主义者认为人判断是非善恶的知识、才能是天赋的。
    • 17.
      表着释义:⒈显扬昭著。汉 班固《白虎通·号》:“故受命王者,必择天下美号,表著己之功业,明当致施是也。”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中:“古之英才,若 子房、仲舒、叔度、孔明、文仲、韩、范 诸公,德业表著,皆良知中所发也。”鲁迅《<劲草>译本序》:“托氏 撰述之真得以表著,而译者求诚之志或亦稍遂矣。”⒉用标帜标明固定。《左传·昭公十一年》:“朝有著定,会有表,衣有禬,带有结。会朝之言,必闻于表著之位,所以昭事序也。”杜预 注:“著定,朝内列位常处,谓之表著。”⒊犹标柱。宋 叶适《灵岩》诗:“吴 人宅沮洳,兹山抑其镇;陡
    • 18.
      负罪感释义:是一种比较主观的感觉,当人做了一件自己觉得违反了自己的良知事情(具体的程度由那个人的良心程度有关),在事后自己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后悔或罪过的情绪。

良知造句

1.做出这种人神共愤的事,你竟然还恬不知耻,难道就真地没有一点良知吗?

2.凡是有良知的人,都知道做人要以德报德的道理。

3.人一旦利欲薰心,道德良知被蒙蔽,就会渐渐变得恬不知耻,失去人格。

4.看了下面的报道,有良知的你一定会感同身受。

5.物格知至,则良知之被推往极致,则为止于至善之效验。

6.最难能可贵的是她良知泯灭之前还有一点点自知之明。

7.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8.世上有很多东西是可以挽回的,譬如良知,譬如体重。

9.比如良知,比如体重。

10.比如良知,比如体重。但不可挽回的东西更多。

11.占小便宜吃大亏,失去的是道德良知

12.作了坏事而怕人知道,这种人尚存羞耻心,还保留一点改过向善的良知

1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4.真正的英雄,不是因为他放倒了敌人,而是他有勇气监守良知,面对过去,正视现在。

15.人一旦利欲熏心,道德良知被蒙蔽,就会渐渐变得恬不知耻,失去人格。

16.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

17.当你感到自己是一个人时,惟一的限制是良知

18.良知是要学会爱,知道感恩,回报社会。良知是一种深沉的社会意识,更是人的一种本能。

19.一个良知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件甜美而快乐的事。

20.我衷心盼望党内有良知的人都能三复斯言。

良知(liangzh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良知是什么意思 良知读音 怎么读 良知,拼音是liáng zhī,良知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良知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