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畀 [tóu bì]
1. 抛弃;放逐。
投畀 引证解释
⒈ 抛弃;放逐。
引《诗·小雅·巷伯》:“豺虎不食,投畀有北。”
晋 潘岳 《关中诗》:“庐播 违命,投畀朔土。”
宋 苏辙 《代滕达道龙图苏州谢上表》之一:“虽欲自安於散地,然犹横被以恶名,投畀遐方,要令没齿。”
《剪灯馀话·泰山御史传》:“拔自下鬼,擢於近臣,刀被冢伯之讼言,合在狱卒之投畀。”
投畀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小物释义:⒈小事。《墨子·鲁问》:“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於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国语·晋语九》:“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孙休 好射雉,至其时,则晨去夕反,羣臣莫不止諫:此为小物,何足甚躭。”清 陈确《寿高声野七十序》:“其行谨大闲而克勤小物。”⒉犹言小家伙、小东西。《宋书·恩倖传·徐爰》:“比边难未靖,安众以惠,戎略是务,政纲从简,故得使此小物,乘宽自纵。乃合投畀豺虎,以清王猷。”⒊价值不高的物品。睡虎地 秦 墓竹简《金
- 2.
投畀豺虎释义:(把坏人)扔去喂豺狼虎豹。比喻对坏人的强烈憎恨。《诗经·小雅·巷伯》:“取彼谮人,投畀豺虎。” 畀(bì):给予。
- 3.
记言释义:记录言论。 《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南朝 梁 沉约《到著作省谢表》:“珥笔史观,记言文府。”唐 刘知几《史通·曲笔》:“此又记言之奸贼,载笔之凶人,虽肆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记言省曰字例》:“凡记言用‘曰’,此通例也;然古书中多有不用‘曰’字者。”
- 4.
豺虎释义:⒈豺与虎。 泛指猛兽。《诗·小雅·巷伯》:“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晋 张载《七哀诗》:“季世丧乱起,贼盗如豺虎。”明 李东阳《风雨叹》诗:“山豗谷汹豺虎嘷,万木尽拔乘波涛。”清 陈鹏年《新春杂感次韵和中山》:“蛟螭蟠地轴、豺虎踞天关。”⒉喻凶狠残暴的寇盗、异族入侵者。汉 王粲《七哀诗》:“西京 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唐 杜甫《久客》诗:“狐狸何足道,豺虎正纵横。”明 王鏊《震泽长语·国猷》:“当时 燕 蓟 沦于 契丹 不能取,是中国与豺虎杂此土以处也。”清 徐昂发《铁岭关》诗:“缅昔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