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 [yě zhū]
1. 一种野生的猪(Sus scrofa),是许多家猪的起源,有灰色的粗毛,两颌有很长的獠牙或犬齿。
英[wild boar; swine peceary;]
野猪 引证解释
⒈ 见“野猪”。亦作“野猪”。哺乳动物,家猪的祖先。全身长黑褐色粗毛,犬齿极发达,耳和尾短小。性凶暴。昼伏夜出,吃蔬菜、甘薯和蚯蚓、蛇、甲虫等,是农业害兽。
引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野猪》:“野猪处处深山中有之,惟 关西 者时或有黄。其形似猪而大,牙出口外,如象牙。其肉有至二三百斤者。能与虎鬭……最害田稼,亦啖蛇虺。”
清 冯勗 《十二辰诗赠昆山支逸人》:“蝇营狗苟一笑中,廿年稳卧野猪峰。”
陈毅 《赣南游击词》之七:“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
国语词典
野猪 [yě zhū]
⒈ 动物名。脊椎动物偶蹄目野猪科。形状像猪,身体呈圆桶状,皮黑而厚,覆满粗毛,生气时毛发倒竖。鼻长而硬,犬齿锋利,露于口外,与鼻配合,适于挖地觅食。栖息于山林野地,为杂食性动物,菌姑、竹笋、虫、鱼、鼠类皆可为食,是家猪的原种。
野猪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充庖释义:供作食用。语出《礼记·王制》:“三为充君之庖。”唐 刘禹锡《代京兆韦尹进野猪状》:“既堪充庖,輒敢上献。”宋 邵博《闻见后录》卷十五:“曹植《七啟》言食味芳莲之巢龟,张协《七命》言食味丹穴之雏鷄,极盛饌,而二物似不宜充庖也。”
- 2.
戴鸡佩豚释义:戴雄鸡形的帽子,佩野猪形的饰物。雄鸡野猪皆好斗,古时以冠带像其形,表示好勇。
- 3.
狶洲释义:野猪出没的荒洲。
- 4.
猪突豨勇释义:豨:野猪。 指拼命向前冲,不怕死的人(含贬义)。
- 5.
田豕释义:野猪。
- 6.
祸害释义:⒈祸事:黄河在历史上经常引起祸害。 ⒉引起灾难的人或事物。⒊损害;损坏:野猪祸害了一大片庄稼。
- 7.
蜂合豕突释义:如群蜂聚集,似野猪奔突。比喻众人杂沓会合,横冲直撞。
- 8.
豕突释义:谓像野猪一样奔突窜扰。
- 9.
豚佩释义:以野猪獠牙为佩带饰物,以示勇武。语本《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 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裴駰 集解:“冠以雄鸡,佩以豭豚。二物皆勇,子路 好勇,故冠带之。”《陈书·周迪传》:“我 高祖 躬率 百越,师次 九川,濯其泥沙,假以毛羽,裁解豚佩,仍剖兽符,卵翼之恩,方斯莫喻。”
- 10.
豨突释义:像野猪受惊而乱奔。比喻人之横冲直撞,流窜侵扰。《旧唐书·肃宗纪论》:“当其 戎羯 负恩,奄为豨突,豺豕遽兴於轂下,胡 越 寧虑於舟中,借人之戈,持之反刺,变生於不意也。”《资治通鉴·唐僖宗乾符二年》:“蛮寇逼近 成都,相公尚远,万一豨突,奈何?”清 魏源《苗疆敕建傅巡抚祠碑铭》:“王师则班而西,苗 谓利可屡邀,蜮出豨突,弗变。”
- 11.
豺豕释义:豺和野猪。两者均为凶残的兽类,因以比喻凶狠残暴的恶人。
- 12.
野彘释义:即野猪。
- 13.
野豕释义:野猪。
- 14.
陈伯吹释义:(1906-1997)儿童文学家。 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人。曾主编《小学生》、《小朋友》等刊物。建国后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少儿出版社副社长、编审。著有童话《阿丽思小姐》、小说《飞虎队与野猪队》等,译有外国童话多种。
- 15.
驳放释义:亦作“駮放”。 谓科举时代否定已发榜公布的中式者而贬黜之。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制科》:“今员外吹毛求瑕,务在駮放,则小人也却寻归路。”《资治通鉴·唐僖宗广明元年》:“尝谓优人 石野猪 曰:‘朕若应击毬进士举,须为状元。’对曰:‘若遇 尧 舜 作礼部侍郎,恐陛下不免駮放。’”胡三省 注:“駮,纠駮也。放,黜也。”宋 洪迈《容斋随笔·进士试题》:“唐穆宗 长庆 元年,礼部侍郎 钱徽 知举,放进士 郑朗 等三十三人。后以 段文昌 言其不公,詔中书舍人 王起,知制誥 白居易 重试,驳放 卢公亮 等十人,贬 徽
野猪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充庖释义:供作食用。语出《礼记·王制》:“三为充君之庖。”唐 刘禹锡《代京兆韦尹进野猪状》:“既堪充庖,輒敢上献。”宋 邵博《闻见后录》卷十五:“曹植《七啟》言食味芳莲之巢龟,张协《七命》言食味丹穴之雏鷄,极盛饌,而二物似不宜充庖也。”
- 2.
戴鸡佩豚释义:戴雄鸡形的帽子,佩野猪形的饰物。雄鸡野猪皆好斗,古时以冠带像其形,表示好勇。
- 3.
狶洲释义:野猪出没的荒洲。
- 4.
猪突豨勇释义:豨:野猪。 指拼命向前冲,不怕死的人(含贬义)。
- 5.
田豕释义:野猪。
- 6.
祸害释义:⒈祸事:黄河在历史上经常引起祸害。 ⒉引起灾难的人或事物。⒊损害;损坏:野猪祸害了一大片庄稼。
- 7.
蜂合豕突释义:如群蜂聚集,似野猪奔突。比喻众人杂沓会合,横冲直撞。
- 8.
豕突释义:谓像野猪一样奔突窜扰。
- 9.
豚佩释义:以野猪獠牙为佩带饰物,以示勇武。语本《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 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裴駰 集解:“冠以雄鸡,佩以豭豚。二物皆勇,子路 好勇,故冠带之。”《陈书·周迪传》:“我 高祖 躬率 百越,师次 九川,濯其泥沙,假以毛羽,裁解豚佩,仍剖兽符,卵翼之恩,方斯莫喻。”
- 10.
豨突释义:像野猪受惊而乱奔。比喻人之横冲直撞,流窜侵扰。《旧唐书·肃宗纪论》:“当其 戎羯 负恩,奄为豨突,豺豕遽兴於轂下,胡 越 寧虑於舟中,借人之戈,持之反刺,变生於不意也。”《资治通鉴·唐僖宗乾符二年》:“蛮寇逼近 成都,相公尚远,万一豨突,奈何?”清 魏源《苗疆敕建傅巡抚祠碑铭》:“王师则班而西,苗 谓利可屡邀,蜮出豨突,弗变。”
- 11.
豺豕释义:豺和野猪。两者均为凶残的兽类,因以比喻凶狠残暴的恶人。
- 12.
野彘释义:即野猪。
- 13.
野豕释义:野猪。
- 14.
陈伯吹释义:(1906-1997)儿童文学家。 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人。曾主编《小学生》、《小朋友》等刊物。建国后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少儿出版社副社长、编审。著有童话《阿丽思小姐》、小说《飞虎队与野猪队》等,译有外国童话多种。
- 15.
驳放释义:亦作“駮放”。 谓科举时代否定已发榜公布的中式者而贬黜之。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制科》:“今员外吹毛求瑕,务在駮放,则小人也却寻归路。”《资治通鉴·唐僖宗广明元年》:“尝谓优人 石野猪 曰:‘朕若应击毬进士举,须为状元。’对曰:‘若遇 尧 舜 作礼部侍郎,恐陛下不免駮放。’”胡三省 注:“駮,纠駮也。放,黜也。”宋 洪迈《容斋随笔·进士试题》:“唐穆宗 长庆 元年,礼部侍郎 钱徽 知举,放进士 郑朗 等三十三人。后以 段文昌 言其不公,詔中书舍人 王起,知制誥 白居易 重试,驳放 卢公亮 等十人,贬 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