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辞 [yī cí]
1. 犹一言。一句话或一个字。谓异口同声。告辞,辞别。一面之辞。
一辞 引证解释
⒈ 犹一言。一句话或一个字。
引《淮南子·缪称训》:“胡通於一伎,察於一辞,可与曲説,未可为广应也。”
《史记·孔子世家》:“至於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 子夏 之徒不能赞一辞。”
《旧唐书·陆馀庆传》:“累迁中书舍人。 则天 尝引入草詔, 餘庆 惶惑,至晚竟不能措一辞。”
明 王守仁 《与安之书》:“今但取 朱子 所自言者表章之,不加一辞。”
⒉ 谓异口同声。
引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鲁公 盛德,盖自小官时。縉绅閒一辞谓之有手段。”
⒊ 一面之辞。
引《宋史·叶清臣传》:“苟 用章 之状果虚, 守懃 之罪果白, 用章 更寘重科,物论亦允,无容偏听一辞,以亏王道无党之义。”
⒋ 告辞,辞别。
引《礼记·表记》:“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也,故君子三揖而进,一辞而退,以远辞也。”
南朝 梁 萧钧 《晚景游泛怀友》诗:“一辞 金谷苑,空想竹林游。”
唐 吴融 《落叶》诗:“红影飘来翠影微,一辞林表不知归。”
一辞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万口一词释义:比喻意见一致。 同“万口一辞”。
- 2.
不能赞一辞释义:赞:赞助;赞一辞:添一句话。提不出一点意见。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 3.
不获命释义:⒈婉辞。 得不到同意。《礼记·杂记上》:“寡君命使臣某,毋敢视宾客,是以固辞。固辞不获命,敢不敬从。”《孔子家语·弟子行》:“赐 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唐 刘禹锡《代京兆李尹答于襄州书》之二:“既一辞不获命,又学浅不堪往復,敢不敬从。”⒉不得已。《左传·昭公二十年》:“主人曰:‘君若惠顾先君之好,照临敝邑,镇抚其社稷,则有宗祧在。’乃止。卫侯 固请见之。不获命,以其良马见,为未致使故也。”杨伯峻 注:“公孙青 不得已,以己之良马为见 卫侯 之礼。”
- 4.
交口荐誉释义:交:一齐,同时;交口:众口一辞;荐:推举。异口同声地推荐和赞扬。
- 5.
他适释义:指女子另嫁他人,改嫁。 宋 赵令畤《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崔 已他适,而 张 诡计以求见,崔 知 张 之意,而潜赋诗以谢之,其情盖有未能忘者矣。”清 孔尚任《桃花扇·逢舟》:“我的 香君,怎的他适了?”清 刘大櫆《钱节妇传》:“节妇年已长大,家人趣使他适,伯叔兄弟,交口一辞。”
- 6.
众口如一释义: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同“众口一辞”。
- 7.
千夫所言如一喙释义:喙:鸟嘴。形容众口一辞或文章模式划一。
- 8.
千形一貌,百喙一声释义:喙:鸟嘴。 形容众口一辞或文章模式划一。
- 9.
同声一辞释义:犹言众口一辞。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 10.
同声释义:⒈发出声音的时间相同。 ⒉声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⒊众口一辞;随声附合。⒋言语腔调相同。
- 11.
徧谢释义:一一辞别。
- 12.
杂证释义:杂病。证,通“症”。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他道是医杂证有方术,治相思无药饵。”明 匿迹市隐逸人《<金匮要略方论>序识》:“只因聊摄七十八岁撰成《明理论》,八十岁时注完《伤寒论》,未暇注《金匱论》,所以俗医分为二门,致今时众口一辞,誚 仲景 能治伤寒而不能疗杂证也。”
- 13.
毡庐释义:⒈亦作“氊庐”。即毡帐。《新唐书·北狄传·奚》:“逐水草畜牧,居氊庐,环车为营。”宋 梅尧臣《送祖择之学士北使》诗:“宿造毡庐开,行逢猎骑合。”清 赵翼《潞江》诗:“经年马背安居地,每夕氊庐托宿家。”⒉借指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南朝 陈 徐陵《移齐文》:“西穷版屋,北罄毡庐。”宋 曾巩《明妃曲》之二:“一辞椒屋风尘远,去託氊庐沙磧深。”参见“毡帐”。
- 14.
温室树释义:⒈《汉书·孔光传》:“光 周密谨慎,未尝有过。 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 光:‘温室 省中树何木也?’光 嘿不应。”后以“温室树”泛指宫廷中的花木。唐 白居易《和春深》之七:“惯看 温室 树,饱识浴堂花。”宋 王禹偁《谪居感事》诗:“繁阴 温室 树,清吹万年枝。”⒉借指宫禁中的事。清 曹寅《渭符侄过慰有作便道至白下》诗:“慎言 温室 树,嘉遯碧山阿。”参见“温室”。⒊指帝京。唐 刘禹锡《和浙西大夫偶题临江亭并元相公所和》:“一辞 温室 树,几见 武昌 柳。”
- 15.
百喙一词释义:犹言众口一辞。 同“百喙如一”。
- 16.
百喙如一释义:犹言众口一辞。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 17.
絷维释义:⒈语出《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縶之维之,以永今朝。 ”谓绊马足、系马缰,示留客之意。后以“縶维”指挽留人才。晋 殷仲文《解尚书表》:“既惠之以首领,復引之以縶维。”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外示縶维而实以乖间之。”清 顾炎武《赠万举人寿祺》诗:“时危见縶维,忠义性无枉;翻然一辞去,割髮变容象。”⒉拴马的绳索。引申指束缚。晋 葛洪《抱朴子·博喻》:“若乃求千里之迹於縶维之骏,责匠世之勋於剧碎之贤,谓之不惑,吾不信也。”唐 元稹《江陵三梦》诗:“纵我生羽翼,网罗生縶维。”宋 苏轼
- 18.
衆口一词释义:同“眾口一辞”。元 郑光祖《周公摄政》第一折:“天降灾三年不雨,民失业四海逃生;听众口一词可坏,会诸侯八百来盟。”
- 19.
衆口一辞释义: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宋 欧阳修《濮议》卷四:“众口一辞,纷然不止。”《明史·刑法志三》:“今 直 镇 大同,京城众口一辞,皆以革去西厂为便。”清 叶廷琯《吹网录·隋书炀帝放萤事》:“沿及 五季 宋 初,众口一辞,萤苑遂为 扬州 故实。”夏衍《读<关汉卿>杂谈历史剧》:“田汉 同志的《关汉卿》是一出好戏,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烈,这一点几乎是众口一辞。”
- 20.
衆口同声释义:同“眾口一辞”。 唐闲叟《轩亭冤·秋女士赞》序:“一唱百和,众口同声,微特女士之寃可大白於天下,即女士之名亦永传於后世矣。”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记江西袁州乡民暴动事》:“知县 德禄 知官穀,平日侵亏甚鉅,且復众口同声,未经出议。”
一辞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万口一词释义:比喻意见一致。 同“万口一辞”。
- 2.
不能赞一辞释义:赞:赞助;赞一辞:添一句话。提不出一点意见。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 3.
不获命释义:⒈婉辞。 得不到同意。《礼记·杂记上》:“寡君命使臣某,毋敢视宾客,是以固辞。固辞不获命,敢不敬从。”《孔子家语·弟子行》:“赐 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唐 刘禹锡《代京兆李尹答于襄州书》之二:“既一辞不获命,又学浅不堪往復,敢不敬从。”⒉不得已。《左传·昭公二十年》:“主人曰:‘君若惠顾先君之好,照临敝邑,镇抚其社稷,则有宗祧在。’乃止。卫侯 固请见之。不获命,以其良马见,为未致使故也。”杨伯峻 注:“公孙青 不得已,以己之良马为见 卫侯 之礼。”
- 4.
交口荐誉释义:交:一齐,同时;交口:众口一辞;荐:推举。异口同声地推荐和赞扬。
- 5.
他适释义:指女子另嫁他人,改嫁。 宋 赵令畤《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崔 已他适,而 张 诡计以求见,崔 知 张 之意,而潜赋诗以谢之,其情盖有未能忘者矣。”清 孔尚任《桃花扇·逢舟》:“我的 香君,怎的他适了?”清 刘大櫆《钱节妇传》:“节妇年已长大,家人趣使他适,伯叔兄弟,交口一辞。”
- 6.
众口如一释义: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同“众口一辞”。
- 7.
千夫所言如一喙释义:喙:鸟嘴。形容众口一辞或文章模式划一。
- 8.
千形一貌,百喙一声释义:喙:鸟嘴。 形容众口一辞或文章模式划一。
- 9.
同声一辞释义:犹言众口一辞。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 10.
同声释义:⒈发出声音的时间相同。 ⒉声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⒊众口一辞;随声附合。⒋言语腔调相同。
- 11.
徧谢释义:一一辞别。
- 12.
杂证释义:杂病。证,通“症”。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他道是医杂证有方术,治相思无药饵。”明 匿迹市隐逸人《<金匮要略方论>序识》:“只因聊摄七十八岁撰成《明理论》,八十岁时注完《伤寒论》,未暇注《金匱论》,所以俗医分为二门,致今时众口一辞,誚 仲景 能治伤寒而不能疗杂证也。”
- 13.
毡庐释义:⒈亦作“氊庐”。即毡帐。《新唐书·北狄传·奚》:“逐水草畜牧,居氊庐,环车为营。”宋 梅尧臣《送祖择之学士北使》诗:“宿造毡庐开,行逢猎骑合。”清 赵翼《潞江》诗:“经年马背安居地,每夕氊庐托宿家。”⒉借指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南朝 陈 徐陵《移齐文》:“西穷版屋,北罄毡庐。”宋 曾巩《明妃曲》之二:“一辞椒屋风尘远,去託氊庐沙磧深。”参见“毡帐”。
- 14.
温室树释义:⒈《汉书·孔光传》:“光 周密谨慎,未尝有过。 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 光:‘温室 省中树何木也?’光 嘿不应。”后以“温室树”泛指宫廷中的花木。唐 白居易《和春深》之七:“惯看 温室 树,饱识浴堂花。”宋 王禹偁《谪居感事》诗:“繁阴 温室 树,清吹万年枝。”⒉借指宫禁中的事。清 曹寅《渭符侄过慰有作便道至白下》诗:“慎言 温室 树,嘉遯碧山阿。”参见“温室”。⒊指帝京。唐 刘禹锡《和浙西大夫偶题临江亭并元相公所和》:“一辞 温室 树,几见 武昌 柳。”
- 15.
百喙一词释义:犹言众口一辞。 同“百喙如一”。
- 16.
百喙如一释义:犹言众口一辞。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 17.
絷维释义:⒈语出《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縶之维之,以永今朝。 ”谓绊马足、系马缰,示留客之意。后以“縶维”指挽留人才。晋 殷仲文《解尚书表》:“既惠之以首领,復引之以縶维。”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外示縶维而实以乖间之。”清 顾炎武《赠万举人寿祺》诗:“时危见縶维,忠义性无枉;翻然一辞去,割髮变容象。”⒉拴马的绳索。引申指束缚。晋 葛洪《抱朴子·博喻》:“若乃求千里之迹於縶维之骏,责匠世之勋於剧碎之贤,谓之不惑,吾不信也。”唐 元稹《江陵三梦》诗:“纵我生羽翼,网罗生縶维。”宋 苏轼
- 18.
衆口一词释义:同“眾口一辞”。元 郑光祖《周公摄政》第一折:“天降灾三年不雨,民失业四海逃生;听众口一词可坏,会诸侯八百来盟。”
- 19.
衆口一辞释义: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宋 欧阳修《濮议》卷四:“众口一辞,纷然不止。”《明史·刑法志三》:“今 直 镇 大同,京城众口一辞,皆以革去西厂为便。”清 叶廷琯《吹网录·隋书炀帝放萤事》:“沿及 五季 宋 初,众口一辞,萤苑遂为 扬州 故实。”夏衍《读<关汉卿>杂谈历史剧》:“田汉 同志的《关汉卿》是一出好戏,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烈,这一点几乎是众口一辞。”
- 20.
衆口同声释义:同“眾口一辞”。 唐闲叟《轩亭冤·秋女士赞》序:“一唱百和,众口同声,微特女士之寃可大白於天下,即女士之名亦永传於后世矣。”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记江西袁州乡民暴动事》:“知县 德禄 知官穀,平日侵亏甚鉅,且復众口同声,未经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