儆戒 [jǐng jiè]
1. 告诫人使注意改正缺点错误。
英[warn;]
儆戒 引证解释
⒈ 警戒;戒备;戒惧。
引《书·大禹谟》:“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
宋 司马光 《进<古文孝经指解>表》:“府库者祖宗之府库,不可以赏非其功;法令者祖宗之法令,不可以罚非其罪:慎之重之,益自儆戒。”
明 张居正 《宵夜勤政》诗:“世泰何曾忘儆戒,年丰犹自念寒飢。”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五幕:“我希望你留着不死,把我兄弟的故事传播出去,使天下后世的人晓得有我兄弟这样一位英雄,也使天下后世的暴君污吏知道儆戒。”
国语词典
儆戒 [jǐng jiè]
⒈ 警觉戒备。也作「警戒」。
引《书经·大禹谟》:「儆戒无虞,罔失法度。」
反褒嘉
儆戒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亡国之社释义:已亡国家的祠社。古代天子将其作为亡国的象征,以自儆戒。
- 2.
交儆释义:儆戒;交相儆戒。
- 3.
刑象释义:古代描绘刑罚的图像。用以公诸民众,以示儆戒。
- 4.
受誓释义:谓祭祀之前,先申儆戒。《唐律疏议·职制·大祀不预申期》“受誓诫”元 王元亮 释文:“受誓,谓未行祭祀,先申儆戒也。自太子诸王皆受誓。”《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五年》:“帝谓辅臣曰:‘百官三日受誓,礼当然邪?’”
- 5.
号戒释义:古人守夜击鼓传告以相儆戒。
- 6.
天戒释义:⒈谓上天给予的儆戒。⒉谓天性戒绝某些嗜好,如饮酒等。
- 7.
惩警释义:⒈亦作“惩儆”。儆戒,鉴戒。⒉惩罚之以示警戒。
- 8.
极戒释义:儆戒。
- 9.
申儆释义:儆戒;训戒。《左传·宣公十二年》:“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元年》:“三月,甲子,下詔申儆官吏,求直言。”《清史稿·礼志十二》:“詔以易名之典,不容冒滥,严切申儆,且下 培敬 吏议。”邹韬奋《抗战以来》五:“若任其摩擦,勇于私斗,必怯于公战,敌人与汉奸之所喜,即仁人志士之所忧,应由政府申儆全国。”
- 10.
申警释义:警戒;儆戒。
- 11.
监诫释义:儆戒。 监,通“鉴”。
- 12.
示儆释义:显示儆戒。
- 13.
示戒释义:表示儆戒。
- 14.
箴戒释义:规劝儆戒。
- 15.
红线释义:⒈亦作“红线”。红色丝线。唐 白居易《红绣毯》诗:“染为红线红於蓝,织作披香殿上毯。”⒉传说中的 唐 代女侠名。原系 潞州 节度使 薛嵩 的青衣,后掌笺表,号内记室。时 魏博 节度使 田承嗣 将并 潞州。嵩 日夜忧闷,计无所出。红线 乃夜到 魏郡,入 田 寝所,盗床头金盒归,以示儆戒。嵩 复遗书 承嗣,以金盒还之。承嗣 遣使谢罪,愿结姻亲。红线 也辞去,不知所终。见 唐 袁郊《甘泽谣·红线》。明 陆采《明珠记·写诏》:“红线 至 魏博 而偷盒,止却反谋。”清 赵翼《美人风筝》诗之六:“挽住尚烦 红线 手,
- 16.
自饬释义:自行整肃、儆戒。
- 17.
触目儆心释义:看到某种情况而引为儆戒。
- 18.
警策释义:⒈谓以鞭策马。⒉引申为督教而使之儆戒振奋。⒊形容文句精炼扼要而含义深切动人。亦指精炼扼要而含义深切动人的文句。
- 19.
警阙释义:谓儆戒君王的缺失。
- 20.
鞭警释义:马受鞭策而悚动。比喻受人督教而儆戒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