谤议 [bàng yì]
1. 非议。
例动遭谤议。
英[vilify;]
谤议 引证解释
⒈ 非议。
引《战国策·齐策一》:“能谤议於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七五:“他竟自信甚真,所以不怕讥讪,不怕谤议,毅然决然以此三人为八家之续。”
国语词典
谤议 [bàng yì]
⒈ 毁谤、非议。
引《战国策·齐策一》:「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文选·嵇康·幽愤诗》:「欲寡其过,谤议沸腾。」
谤议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嚣谤释义:众口谤议。
- 2.
沈弃释义:亦作“沉弃”。沉沦弃置。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误掇恶名》:“﹝ 叶京 ﹞及至京师,时已登科,与同年连鑣而行,逢其人於通衢,马上相揖,因之谤议喧然。后颇至沉弃,终太学博士。”宋 孔平仲《续世说·谗险》:“唐 自 昭宗 迁都之后,王室微弱,朝廷班行,备员而已。振 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朋附者非次奬升,私恶者数日沉弃。”
- 3.
盗嫂释义:私通其嫂。《汉书·直不疑传》:“人或毁 不疑 曰:‘不疑 状貌甚美,然特毋柰其善盗嫂何也!’”颜师古 注:“盗谓私之。”唐 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自古贤人才士,秉志遵分,被谤议不能自明者,仅有百数。故有无兄盗嫂、娶孤女云挝妇翁者。”《诗刊》1980年第1期:“毕竟无兄谁盗嫂,坚持真理任沉浮。”
- 4.
诗祸释义:因作诗而遭到的灾祸。 宋 刘克庄《宋自达梅谷序》:“宝庆 丁亥,景建 以诗祸謫 舂陵。”元 袁桷《书郑潜庵<李商隐诗选>》:“若 商隐 则直为訕侮,非若为 鲁 讳者,使后数百年,其诗祸之作,当不止流窜 岭海 而已也。”清 钱谦益《王季木墓表》:“谤议喧然,死而未息,则发棺之诗祸也。”
- 5.
谤议释义:诽谤议论。
- 6.
错认释义:错误地分辨、认识。《唐律疏议·杂律·错认良人为奴婢》:“诸错认良人为奴婢者,徒二年。”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无名子谤议》:“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 颜标 作 鲁公。”清 吴骞《扶风传信录》:“仲仙 词有‘悔当初错认你心同竝蒂莲,到今朝方知你心不同如其面’之句。”
- 7.
除改释义:⒈免除现职,改任他职。 《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弘正 闻之,笑曰:‘是闻除改,登即行矣,何能为哉!’”胡三省 注:“除改,谓除书改授他镇。”⒉革除和修改。宋 曾巩《论中书录黄画黄舍人不书检札子》:“然向来书检已连除改因依,况除改因依,参於典故,即无舍人不得预闻之理。”宋 丁谓《丁晋公谈录》:“朝廷每有除改,外面多谤议。”
- 8.
风趋释义:纷纷趋附;纷纷归向。《旧唐书·令狐楚传》:“求请者诡党风趋,妄动者羣邪云集。”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无名子谤议》:“且两京常调,五千餘人,书判之流,亦有硕学之辈,莫不风趋 洛邑,雾委 咸京。”清 吴敏树《记钞本震川文后》:“盖世常习於已成,风趋於众慕,而当其人之时,未有不忽且笑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