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通都 通都的意思
tōng

通都

简体通都
繁体
拼音tōng dū
注音ㄊㄨㄥ ㄉㄡ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tōng tòng,(1) 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组词】:通风。通天。通气。通宵。通行。通过。通衢。贯通。四通八达。曲径通幽。(2) 懂得,彻底明了。【组词】:通晓。通彻。通今博古。通情达理。(3) 传达。【组词】:通令。通讯。通报。通告。通知。通缉。通谍。(4) 往来交接。【组词】:通敌。通商。通邮。通融。通假(jiǎ)(汉字的通用和假借)。串通。沟通。(5) 普遍、全。【例句】:通才(指知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通论。通体。通身。通读。通常。通病。通盘。普通。(6) 男女不正当的性行为。【组词】:通奸。私通。

dōu dū,(1) 大都市。【组词】:都市。都会。通都大邑。(2) 一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的地方,京城。【组词】:首都。国都。京都。建都。(3) 美好。【例句】:“雍容闲雅,甚都”。都丽。都雅。(4) 总。【组词】:都为一集。(5) 居。【例句】:“都卿相之位”。(6) 古代称头目、首领。(7) 姓。(1) 全,完全。【组词】:都要。功课学得都不错。(2) 表示语气的加重。【例句】:一动都不动。

基本含义

指政府官员或统治者通达天下,治理得当。

通都的意思

通都 [tōng dū]

1. 四通八达的都市。

通都 引证解释

⒈ 四通八达的都市。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跼鑣轡之牵制,隘通都之圈束。”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皆不切於民用。”
清 赵翼 《赠写照沉锦》诗:“古来絶艺当通都,早晚遭逢名鹊起。”


通都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箍脑儿释义:同“一古脑儿”。《宦海》第一回:“所有那立法权,行法权、议法权,统通都给政府里一箍脑儿霸了起来,弄得个上下不通,官民不洽。”刘半农《答王敬轩》:“先生又把‘名教、名分、名节’一箍脑儿拉了进去,岂非西洋所有一种纯粹学问,一到 中国,便变了本万宝全书,变了个大垃圾桶吗?”
    • 2.
      亲识释义:⒈亲信赏识。 《东观汉记·冯勤传》:“魏郡 太守 范横 上疏荐 勤 为郎中、给事尚书,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⒉犹亲友。南朝 宋 谢惠连《顺东西门行》:“酌酪华堂集亲识,舒情尽欢遣悽惻。”宋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杜祁公 罢相,居 南京,无宅,假驛舍居之数年……閭里吉凶庆吊,与亲识之道 南京 者,相与燕劳,问遗之,礼未尝废。”⒊亲近熟识。清 吴伟业《送何省斋》诗:“旁有亲识人,通都走声利,厚意解羈愁,盛言推名位。”
    • 3.
      同乡会释义:中国 近代,在通都大邑,同籍贯的人为互相联络而成立的一种组织。
    • 4.
      大邑释义:⒈犹大邦。殷 周 时尊称上国之词。亦用以自称。《书·武成》:“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 周。”《孟子·滕文公下》:“惟臣附于大邑 周。”杨伯峻 注:“甲文中有‘大邑 商’‘天邑 周’之辞。金文中亦有‘大邑 周’之辞,不仅别人尊之如此称呼,自称亦如此(‘大邑’即‘天邑’)。”⒉古称王畿、侯国、大夫采地曰邑;尊大之,称“大邑”。《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⒊大的都邑或都会。《书·多士》:“今朕作大邑于兹 洛。”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建天京于金陵论》:“通都大邑,无非名胜之区;建极
    • 5.
      巩洛释义:⒈巩洛二古地名的并称,地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⒉泛指通都大邑。
    • 6.
      平地木释义:即紫金牛。 一种药用植物。全株入药,有止咳、化痰、活血、止痛等作用。鲁迅《<呐喊>自序》:“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鲁迅《朝花夕拾·父亲的病》:“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 7.
      禁屠释义:因禳灾祈福而禁止屠宰牲畜。《隋书·礼仪志二》:“秋分已后不雩,但祷而已,皆用酒脯,初请后二旬不雨者,即徙市禁屠。”《旧唐书·德宗纪下》:“自今中和、重阳二节只禁屠一日。”鲁迅《花边文学·迎神和咬人》:“虽在通都大邑,现在也还有天师作法,长官禁屠,闹得沸反盈天,何尝惹出一点口舌?”
    • 8.
      练军释义:清 代军队编制的名称。清 代练军之创建,酝酿于 咸丰 年间。同治 元年于 天津 创练洋枪队。二年,以 直隶 额兵酌改练军。四年,兵部、户部诸臣会议选练 直隶 六军,始定练军之名。各省练兵乃踵行之。练军虽在额设制兵内选择,而营哨饷章均按 湘 淮 军制,与防军相同。练军驻屯于通都重镇,其作用亦与防军相同。光绪 中叶后,防、练军均改为巡防队。光绪、宣统 之间又改为陆军。参阅《清史稿·兵志三》。
    • 9.
      翕聚释义:会聚。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余行天下,凡通都会府,山水固皆翕聚;至於百家之邑,十室之市,亦必倚山带溪,气象回合。”清 魏源《默觚·学篇十一》:“人能翕其数十年之精力于技艺,则技艺且必通神,而况翕聚之於道德者乎?”
    • 10.
      翳酿释义:古代一种去邪消灾的祭祷活动。 《战国策·齐策五》:“中人祷祝,君翳酿,通都小县置社,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
    • 11.
      要会释义:⒈会计;簿书。《周礼·天官·小宰》:“听出入以要会。”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要会,谓计最之。簿书月计曰要,岁计曰会。”孙诒让 正义:“一月之计少,举凡其要而已,故谓之要;一岁之计多,则总聚攷校,故谓之会也。”⒉指管理核计财经事宜。《旧唐书·夏侯孜传》:“洎掌于经费,备歷重难,居然要会之权,颇得均平之道。”⒊通都要道。《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大梁,天下之要会也。”《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十年》:“近废 荆门军 为 长林县,屯兵减少,不足以控制要会。”⒋主旨;要旨。唐 张九龄《敕岁初处分》:
    • 12.
      迪生苑释义:迪生苑位于天河公园东门的华翠街,避开来自交通要道的喧闹却又不失方便出行,是个难得的居住环境,生活交通都十分的方便。
    • 13.
      迫狭释义:⒈亦作“迫陿”。宽度窄,范围小。明 姚士粦《见只编》卷中:“长公主府第,最为迫狭,计用彩绘大青、石緑,各至千觔。其他种种,有不可计者。国家帑藏,安得不虚罄乎!”⒉指见识、心胸等不宽广。明 宋濂《跋东莱止斋与龙川尺牍后》:“当时论 晦翁 者,或有迫狭之讥,而 龙川 亦甚病其细碎。”清 黄宗羲《紫环姜公墓表铭》:“以公之才……使充其所至,刻石之功,正未可量;而覆折於迫狭之世论,不復再试,是可惜也。”⒊局促;不顺心。元 刘祁《归潜志》卷十三:“﹝余﹞南游二十年,所居皆通都大邑,无山林,尝迫狭不自得。”明 唐顺
    • 14.
      通会释义:⒈犹通都。⒉贯通融会。
    • 15.
      通衢大邑释义: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 同“通都大邑”。
    • 16.
      通邑大都释义: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 同“通都大邑”。
    • 17.
      通都释义:四通八达的都市。南朝 宋 颜延之《赭白马赋》:“跼鑣轡之牵制,隘通都之圈束。”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皆不切於民用。”清 赵翼《赠写照沉锦》诗:“古来絶艺当通都,早晚遭逢名鹊起。”
    • 18.
      通都大埠释义: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同“通都大邑”。
    • 19.
      通都大邑释义:四通八达、经济繁荣的大城市。宋苏辙《栾城应诏集民政下·第三道》:“今天下所谓通都大邑,十里之城,万户之郭。”
    • 20.
      通都巨邑释义: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同“通都大邑”。

通都(tongd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通都是什么意思 通都读音 怎么读 通都,拼音是tōng dū,通都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通都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