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书信 书信的意思
shūxìn

书信

简体书信
繁体書信
拼音shū xìn
注音ㄕㄨ ㄒㄧㄣ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ū,(1) 成本的著作。【组词】: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2) 信。【组词】:书信。书札。书简。书函。(3) 文件。【组词】:证书。说明书。(4) 写字或写的字。【组词】:书法。书写。书桌。书案。书画。(5) 写文章。【组词】:大书特书。罄竹难书。(6) 字体。【组词】:草书。隶书。楷书。(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组词】:说书。听书。

xìn shēn,(1) 诚实,不欺骗。【组词】:信用。信守。信物。信货。信誓旦旦。(2) 不怀疑,认为可靠。【组词】:信任。信托。信心。信念。(3) 崇奉。【组词】:信仰。信徒。(4) 消息。【组词】:信息。杳无音信。(5) 函件。【组词】:信件。信笺。信鸽。信访。(6) 随便,放任。【例句】:信手(随手)。信步(随意走动,散步)。信笔。信意。(7) 同“芯”。(8) 姓。(1) 同“伸”,舒展开。(2) 同“伸”,表白。

基本含义

指书信往来,传递信息或交流思想的方式。

书信的意思

书信 [shū xìn]

1. 信。

常有书信往来。

[letter;]

书信 引证解释

⒈ 指传送书札的使者。书指函札,信指使人。

《晋书·陆机传》:“我家絶无书信,汝能齎书取消息不?”
《南齐书·鱼复侯子响传》:“臣累遣书信唤 法亮 渡,乞白服相见。”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一日,公厅肃客,有急足声。喏云:某知州府有书信,今且往某州下书,回途却请回信。”

⒉ 指信札。

唐 王驾 《古意》诗:“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余鎸‘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余执朱文, 芸 执白文,以为往来书信之用。”
冰心 《晚晴集·空巢》:“虽然我在中部,他在西部,我们却是书信不断。”


国语词典

书信 [shū xìn]

⒈ 往来通问的信件。

《三国演义·第三〇回》:「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

翰札 简牍 信件 信札 尺牍 尺素 书牍 书函 书翰 书柬 书札


书信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书札释义:书信。
    • 2.
      书牍释义:书信。
    • 3.
      书翰释义:文字;书信。亦谓作书。
    • 4.
      信件释义:书信和递送的文件、印刷品。
    • 5.
      信札释义:书信。
    • 6.
      尺牍释义:书信(古代书简约长一尺):《尺牍大全》(教人如何写信的书)。
    • 7.
      尺素释义:古代通常用长一尺的绢帛书写文章,故称这种短笺为尺素。 晋陆机《文赋》:“函绵邈于尺素。” 也用以指书信。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8.
      简牍释义:指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后来也指称书信。
    • 9.
      翰札释义:书札,翰牍。

书信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口信释义:口头转告的话:请你给我家里捎个口信儿,说我今天不回家了。

书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封释义:⒈古以十万平方里为“一封”。 ⒉指单峰(驼)。⒊表数量。用于书信等封缄之物。
    • 2.
      一尺素释义:一封书信。
    • 3.
      一纸书释义:《晋书·刘弘传》:“ 弘 每有兴废,手书守相,丁寧款密,所以人皆感悦,争赴之。 咸曰:‘得 刘公 一纸书,贤於十部从事。’”后用以为典,或以“一纸书”代指书信。 唐 许浑 《寄献三川守刘公》诗:“长闻 季氏 千金诺,更望 刘公 一纸书。” 唐 皮日休 《宏词下第感恩献兵部侍郎》诗:“空惭 季布 千金诺,但负 刘弘 一纸书。” 宋 范成大 《采莲》诗之三:“空江日暮无来客,断肠 三湘 一纸书。” 元 耶律楚材 《寄万寿润公禅师用旧韵》:“懒答禪师一纸书,禪师佳句古谁知?”
    • 4.
      一纸释义:一张纸。 多用于书信或文件等。
    • 5.
      一行书释义:谓简短的书信。亦泛指信札。
    • 6.
      一鹗书释义:指推荐直士贤才的书信。
    • 7.
      上敬下和释义:书信 古代用于书信结尾的敬语或谦词,表示对收信人的尊敬。
    • 8.
      下书释义:投递书信。
    • 9.
      下石释义:往井下丢石块。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语出 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宋 陈鹄《耆旧续闻》卷六:“已挤沟壑,犹下石不休;方困蒺藜,尚弯弓而相射。”清 唐孙华《赠同年赵蒙泉》诗:“临危翻下石,颠岸復弯彀。”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我以为师如荒谬,不妨叛之,但师如非罪而遭冤,却不可乘机下石,以图快敌人之意而自救。”参见“落井下石”。
    • 10.
      不一一释义:不详细说。旧时书信结尾常用语。
    • 11.
      不一释义:⒈不一样;不相同:内容不一。好坏不一。⒉也说不具。不再一个一个地详列或说明。多用于书信或公文:其余均此,不一。
    • 12.
      不佳释义:⒈不好。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褚期生 少时,谢公 甚知之。恒云:褚期生 若不佳者,僕不復相士。”清 梁章鉅《归田琐记·奴仆》:“余八字中,奴僕宫最不佳,听之而已。”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好象诸公于裸体模特儿之外,都未留心现实,然而裸体画仍不佳。”⒉身体不舒适,小病。《北堂书钞》卷一四四引《郭林宗别传》:“林宗 尝不佳,夜命作粥。”《资治通鉴·汉桓帝延熹七年》载此事,胡三省 注云:“谓体中有不节适也,语曰不佳,微有疾也。”《晋书·王湛传》:“济 尝诣 湛,见牀头有《周易》,问曰:‘叔父
    • 13.
      不宣释义:⒈不显扬;不公开说出。 《书·盘庚中》:“汝不忧朕心之攸困,乃咸大不宣乃心。”曾运乾 正读:“宣、显白也。”《左传·昭公十二年》:“宴语之不怀,宠光之不宣。”杜预 注:“宣,扬也。”《汉书·高帝纪下》:“大王功德之著,於后世不宣。”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下:“学者之趋不一,师门之教不宣也,乃復取逸稿,采其语之不背者,得一卷。”《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他﹞此时憋在心里,密而不宣。”⒉汉 杨修《答临淄侯笺》:“反答造次,不能宣备。”后以“不宣”谓不一一细说。旧时书信末尾常用此语。唐 陈子昂《为苏令本与岑内
    • 14.
      不尽欲言释义:没有把想说的话全部说完。多用于书信的收尾。
    • 15.
      不庄释义:⒈不恭敬。⒉旧时书信结尾处的谦词,犹言不恭。
    • 16.
      不悉释义:旧时书信结尾处的套语,犹言不尽。
    • 17.
      不戢释义:⒈不检束;放纵。《诗·小雅·桑扈》:“不戢不难,受福不那。”郑玄 笺:“王者位至尊,天所子也。然而不自敛以先王之法,不自难以亡国之戒,则其受福禄亦不多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三年》:“諫官 包拯、吴奎、陈旭,言工部尚书、平章事 宋庠,不戢子弟,在政府无所建明;庠 亦请去。”⒉书信用语。不尽之意。
    • 18.
      不揣浅陋释义:不揣浅陋:不考虑或者不害怕自己才疏学浅,见识鄙陋。不揣:乃为谦辞,用于古书信,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行事的客气话。就是指自己没有好好考虑。
    • 19.
      不次释义:⒈不依寻常次序。犹言超擢,破格。⒉书信结尾用语,意谓不详说。
    • 20.
      不详释义:⒈不详细;不清楚:言之不详。地址不详。历史情况不详。⒉不细说(书信中用语)。

书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封释义:⒈古以十万平方里为“一封”。 ⒉指单峰(驼)。⒊表数量。用于书信等封缄之物。
    • 2.
      一尺素释义:一封书信。
    • 3.
      一纸书释义:《晋书·刘弘传》:“ 弘 每有兴废,手书守相,丁寧款密,所以人皆感悦,争赴之。 咸曰:‘得 刘公 一纸书,贤於十部从事。’”后用以为典,或以“一纸书”代指书信。 唐 许浑 《寄献三川守刘公》诗:“长闻 季氏 千金诺,更望 刘公 一纸书。” 唐 皮日休 《宏词下第感恩献兵部侍郎》诗:“空惭 季布 千金诺,但负 刘弘 一纸书。” 宋 范成大 《采莲》诗之三:“空江日暮无来客,断肠 三湘 一纸书。” 元 耶律楚材 《寄万寿润公禅师用旧韵》:“懒答禪师一纸书,禪师佳句古谁知?”
    • 4.
      一纸释义:一张纸。 多用于书信或文件等。
    • 5.
      一行书释义:谓简短的书信。亦泛指信札。
    • 6.
      一鹗书释义:指推荐直士贤才的书信。
    • 7.
      上敬下和释义:书信 古代用于书信结尾的敬语或谦词,表示对收信人的尊敬。
    • 8.
      下书释义:投递书信。
    • 9.
      下石释义:往井下丢石块。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语出 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宋 陈鹄《耆旧续闻》卷六:“已挤沟壑,犹下石不休;方困蒺藜,尚弯弓而相射。”清 唐孙华《赠同年赵蒙泉》诗:“临危翻下石,颠岸復弯彀。”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我以为师如荒谬,不妨叛之,但师如非罪而遭冤,却不可乘机下石,以图快敌人之意而自救。”参见“落井下石”。
    • 10.
      不一一释义:不详细说。旧时书信结尾常用语。
    • 11.
      不一释义:⒈不一样;不相同:内容不一。好坏不一。⒉也说不具。不再一个一个地详列或说明。多用于书信或公文:其余均此,不一。
    • 12.
      不佳释义:⒈不好。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褚期生 少时,谢公 甚知之。恒云:褚期生 若不佳者,僕不復相士。”清 梁章鉅《归田琐记·奴仆》:“余八字中,奴僕宫最不佳,听之而已。”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好象诸公于裸体模特儿之外,都未留心现实,然而裸体画仍不佳。”⒉身体不舒适,小病。《北堂书钞》卷一四四引《郭林宗别传》:“林宗 尝不佳,夜命作粥。”《资治通鉴·汉桓帝延熹七年》载此事,胡三省 注云:“谓体中有不节适也,语曰不佳,微有疾也。”《晋书·王湛传》:“济 尝诣 湛,见牀头有《周易》,问曰:‘叔父
    • 13.
      不宣释义:⒈不显扬;不公开说出。 《书·盘庚中》:“汝不忧朕心之攸困,乃咸大不宣乃心。”曾运乾 正读:“宣、显白也。”《左传·昭公十二年》:“宴语之不怀,宠光之不宣。”杜预 注:“宣,扬也。”《汉书·高帝纪下》:“大王功德之著,於后世不宣。”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下:“学者之趋不一,师门之教不宣也,乃復取逸稿,采其语之不背者,得一卷。”《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他﹞此时憋在心里,密而不宣。”⒉汉 杨修《答临淄侯笺》:“反答造次,不能宣备。”后以“不宣”谓不一一细说。旧时书信末尾常用此语。唐 陈子昂《为苏令本与岑内
    • 14.
      不尽欲言释义:没有把想说的话全部说完。多用于书信的收尾。
    • 15.
      不庄释义:⒈不恭敬。⒉旧时书信结尾处的谦词,犹言不恭。
    • 16.
      不悉释义:旧时书信结尾处的套语,犹言不尽。
    • 17.
      不戢释义:⒈不检束;放纵。《诗·小雅·桑扈》:“不戢不难,受福不那。”郑玄 笺:“王者位至尊,天所子也。然而不自敛以先王之法,不自难以亡国之戒,则其受福禄亦不多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三年》:“諫官 包拯、吴奎、陈旭,言工部尚书、平章事 宋庠,不戢子弟,在政府无所建明;庠 亦请去。”⒉书信用语。不尽之意。
    • 18.
      不揣浅陋释义:不揣浅陋:不考虑或者不害怕自己才疏学浅,见识鄙陋。不揣:乃为谦辞,用于古书信,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行事的客气话。就是指自己没有好好考虑。
    • 19.
      不次释义:⒈不依寻常次序。犹言超擢,破格。⒉书信结尾用语,意谓不详说。
    • 20.
      不详释义:⒈不详细;不清楚:言之不详。地址不详。历史情况不详。⒉不细说(书信中用语)。

书信造句

1.自从他们二人分手后,书信不断,每每抒发红豆相思之情。

2.他们两地分居,只能凭书信遥寄红豆相思之情。

3.幸福就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那种豪放。幸福就是“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的那种关爱。幸福就是“此曲只有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那种美妙。

4.这封书信麻烦你当面交给李强。

5.从第一次相遇后,他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书信往来。

6.书信和通知都属于应用文。

7.多日不见十分想念,写封书信没有时间;打个电话老是占线,发条短信轻松方便;不要忘记我的思念。

8.能为那片刻的爱,为自己所钟情的顾念那书信的微笑而牺牲一辈子,这就是幸福。

9.我和我幼时的伙伴虽然不在一起了,但一直是藕断丝连,互通书信

10.异地恋,各自享受各自的孤独,隔着屏幕,隔着电话,隔着书信,欣喜忧愁,无从分享,欢笑落泪,不能拥抱。

11.圣经是神给人的书信,其中的话或者是神说的,或者是藉着人说的,但不管怎样都是神盼望人悔改并相信接受。

12.虽然书信往返是那样的难得,相聚的时刻是那样短暂,彼此的情谊却把我们紧紧相系。祝生日快乐。

13.首先要写出书信辞职的内容,开门见山让人一看便知。

14.就在我茫无头绪的时候,他带来了一封书信,使我惊喜万分。

书信(shuxi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书信是什么意思 书信读音 怎么读 书信,拼音是shū xìn,书信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书信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