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免 [kuān miǎn]
1. 放宽并免除刑罚或租税等。
英[mitigate or annul; reduce or remit;]
宽免 引证解释
⒈ 从宽减免或赦免。
引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经战伐地,宽免租簿。”
《元史·食货志四》:“九年,又下宽免之令,以恤 大都、上都、隆兴、腹里、江淮 之民。”
清 张适 《约言·馈送》:“费我心手,作尔人情,门户差徭,急思宽免。”
清 林则徐 《通饬州县解案章程札》:“不可悮会本司之意,将应提者率行宽免,不应提者混行提解,操纵任私,高下其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端肃案》:“朕御极之初,即欲重治其罪,惟思伊等係顾命之臣,故暂行宽免,以观后效。”
《“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五四--六三爱国运动大事日录》:“并盼惩办无耻之徒,宽免学生,以安天下人心。”
⒉ 泛指免除、废除。
引清 夏燮 《中西纪事·猾夏之渐》:“向来所有或写或刻奉禁天主堂各明文,无论何处,概行宽免。”
国语词典
宽免 [kuān miǎn]
⒈ 宽大的免除租税。
引唐·韩愈〈元和圣德〉诗:「经战伐地,宽免租簿。」
近宽贷
⒉ 宽法免刑。
例如:「未成年的少年初犯,情节轻微者,可予宽免刑罚。」
宽免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豁免释义:免除(捐税、劳役等)。
- 2.
宽待释义:宽大对待:宽待俘虏。
- 3.
宽贷释义:宽容;饶恕:如果再犯,决不宽贷。
宽免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贷释义:⒈不施与。⒉不饶恕;不宽免。⒊不忒,不得差错。贷,通“忒”。
- 2.
优蠲释义:从宽免除。《梁书·武帝纪中》:“尤贫之家,勿收今年三调。其无田业者,所在量宜赋给。若民有产子,即依格优蠲。”唐 陆贽《又答论萧复状》:“陛下悔征赋之殷繁,念黎元之困悴,诞降慈旨,深示悯伤,特遣大臣普询疾苦,本朝还报,将议优蠲。”
- 3.
决责释义:杖责。唐 张鷟《朝野佥载》卷六:“﹝ 萧颖士 ﹞常使一僕 杜亮,每一决责,皆由非义。”宋 欧阳修《乞减乐平县课额札子》:“见今专副等逐月逐季逐年各有比较决责。”《清史稿·刑法志二》:“又附片请将军、流徒加杖概予宽免,无庸决责。”
- 4.
宥全释义:宽免,保全。 《后汉书·楚王英传》:“国家始闻 楚 事,幸其不然。既知审实,怀用悼灼,庶欲宥全王身,令保卒天年,而王不念顾 太后,竟不自免。”
- 5.
宥贷释义:谓宽免其罪。
- 6.
恕免释义:饶恕;宽免。
- 7.
担免释义:宽免,饶恕。
- 8.
无赦释义:不宽免罪罚。
- 9.
特贷释义:特予宽免。
- 10.
番户释义:⒈唐 时谓被赦免过一次的官奴、官婢。宋 费衮《梁溪漫志·官户杂户》:“按 唐 制,凡反逆相坐,没其家为官奴婢……男年十四以下者配司农;十五以上者,以其年长,令远京邑,配 岭南 为城奴也。一免为番户,再免为杂户,三免为良人,皆因赦宥所及则免之。”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通年服役的人,称为官奴婢,免(朝廷下赦诏,官奴婢与普通罪人同得宽免)一次称为番户。”⒉清 时称少数民族已编入户籍者。《清会典·户部五·尚书侍郎职掌五》:“甘肃 循化、庄浪、贵德、洮州,四川 懋功、打箭鑪,云南 维西
- 11.
百不一贷释义:犹言无一宽免。
- 12.
该放释义:宽免。
- 13.
贷全释义:谓宽免保全。宋 晁补之《贺许左丞启》:“缘公获坐,尚以顷年之眚,復更数赦之餘,上烦贷全,犹窃安便。”
- 14.
贷法释义:枉法宽免。
- 15.
赦罪释义:⒈在告罪礼仪中教士向告罪人宣布罪过的宽免。 ⒉赦免罪行。
- 16.
赦恕释义:宽免,饶恕。
- 17.
超豁释义:⒈饶恕;宽免。⒉豁达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