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哭 [háo kū]
1. 痛哭。
号哭 引证解释
⒈ 痛哭。
引《史记·循吏列传》:“﹝ 子产 ﹞治 郑 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及 王氏 卒……时柩在殯而西邻失火,风势甚猛, 殷 夫妇叩殯号哭,火遂灭。”
宋 司马光 《论横山疏》:“及经沙磧,飢渴死者什七八,白骨蔽野,号哭满道,长老至今言之,犹歔欷酸鼻。”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六章:“大雷 和 金鳄 两个也在号哭的人堆里钻来钻去。”
国语词典
号哭 [háo kū]
⒈ 放声大哭。
引《史记·卷一一九·循吏传·子产传》:「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三国演义·第七八回》:「汉中王亲出南门招魂祭奠,号哭终日。」
近悲啼 痛哭 号泣
反饮泣
号哭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号泣释义:号咷大哭。
- 2.
悲啼释义:哀伤啼哭;哀鸣。
- 3.
痛哭释义:尽情大哭:痛哭流涕。 痛哭失声。
号哭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号释义:⒈一声号哭。 《晋书·阮籍传》:“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棊,对者求止,籍 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⒉一种勋号或名号。三国 魏 曹植《求通亲亲表》:“若得辞远游,戴武弁,解朱组,佩青紱,駙马奉车,趣得一号……乃臣丹情之至愿,不离於梦想者也。”⒊一个号令。《朱子语类》卷二一:“若不敬,则欲不可得。如出一令,发一号,自家把不当事忘了,便是不信。”⒋又称。《三国志·蜀志·董允传》“七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 费禕 副贰”裴松之 注引 晋 常璩《华阳国志》:“时 蜀 人以 诸葛亮、蒋琬
- 2.
三号释义:⒈三次号哭。⒉第三次鸣叫。
- 3.
三踊释义:古代丧礼,向死者跳脚号哭,以示哀痛。凡初死、小敛、大敛皆哭踊,谓之三踊。
- 4.
举哀释义:⒈举行哀悼活动。⒉旧时丧礼用语。指高声号哭。
- 5.
代哭释义:谓古代举丧时,服丧者依次更替号哭,以免丧主过哀而伤身。
- 6.
助哭释义:旧俗,客来灵前吊丧,丧主命人号哭以助哀,谓之助哭。
- 7.
卧辙释义:东汉 侯霸 为 淮阳 太守,征入都,百姓号哭遮使车,卧于辙中,乞留 霸 一年。见《后汉书·侯霸传》。后常用为挽留去职官吏的典故。南朝 梁 任昉《<王文宪集>序》:“三年,解 丹阳 尹,领太子少傅,餘悉如故。掛服捐驹,前良取则;卧辙弃子,后予胥怨。”唐 杜甫《奉送王信州崟北归》诗:“解龟踰卧辙,遣骑觅扁舟。”元 柯丹丘《荆钗记·民戴》:“卧辙攀鞍无计策,离歌别酒众难忘。”
- 8.
号呼释义:哀号哭喊;大声叫唤。 语出《诗·大雅·荡》:“既愆尔止,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昼作夜。”《楚辞·九章·惜诵》:“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汉书·王商传》:“百姓奔走相蹂躪,老弱号呼,长安 中大乱。”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号呼而转徙,飢渴而顿踣。”明 李东阳《中元谒陵遇雨记》:“忽有一隶溺死,众号呼,相顾皆惨沮无人色。”茅盾《子夜》十四:“咬紧了牙齿的嘶叫,裂人心肝的号呼。”
- 9.
号哭释义:连喊带叫地大声哭:号哭不止。
- 10.
号恸释义:号哭哀痛。
- 11.
号踊释义:⒈见“号踊”。⒉亦作“号踊”。号哭顿足。《后汉书·鲁恭传》:“父某,建武 初,为 武陵 太守,卒官。时 恭 年十二,弟 丕 七岁,昼夜号踊不絶声。”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南有《曹娥碑》。娥 父 盱 迎涛溺死。娥 时年十四,哀父尸不得,乃号踊江介。”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宾客弔省,号踊哀絶。”宋 李石《续博物志》卷十:“魏 军南伐,朱修之 守 滑臺,城不下,其母悲忧,乳汁惊出,乃号踊,告家人曰:‘我年老,非有乳时,今忽其不免。’是日城陷。”
- 12.
呼服释义:亦作“呼瓝”。号呼;号哭。
- 13.
呼謈释义:号呼;号哭。
- 14.
啼哭郎君释义:讥办事无能,只知啼哭了事者。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曲端 在 陕西,甚有威望,张魏公 宣抚,首擢用之。金 人万户 娄室 与 撒离曷 等寇 邠州,端 击败之;至 白店原,又大败之。撒离曷 乘高望师,惧而号哭;金 人因目之为啼哭郎君。”参阅《宋史·吴玠传》及 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四年三月》。
- 15.
啼饥释义:因饥饿而号哭。
- 16.
噭啕释义:⒈高声歌唱。⒉小儿哭泣不止。⒊号哭。
- 17.
嚎嚷释义:号哭叫嚷。
- 18.
崩号释义:叩头号哭。
- 19.
恸哭释义:放声痛哭,号哭听见青年和老人抽泣和恸哭宫中皆恸哭。--唐.李朝威《柳毅传》捧诏恸哭。--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 20.
悲号释义:伤心地号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