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扬言 扬言的意思
yángyán

扬言

简体扬言
繁体揚言
拼音yáng yán
注音ㄧㄤˊ ㄧㄢ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yáng,(1) 簸动,向上播散。【组词】:扬水。扬场(cháng )。扬汤止沸。(2) 高举,向上。【组词】:扬手。扬帆。趾高气扬。扬眉吐气。(3) 在空中飘动。【组词】:飘扬。(4) 称颂,传播。【组词】:扬言。扬威。颂扬。扬弃。扬名。(5) 姓。

yán,(1) 讲,说。【组词】:言说。言喻。言道。言欢。言情。言必有中(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2) 说的话。【组词】:言论。言辞(亦作“言词”)。语言。言语。言简意赅。(3) 汉语的字。【组词】: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4) 语助词,无义。【组词】:言归于好。“言告师氏,言告言归”。(5) 姓。

基本含义

公开宣称或威胁

扬言的意思

扬言 [yáng yán]

1. 故意说出要采取某种行动或目的所在的话(多含贬义)

他如今摄了我师父与师弟,扬言要蒸熟了,去请舅爷暖寿。——《西游记》

[spread abroad; cry out; clamour;]

扬言 引证解释

⒈ 大声地说。

《史记·夏本纪》:“皋陶 拜手稽首扬言曰:‘念哉,率为兴事,慎乃宪,敬哉!’”
《汉书·萧望之传》:“朋 出扬言曰:‘我见,言前将军小过五,大罪一。’”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庠 于广坐扬言曰:‘七十致仕,礼之正也,当自大臣为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芍亭 曰:‘夜来 寒影堂 中,不知何人扬言曰 谢山 得子,故来贺耳。’”

⒉ 对外宣扬或故意散布某种言论。

《战国策·秦策四》:“楚王 扬言与 秦 遇, 魏王 闻之,恐。”
唐 元稹 《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由是,负气势者相与皆怨恨,又无可为毁,乃扬言曰:‘以 崔 之峭削廉隘,好是非人,士众不愿久为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贾儿》:“久之无异,乃离门,扬言诈作欲搜状。”
巴金 《家》三十:“觉民 便开始采用第二步的战略,就是在外面扬言如果家庭不尊重他的意见,他便要采取最后的手段。”

⒊ 夸大其辞。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饰貌者不情,隐节者不平,多私者不义,扬言者寡信。”


国语词典

扬言 [yáng yán]

⒈ 故意宣扬,散布某种言论。

《战国策·秦策四》:「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
《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却被皇甫郦扬言于西凉人曰:『李傕谋反,从之者即为贼党,后患不浅。』西凉人多有听郦之言,军心渐涣。」

宣称

⒉ 夸大其辞。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饰貌者不情,隐节者不平,多私者不义,扬言者寡信。」

⒊ 大声说话。

《三国演义·第九回》:「乃复扬言曰:『徒死无益,能从我反乎?』众皆愿从。」


扬言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宣称释义:公开地用语言、文字表示;声称:宣称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

扬言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与手释义:犹言下毒手。《宋书·索虏传》:“泰之 等至,虏都不觉,驰入袭之,杀三千餘人,烧其輜重……诸亡口悉得东走,大呼云:‘官军痛与手。’虏众一时奔散。”《南史·张彪传》:“彪 左右 韩武 入视,彪 已苏,细声谓曰:‘我尚活,可与手。’於是 武 遂诛 稜。”《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化及 扬言曰:‘何用持此物出,亟还与手。’”胡三省 注:“与手,魏 齐 间人率有是言,言与之毒手而杀之也。”清 顾炎武《松江别诸友人》诗:“事危先与手,法定必行诛。”
    • 2.
      东声西击释义:犹言声东击西。扬言要攻此方,实际却攻彼方。
    • 3.
      八拜释义:⒈封建时代对世交长辈所行的礼节。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俄 潞公 代 魏公 为留守,未至,扬言云:‘李稷 之父 绚,我门下士也。闻 稷 敢慢 魏公,必以父死失教至此。吾视 稷 犹子也,果不悛,将庭训之。’公至 北京,李稷 謁见,坐客次,久之,公着道服出,语之曰:‘而父吾客也,只八拜。’稷 不获已,如数拜之。”⒉指结为异姓兄弟。《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当下 徐信 遂与 刘俊卿 八拜为交,置酒相待。”元 无名氏《气英布》第一折:“臣与 英布 同乡,又是少年八拜至交的兄弟。”明 陈汝元《金莲记·郊
    • 4.
      冲卫释义:冲要的边区。《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三年》:“大名,河朔 之衡衞,或暂驻鑾輅,扬言自将,以壮军威者,策之中也。”
    • 5.
      冲衞释义:冲要的边区。《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三年》:“大名,河朔 之衡衞,或暂驻鑾輅,扬言自将,以壮军威者,策之中也。”
    • 6.
      分一杯羹释义:来源于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担心长期对峙下去对他不利,于是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刘邦不投降就杀了他父亲炖成肉羹吃,刘邦听说后说我们两人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杀了的话就分一杯羹给他。项羽听从项伯的劝告没有动手杀人。后世指在成果中参与分享一些利益的过程。
    • 7.
      唱言释义:⒈倡言;首先建议。三国 魏 曹植《求通亲亲表》:“臣闻 文子 曰:‘不为福始,不为祸先。’今之否隔,友于同忧,而臣独唱言者,何也?窃不愿於圣代,使有不蒙施之物。”《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五年》:“初,梁州 刺史 张光 会诸郡守于 魏兴,共谋进取。张燕 唱言:‘汉中 荒败,迫近大贼,克復之事,当俟英雄。’”⒉扬言;宣扬。《魏书·穆崇传》:“崇 乃唱言曰:‘梁眷 不顾恩义,奬 显(刘显)为逆,今我掠得其妻马,足以雪忿。’”唐 李复言《续玄怪录·窦玉妻》:“明晦虽殊,人神无二。小女子得奉巾櫛,盖是宿缘。勿谓异类,
    • 8.
      声东击西释义:声张击东而实击西。 用以迷惑敌人,造成敌人错觉,给予出其不意的攻击。唐杜佑《通典·兵典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声:扬言。
    • 9.
      廉峭释义:清廉而严厉。明 沉德符《野获编·府县·金元焕》:“徽 人皆狡獪善谋,反扬言太守受同年多金,为之道地,石 素以廉峭自矜重,遂立意坐以主使。”
    • 10.
      张言释义:犹扬言;夸口。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后 孟德 因获 刘琮 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胡三省 注:“张言者,张大而言之。”明 李贽《与方伯雨柬》:“知公非口讲者,是以敢张言之。”
    • 11.
      扬言释义:有意传出要采取某种行动的话(多含威胁意):扬言要进行报复。
    • 12.
      烦亵释义:杂乱轻慢。《宋书·礼志一》:“汉 氏不拜日於东郊,而旦夕常於殿下东面拜日,烦褻似家人之事,非事天郊神之道也。”唐 柳宗元《唐故万年令裴府君墓碣》:“会 金州 猾吏来,扬言恐喝,以烦褻事。”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宋史十三·潘良贵传》:“会户部侍郎 向子諲 入见,语言烦褻。”
    • 13.
      皤皤释义:⒈白发貌。 形容年老。《汉书·叙传下》:“营平 皤皤,立功立论。”颜师古 注:“皤皤,白髮貌也。”晋 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皤皤 董叟,谋我 平阴,三军縞素,天下归心。”前蜀 贯休《秋末入匡山船行》诗之四:“谁如垂钓者,孤坐鬢皤皤。”清 唐孙华《国学进士题名碑》诗:“苞苴不行请謁絶,满朝黄髮皆皤皤。”王闿运《<桂阳州志>序》:“皇风初扇,北 园皤皤;表此介士,裴回山阿。”⒉洁白貌。唐 薛用弱《集异记补编·蒋琛》:“有俳优扬言曰:‘皤皤美女,唱《公无渡河歌》。’”⒊丰富貌。《文选·左思<魏都赋>》:“丰
    • 14.
      第七个十字架释义:长篇小说。德国西格斯作于1942年。共产党员海斯勒和六个难友逃出了集中营。监狱长下令竖起七个十字架,扬言一周内将他们处死。经过五天的追捕,六人先后遇难,只有海斯勒在朋友们的帮助下逃出国境。追捕期限已过,第七个十字架仍然空着。
    • 15.
      蔺相如释义:战国时赵国大臣。原为宦官门客。赵惠文王时,得楚国珍宝和氏璧。秦昭王得知愿以十五城代价换之。他奉命带璧入秦,当廷力争,使原璧归赵。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随赵王到渑池(今属河南)与秦王相会,面对强秦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因功任为上卿。位在赵国名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满,扬言要污辱他。相如以国为重,忍让谦逊。廉颇十分惭愧,登门负荆请罪,两人成为至交,传为美谈。
    • 16.
      辨诘释义:⒈查问,查办。《后汉书·党锢传·范滂》:“桓帝 使中常侍 王甫 以次辨詰,滂 等皆三木囊头,暴於阶下。”明 沉榜《宛署杂记·养济院孤老》:“而流弊觴滥,至使会头作奸,势难辨詰。”⒉辩难诘问。辨,通“辩”。《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五年》:“元璹 见 頡利,责以负约,与相辨詰,頡利 颇惭。”《明史·曾鲁传》:“鲁 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説则是,从某説则非。’有辨詰者,必歷举传记以告。”
    • 17.
      齿牙余论释义:微末的赞扬言辞。比喻不费力的奖励的话。

扬言(yangya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扬言是什么意思 扬言读音 怎么读 扬言,拼音是yáng yán,扬言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扬言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