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训 [yí xùn]
1. 前人留下或死者生前所说的有教育意义的话。
英[behest of the deceased;]
遗训 引证解释
⒈ 前人留下或死者生前所说的有教育意义的话。
引《国语·周语上》:“赋事行刑,必问於遗训,而咨於故实。”
韦昭 注:“遗训,先王之教也。”
三国 魏 曹植 《与吴季重书》:“钻 仲父 之遗训,览 老氏 之要言。”
唐 元稹 《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将诀之际,子号女泣,问其遗训。”
《花月痕》第十九回:“痴珠 刚念得‘信生世等於龙门,辞亲同於 河 洛,奉立身之遗训,受成书之顾託’四句,即被 秋痕 夺去筷子。”
郭小川 《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诗:“一切有出息的后代,历来珍视革命先辈的遗训。”
国语词典
遗训 [yí xùn]
⒈ 前人遗留下来的训示、教诲。
引晋·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二首之二:「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宋·欧阳修〈泷冈阡表〉:「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
遗训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凿柱取书释义:指秉承先人的遗训。
- 2.
前哲释义:亦作“前喆”。前代的贤哲。《左传·成公八年》:“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力。”南朝 宋 谢灵运《山居赋》:“仰前哲之遗训,俯性情之所便。”唐 李德裕《追和太师颜公同清远道士游虎丘寺》诗:“逸人缀清藻,前哲留篇翰。”清 钱谦益《刑科给事中薛大中授征仕郎》:“在昔 三原,粤有前喆,奏牘流播,炳若丹青。”
- 3.
历朝圣训释义:前几代皇帝的遗训。
- 4.
彝命释义:常命。指祖宗遗训。
- 5.
殒越释义:⒈坠落;毁败。《国语·周语中》:“昔先王之教,懋帅其德也,犹恐殞越。”韦昭 注:“犹恐落坠也。”宋 苏洵《远虑》:“一旦有卒然之忧,吾未见其不颠沛而殞越也。”⒉死亡。《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此驩之人,孰先殞越?”李周翰 注:“谁先陨越者,谓前戏言此会之中,谁当先没也。”南朝 梁 任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殞越为期,不敢闻命。”《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高氏 心怀鴆毒,怨盈北土,人愿天从,欢 身殞越。”⒊犹惶恐。宋 秦观《御书手诏记》:“明年,先臣下世,臣等衔奉遗训,夙夜殞越。”宋
- 6.
祖训释义:⒈祖先的遗训。 语本《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孔 传:“皇,君也。君祖 禹 有训戒。”明 刘基《次韵和石末公开读有感》:“庙謨可使归权倖,祖训由来重变更。”蔡东藩《清史通俗演义》第六三回:“顺治 后颇谨遵祖训,传到 咸丰 时候,已是年深月久,把祖训渐渐忘怀。”⒉祖父的训戒。清 曾国藩《日记·问学》:“余之不信僧巫,不信地仙,颇能谨遵祖训父训,而不能不信药。”《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到了孙述祖训,笔之於书,想要垂教万世。”
- 7.
结心释义:积聚于心;存于心中。 《礼记·祭义》:“结诸心,形诸色。”孔颖达 疏:“言思念深结积於心。”汉 王符《潜夫论·赞学》:“徒以其能自託於先圣之典经,结心於夫子之遗训也。”汉 袁康《越绝书·外传计倪》:“﹝ 伍子胥 ﹞三年自咎,不亲妻子,飢不饱食,寒不重綵,结心於 越,欲復其讎。”
- 8.
要言释义:⒈盟约;约定的内容或条款。《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王子虎 盟诸侯於王庭,要言曰:‘皆奬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新唐书·藩镇传·李师道》:“前已约,而今背之,何也?愿得要言奏天子。”⒉切要精妙之言。犹至理。《战国策·宋卫策》:“此三言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蚤晚之时失也。”三国 魏 吴质《答东阿王书》:“钻 仲父 之遗训,览 老氏 之要言。”宋 叶适《题张君所注佛书》:“至於要言微趣,人所难知,往往迎刃氷解,则多自得之矣。”严复《救亡决论》:“未闻遵生之要言,则疾疫伤亡,将足以损众
- 9.
训辅释义:训导辅弼。 《魏书·北海王详传》:“永平 元年十月,詔曰:‘故太傅 北海王 体自先皇,特钟友爱,受遗训辅,冲昧攸记。’”
- 10.
遗诰释义:⒈犹遗训。⒉犹遗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