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母师 母师的意思
shī

母师

简体母师
繁体母師
拼音mǔ shī
注音ㄇㄨˇ ㄕ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mǔ,(1) 妈妈,娘。【组词】:母亲。母性。母系。慈母。母忧(称母亲去世)。(2) 对女性长辈的称呼。【组词】:姑母。舅母。(3) 雌性的,与“公”相对。【组词】:母鸡。(4) 事物据以产生出来的。【组词】:母国。母校。母音(元音)。(5) 一套东西中间可以包含其他部分的。【组词】:螺丝母。子母扣。(6) 姓。

shī,(1) 教人的人。【组词】:老师。导师。师傅。师生。师徒。师德。良师益友。好(hào )为人师。(2)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组词】:工程师。医师。技师。(3) 效法。【组词】:师法古人。(4) 榜样。【组词】:师范。(5) 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组词】:师母。师兄。师弟。师妹。(6) 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组词】:法师。禅师。(7) 军队。【组词】:会师。出师。(8) 军队的编制单位,团或旅的上一级。【组词】:师长。师座。(9) 一国的首都。【组词】:京师。(10) 姓。

基本含义

指母亲和老师,表示对母亲和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母师的意思

母师 [mǔ shī]

1. 母亲的典范。汉刘向《列女传·鲁之母师》载:春秋时鲁有寡母,言行一致。某日往娘家,与子媳约定至夕而返。及返,尚未晚,即停立村外,至夕才如约入家门。此事“大夫美之,言于鲁穆公,赐尊号曰'母师',使夫人诸姬皆师之”。

3. 傅母,女师。母,通“姆”。

母师 引证解释

⒈ 母亲的典范。

⒉ 傅母,女师。母,通“姆”。

《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鄙人愚暗,受性不敏,蒙先君之餘宠,赖母师之典训。”
李贤 注:“母,傅母也。师,女师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班姬 《女戒》,足称母师也。”
宋 张孝祥 《回韩崧卿定书》:“习母师之训,敢云 张仲 孝友之风;承舅姑之贤,庶图 韩姞 燕誉之喜。”


母师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余宠释义:谓传留的恩泽。 《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鄙人愚暗,受性不敏,蒙先君之餘宠,赖母师之典训。”
    • 2.
      冰檗释义:喻指处境寒苦艰辛。 檗,即黄檗、黄柏,性寒味苦。唐 白居易《三年为刺史》诗:“三年为刺史,饮冰復食檗。”清 钱谦益《刘一燝授光禄大夫母杨氏加赠一品夫人制》:“相夫子于盛年,则冰檗有闻;抚诸孤于稚弱,则荼苦无间。恒其贞德,终为母师。”
    • 3.
      岁祀释义:⒈每年在一定的时间祭祀。《国语·楚语下》:“是以古者先王日祭,月享、时类、岁祀。”韦昭 注:“岁祀於坛墠。”汉 刘向《列女传·鲁之母师》:“腊日休作者,岁祀礼事毕。”唐 李白《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序:“兰蒸椒浆,岁祀罔缺。”⒉年;年代。《太平广记》卷二三○引 唐 陈翰《异闻集·王度》:“虽岁祀悠远,图书寂寞,而高人所述,不可诬矣。”唐 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序》:“臣伏念所臆授凡有十七事,岁祀乆,遗稿不传。”
    • 4.
      朝谒释义:⒈谓参见尊者。汉 刘向《列女传·鲁之母师》:“大夫美之,言於 穆公,赐母尊号曰‘母师’。使朝謁夫人,夫人诸姬皆师之。”《后汉书·法雄传》:“明年,伯路 復与 平原 刘文河 等三百餘人称使者,攻 厌次 城,杀长吏,转入 高唐,烧官寺,出繫囚,渠帅皆称将军,共朝謁 伯路。”杨尚武《追匪记》:“这副扛架不知是多少年以前被饿死的人留下的:也许是生意人,也许是往 拉萨 朝谒的 藏 民。”⒉入朝觐见。《后汉书·东夷传·三韩》:“光武 封 苏马諟 为 汉廉斯邑君,使属 乐浪郡,四时朝謁。”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一:“赵

母师(mush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母师是什么意思 母师读音 怎么读 母师,拼音是mǔ shī,母师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母师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