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致师 致师的意思
zhìshī

致师

简体致师
繁体致師
拼音zhì shī
注音ㄓˋ ㄕ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ì,(1) 送给,给予。【例句】:致仕(退休)。致辞。致电。致力。致哀。致命。(2) 招引,使达到。【组词】:致病。致使。以致。专心致志。(3) 样子,情趣。【组词】:大致。别致。景致。兴(xìng )致。(4) 细密,精细。【组词】:致密。精致。

shī,(1) 教人的人。【组词】:老师。导师。师傅。师生。师徒。师德。良师益友。好(hào )为人师。(2)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组词】:工程师。医师。技师。(3) 效法。【组词】:师法古人。(4) 榜样。【组词】:师范。(5) 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组词】:师母。师兄。师弟。师妹。(6) 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组词】:法师。禅师。(7) 军队。【组词】:会师。出师。(8) 军队的编制单位,团或旅的上一级。【组词】:师长。师座。(9) 一国的首都。【组词】:京师。(10) 姓。

基本含义

致敬老师,向老师表达感激之情。

致师的意思

致师 [zhì shī]

1. 挑战。

致师 引证解释

⒈ 挑战。 《逸周书·克殷》:“周 车三百五十乘陈于 牧野,帝辛 从。

武王 使 尚父 与伯夫致师。”
孔晁 注:“挑战也。”
《周礼·夏官·环人》:“环人,掌致师。”
郑玄 注:“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
《新唐书·尉迟敬德传》:“令 敬德 执矟,略其垒,大呼致师。”


国语词典

致师 [zhì shī]

⒈ 挑战。

《周礼·夏官·环人》:「环人掌致师。」
汉·郑玄·注:「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
《史记·卷四·周本纪》:「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


致师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折馘释义:古代战争中杀死敌人割其左耳以数计功。 《左传·宣公十二年》:“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杜预 注:“折馘,断耳。”明 王鏊《震泽长语·官制》:“必折馘执俘,然后赐勋。”
    • 2.
      掉鞅释义:⒈本谓驾战车入敌营挑战时,下车整理马脖子上的皮带,以示御术高超,从容有馀。后泛指从容驾驭或掌握战斗的主动权。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代御执轡,御下两马,掉鞅而还。”杜预 注:“掉,正也;示閒暇。”宋 岳珂《桯史·郭倪自比诸葛亮》:“予生西陲,如 斜谷、祁山,皆狭隘,可守而不可出;岂若得平衍夷旷之地,掉鞅成大功,顾不快耶!”⒉喻从容显示才华。唐 李商隐《为裴懿无私祭薛郎中文》:“乡塾掉鞅,文林励戈。”清 钱谦益《袁祈年字田祖说》:“自 公安 之三 袁 以才名掉鞅艺苑,而其子弟之英妙
    • 3.
      摩垒释义:迫近敌垒。谓挑战。《左传·宣公十二年》:“许伯 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唐 皎然《酬薛员外谊见戏》诗:“遗弓逢大敌,摩垒怯偏师。”宋 黄庭坚《奉和文潜赠无咎》:“两公阵堂堂,此事可摩垒。”
    • 4.
      村坞释义:亦作“村隖”。 村庄。多指山村。北周 庾信《杏花》诗:“依稀映村坞,烂熳开山城。”唐 白居易《过郑处士》诗:“闻道移居村坞间,竹林多处独开关。”《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一》:“天祐 八年五月丁亥,周德威 史建瑭 帅三千骑致师於 柏乡,设伏於村坞间。”元 本 高明《琵琶记·张大公扫墓遇使》:“渡水登山多劳苦,到得这荒村隖。”隖,一本作“坞”。
    • 5.
      靡旌释义:旌旗披靡。本谓战车疾驱之状。借指疾驱之战车。《左传·宣公十二年》:“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杜预 注:“靡旌,驱疾也。”杨伯峻 注:“盖疾驱车辕自稍偏,其旌旗必倾斜似披靡,故云靡旌。”

致师(zhish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致师是什么意思 致师读音 怎么读 致师,拼音是zhì shī,致师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致师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