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福 [zhì fú]
1. 古代臣子祭祀后,将祭肉奉献给国君,表示为君王和国家添福。
2. 代人主持祭祀,将祭馀之肉奉献给主人,也称致福。
4. 得福;求福。
致福 引证解释
⒈ 古代臣子祭祀后,将祭肉奉献给国君,表示为君王和国家添福。
引《周礼·天官·膳夫》:“凡祭祀之致福者,受而膳之。”
郑玄 注:“致福,谓诸臣祭祀,进其餘肉,归胙于王。”
《周礼·春官·都宗人》:“掌都祭祀之礼。凡都祭祀致福于国,正都礼与其服。”
《穀梁传·僖公十年》:“世子祠。已祠,致福於君。”
锺文烝 补注:“福,胙肉。”
⒉ 代人主持祭祀,将祭馀之肉奉献给主人,也称致福。
引《礼记·少仪》:“为人祭曰致福。”
陈澔 集说:“为人祭,摄主也,其归胙将命之辞言致福,谓致其祭祀之福也。”
⒊ 得福;求福。
引《易·震》:“象曰‘震来虩虩’,恐致福也。”
高亨 注:“言面临鉅雷,畏恐则得福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诛乱除害,兴利致福。”
致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水激则旱,矢激则远释义:水流矢飞,受阻则劲悍而去远。 旱,通“悍”。比喻因祸致福。
- 2.
五岳真形图释义:道教符箓。 据称为太上道君所传,有免灾致福之效。今 河南 登封县 嵩山 中岳庙 内存有此图的碑刻。
- 3.
兴福释义:造福;致福。
- 4.
吞蛭释义:春秋 楚惠王(一说 楚庄王)食寒葅,有蛭,恐司厨者获罪,乃暗吞之。 事见 汉 贾谊《新书·春秋》。后以颂王者宽仁待下。《旧唐书·姚崇传》:“楚王 吞蛭,厥疾用瘳……皆志在安人,思不失礼。”《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三年》:“昔 楚庄 吞蛭而愈疾,孙叔 杀蛇而致福。”
- 5.
嘏辞释义:⒈古代祭祀时,执事人(祝)为受祭者(尸)致福于主人之辞。《仪礼·少牢馈食礼》“尸执以命祝”汉 郑玄 注:“命祝以嘏辞。”贾公彦 疏:“谓命祝使出嘏辞以嘏於主人。”明 徐师曾《文体明辨·嘏辞》:“按嘏者,祝为尸致福於主人之辞,《记》所谓‘嘏以慈告’者是也,辞见《仪礼》。”⒉泛指祝福或祝寿之辞。清 冯桂芬《明徵士刘孝惠先生像题辞》:“乙酉七月,先生七十寿,同社及诸弟子所为嘏辞於后,并徵诸文士赋诗纪其事。”舒群《少年chén女》:“我忽然想起儿时的记忆,所谓‘一元复始’和‘天增岁月人增寿’的‘嘏辞’之类横批和对
- 6.
戒腊释义:亦作“戒蜡”。僧徒受戒后的年数。宋 罗烨《醉翁谈录·僧行因祸致福》:“僧既遭刑而归,治疗获安,得高寿,享年九十六,戒腊七十一年,剃度小师凡五人,岂非因祸致福也?”《敕修百丈清规·节腊》:“僧不序齿而序腊,以别俗也……凡禪诵行坐,以受戒先后为次。”一说,僧徒结夏时,造一重量与本人相等的蜡人。解夏时,若体重不轻于蜡人,说明念定无妄想;反之,则精神不一。以此测定僧徒戒行,故称。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戒腊本作戒蜡。西域番僧结制之日,秤其身若干觔,即以蜡为身,亦若干觔,解制之日再秤之,若身重於蜡,
- 7.
控持释义:⒈控制。宋 叶适《上光宗皇帝札子》:“昔之立国者知威柄之不能独专也,故必有所分。控持之不可尽用也,故必有所纵。”元 刘祁《归潜志》卷十三:“战国 间游説、纵横之流已而变为刑名掊刻,以法律控持上下,失士庶心。”⒉难为;折磨,磨难。宋 陈允平《红林檎近》词:“望帘寻酒市,看钓认渔乡。控持紫燕,芹泥未上雕梁。”《宋元戏文辑佚·唐伯虎因祸致福》:“扇频挥,汗如珠,控持损玉骨冰肌。”元 无名氏《小孙屠》戏文第十四出:“杀死它,喫控持,到如今,禁在牢内。”明 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糠那,你遭礱被舂杵,筛你簸颺你
- 8.
祝嘏释义:⒈祭祀时致祝祷之辞和传达神言的执事人。 《孔子家语·礼运》:“诸侯祭社稷宗庙,上下皆奉其典,而祝嘏莫敢易其常法,是谓大嘉。”《礼记·礼运》“祝以孝告,嘏以慈告”唐 孔颖达 疏:“言祝嘏於时以神之恩慈而告主人。”清 龚自珍《<商周彝器文录>序》:“羣吏之官之职,以文字刻之宗彝,大抵为有土之孝孙,使祝嘏告孝慈之言,文章亦莫大乎是,是又宜为文章家祖。”⒉祭祀时祝祷和所传达的言辞。《礼记·礼运》:“脩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郑玄 注:“祝,祝为主人饗神辞也;嘏,祝为尸致福於主人之辞也。”⒊祝福;祭祀。唐 柳
- 9.
祠竈释义:祀灶。《史记·孝武本纪》:“是时 李少君 亦以祠灶、穀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司马贞 索隐:“如淳 曰:‘祠灶可以致福。’案:礼灶者,老妇之祭,盛於盆,尊於瓶。《説文》、《周礼》以灶祠 祝融。《淮南子》炎帝 作火官,死为灶神。”《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光二年》:“李少君 以祠灶却老方见上。”胡三省 注:“祠灶者,祭灶以致鬼物,化丹砂以为黄金,以为饮食器,可以延年,方士之言云尔。”参见“祀灶”、“祭灶”。
- 10.
祠灶释义:祀灶。《史记·孝武本纪》:“是时 李少君 亦以祠灶、穀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司马贞 索隐:“如淳 曰:‘祠灶可以致福。’案:礼灶者,老妇之祭,盛於盆,尊於瓶。《説文》、《周礼》以灶祠 祝融。《淮南子》炎帝 作火官,死为灶神。”《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光二年》:“李少君 以祠灶却老方见上。”胡三省 注:“祠灶者,祭灶以致鬼物,化丹砂以为黄金,以为饮食器,可以延年,方士之言云尔。”参见“祀灶”、“祭灶”。
- 11.
福物释义:《周礼·天官·膳夫》:“凡祭祀之致福者。”贾公彦 疏:“诸臣自祭家庙,祭讫,致胙肉於王,谓之致福。”因谓祭祀所用酒肉为福物。
- 12.
穣人释义:古代替人向神鬼禳祝致福者。穰,通“禳”。
- 13.
致福释义:⒈古代臣子祭祀后,将祭肉奉献给国君,表示为君王和国家添福。 《周礼·天官·膳夫》:“凡祭祀之致福者,受而膳之。”郑玄 注:“致福,谓诸臣祭祀,进其餘肉,归胙于王。”《周礼·春官·都宗人》:“掌都祭祀之礼。凡都祭祀致福于国,正都礼与其服。”《穀梁传·僖公十年》:“世子祠。已祠,致福於君。”锺文烝 补注:“福,胙肉。”⒉代人主持祭祀,将祭馀之肉奉献给主人,也称致福。《礼记·少仪》:“为人祭曰致福。”陈澔 集说:“为人祭,摄主也,其归胙将命之辞言致福,谓致其祭祀之福也。”⒊得福;求福。《易·震》:“象曰‘震来
- 14.
道迎释义:导致;引迎。 《汉书·武五子传论》:“ 千秋 材知未必能过人也,以其销恶运,遏乱原,因衰激极,道迎善气,传得天下人之祐助云。” 颜师古 注:“激去至极之灾,引致福善之气。道,读曰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