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兵 [yá bīng]
1. 卫兵;亲兵。
牙兵 引证解释
⒈ 卫兵;亲兵。
引唐 李德裕 《论太和五年失维州状》:“其 悉怛谋 等,寻帅城兵并州印甲仗,塞途相继,空垒来降,臣即大出牙兵,受其降礼。”
宋 梅尧臣 《途中寄上尚书晏相公二十韵》:“解艇水驛无几舍,新诗又遣牙兵持。”
《明史·朱寘鐇传》:“总兵官 姜汉 简鋭卒六十人为牙兵,令 周昂 领之。”
清 侯方域 《上三省督府剿抚议》:“莫若厚集牙兵,以资弹压。”
牙兵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亡逸释义:⒈逃亡。《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景崇 恐 匡赞 牙兵亡逸,欲文其面。”⒉指逃亡的人。宋 秦观《盗贼中》:“若此之类,与夫捕获亡逸赏罚之格,凡数十条,然皆画一之制也。”⒊散失。《隋书·音乐志上》:“《晋中经部》,无復乐书;《别録》所载,已復亡逸。”宋 刘麟《<元氏长庆集>序》:“今之所见者,仅数十家而已,以是知 唐 人之文亡逸者多矣。”清 俞樾《茶香室续钞·书叙指南》:“《书叙指南》专为尺牘设,所引诸书,今多亡逸。”⒋指散失的文字、书籍。《隋书·儒林传序》:“考正亡逸,研覈异同。”唐 陆龟蒙《
- 2.
六州铁释义:《资治通鉴·唐昭宣帝天祐三年》载,罗绍威 为 天雄 节度使,辖 魏 博 六州四十三县。罗 以 魏 博 自 田承嗣 时所置牙军五千人,挟持军帅,骄横难制,乃阴借 朱全忠 军十万入 魏 博,尽杀牙兵。半年中 罗绍威 供应军需,耗费不赀;虽剪除骄兵,但亦自此衰弱。“绍威 悔之,谓人曰:‘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后以“六州铁”为铸成大错之典。
- 3.
押牙释义:亦称“押衙”。唐 宋 官名。管领仪仗侍卫。牙,后讹变为“衙”。唐 李匡乂《资暇集》卷中:“武职令有押衙之名。衙宜作‘牙’,此职名,非押其衙府也,盖押牙旗者。”《旧唐书·崔慎由传》:“既离 泗口,彦曾 令押牙 田厚简 慰諭,又令都虞候 元密 伏兵 任山馆。”《旧五代史·外国传二·吐蕃》:“明年,晋高祖 遣 涇州 押牙 陈延暉 齎詔书安抚 凉州。”宋 程大昌《演繁露·旗鼓》:“魏博 特置驍鋭可倚仗者,使为护卫,名为牙兵。而典总此兵者其结衔名为押衙。”《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只见外面一个人,约莫半老年纪
- 4.
牙中军释义:即牙兵。
- 5.
牙健释义:牙兵健儿。
- 6.
牙兵释义:卫兵;亲兵。唐 李德裕《论太和五年失维州状》:“其 悉怛谋 等,寻帅城兵并州印甲仗,塞途相继,空垒来降,臣即大出牙兵,受其降礼。”宋 梅尧臣《途中寄上尚书晏相公二十韵》:“解艇水驛无几舍,新诗又遣牙兵持。”《明史·朱寘鐇传》:“总兵官 姜汉 简鋭卒六十人为牙兵,令 周昂 领之。”清 侯方域《上三省督府剿抚议》:“莫若厚集牙兵,以资弹压。”
- 7.
牙军释义:即牙兵。 《旧唐书·裴度传》:“魏博 节度使 田季安 卒,其子 怀諫 幼年不任军政,牙军立小将 田兴 为留后。”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四:“本府有牙军八千人,丰其衣粮,动要姑息,时人云:‘长安 天子,魏 府牙军。’”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七节:“﹝ 田承嗣 ﹞选强悍人一万充卫兵,称为牙军,给养特别优厚。”参见“牙兵”。
- 8.
牙士释义:即牙兵。
- 9.
衙兵释义:⒈唐 代天子的禁卫兵。《新唐书·兵志》:“夫所谓天子禁军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诸卫兵是也;北衙者,禁军也。”按,金吾、领军、千牛之类为卫兵;羽林、龙武、神策之类为禁军。南衙属宰相管辖,北衙归皇帝直辖,起互相监督的作用。⒉唐 代节度使的卫兵。《旧唐书·田承嗣传》:“数年之间,其众十万。仍选其魁伟强力者万人以自卫,谓之衙兵。”《新唐书》作“牙兵”。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第二篇第十章第二节:“衙兵就是牙兵,魏博 镇的牙兵是十分强悍的,唐 人传奇《红线传》,也说 田承嗣‘乃募军中武勇十倍者,得二千人,另外宅男,
- 10.
铁错释义:《资治通鉴·唐昭宣帝天祐三年》:“全忠 留 魏 半岁,罗绍威 供亿……比去,蓄积为之一空。绍威 虽去其逼,而 魏 兵自是衰弱。绍威 悔之,谓人曰:‘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胡三省 注:“错,鑢也,铸为之;又释错为误。罗 以杀牙兵之误,取铸错为諭。”后以“铁错”比喻重大失误。宋 文天祥《铁错》诗:“武夫伤铁错,达士笑金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