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日 [wǔ rì]
1. 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
2. 干支逢午的日子。
4. 中午。
午日 引证解释
⒈ 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
引晋 周处 《风土记》:“午日烹鶩,又以菰叶裹粽黍,以象阴阳相包裹未分也。”
宋 梅尧臣 有《午日》诗。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宜忌》:“午日冰和土粉晒乾,擦小儿热疿。”
⒉ 干支逢午的日子。
引《后汉书·陈宠传》“犹用 汉 家祖腊” 李贤 注引 汉 应劭 《风俗通》:“汉 家火行盛於午,故以午日为祖也。”
宋 曾慥 《类说·燕北杂记·午日大喊》:“番兵每遇午日,如不逢兵,亦须排阵望西大喊七声,言午是番家大王之日。”
⒊ 中午。
引唐 张籍 《江南行》:“长干 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
午日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晷释义:中午日影。
- 2.
临日释义:⒈接近太阳。形容高耸。⒉星相术士的迷信说法。以正月午日、二月亥日、三月申日、四月丑日等为临日,宜祭祀、上册、上表章、入学、出行、上官赴任等。参阅《协纪辨方书·临日》。
- 3.
休运释义:犹言盛世。 《陈书·文学传·阮卓论》:“至如 杜之伟 之徒,值於休运,各展才用,之伟 尤著美焉。”唐 刘禹锡《代谢端午日赐物表》:“臣幸逢休运,获守外藩。”《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四》:“朕以眇躬,获承丕构,袭三百年之休运,继二十圣之耿光。”宋 王安石《杂咏绝句》之九:“百年礼乐逢休运,千里江山极胜游。”
- 4.
午影释义:中午日光下的投影。亦借指午时。
- 5.
天师符释义:旧俗端午日以黄纸盖以硃印,绘天师、锺馗 像或五毒符咒,粘于中门以避祟恶,谓之天师符。见 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天师符》。
- 6.
天师艾释义:宋 时端午日,都人作泥塑 张天师 像,以艾为须,称天师艾。见 宋 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一引《岁时杂记》。
- 7.
宛转绳释义:古时北方妇女在端午日佩带的结成人像的绳子。
- 8.
宫衣释义:⒈宫人所制之衣。唐 杜甫《端午日赐衣》诗:“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仇兆鳌 注引 邵宝 曰:“宫衣,宫人所製之衣。”唐 曹唐《三年冬大礼》诗之四:“禁火曙燃烟焰褭,宫衣寒拂雪花轻。”清 查慎行《次答廖若村同年赠别原韵》之一:“感深紈扇秋风篋,梦散宫衣旧日香。”⒉宫中女子所穿之衣。亦指仿照宫样所制女子之衣。唐 李贺《追赋画江潭苑》诗之一:“吴 苑晓苍苍,宫衣水溅黄。小鬟红粉薄,骑马珮珠长。”金 蔡松年《声声慢·凉陉寄内》词:“梨花泪,正宫衣春瘦,晓红无力。”
- 9.
彩丝释义:⒈彩色丝线。⒉旧俗以綵丝为端午日应节之物。据汉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可辟邪崇,又名“长命缕”、“续命缕”。
- 10.
揽詧释义:同“揽察”。清 杜岕《重午日集西樵园亭采药》诗:“我心爱忍冬,着花缠左纽。揽詧付重汤,天臺 去还否。”
- 11.
斗南释义:⒈《晋书·天文志上》:“相一星在北斗南。 相者,总领百司而掌邦教,以佐帝王安邦国,集众事也。”旧时因以斗南称宰相的职位。⒉北斗星以南。犹言中国或海内。语出《新唐书·狄仁杰传》:“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元耶律楚材《请倪公》诗:“倪公本是我同参,道价峥嶸冠斗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你道是飞虎将声名播斗南;那廝能淫慾,会贪婪,诚何以堪!”明许潮《午日吟》:“英声迈斗南,礼贤菴,金巵玉斝菖蒲泛。”
- 12.
晷度释义:在日晷仪上投射的日影长短的度数。 一年之内夏至日影最短,一日之内正午日影最短。古人根据晷度变化测定时序时间,定一年的长度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同时认为晷度变化与人事变化相应,与吉凶休咎相联系。《后汉书·爰延传》:“动静以礼,则星辰顺序;意有邪僻,则晷度错违。”三国 魏 阮籍《咏怀》之四十:“晷度有昭回,哀哉人命微。”黄节 注引《洛书纬·甄曜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为千九百三十二里。”南朝 梁 沉约《明堂登歌》:“祁寒坼地,晷度迴天。”元 王祯《农书》卷一:“若夫远近寒暖之渐殊,正闰常变
- 13.
榴锦释义:指石榴花。因其花鲜艳似锦,故称。唐 殷尧藩《端午日》诗:“鬢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 14.
泼寒胡戏释义:古代西域的一种乐舞。每年十一月严寒时,由勇壮少年裸体结队而舞,鼓乐伴奏,观者以水泼之。《旧唐书·中宗纪》:“御 洛城 南门楼观泼寒胡戏。”明 胡震亨《唐音癸籤·乐通三》:“泼寒胡戏:冬月,为海西胡人裸体,寒水泼之。自 则天 末年始。中宗 尝因蕃夷入朝,作此戏御楼观之,所歌曲即《苏摩遮》也。”亦省作“泼寒胡”、“泼寒”、“泼胡”。《旧唐书·张说传》:“且泼寒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盛德何观;挥水投泥,失容斯甚。”宋 苏轼《次韵刘景文赠傅曦秀才》:“未能飞瓦弹清角,肯便投泥戏泼寒。”王国维《戊午日短至》诗:“烬
- 15.
看棚释义:临时搭建的看台。唐 卢□《逸史·王播》:“端午日,盛为竞渡之戏。诸州徵伎乐,两县争胜负,綵楼看棚,照耀江水。”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咸通 十三年三月,新进士集於 月灯阁 为蹙鞠之会。击拂既罢,痛饮於佛阁之上,四面看棚櫛比,悉皆褰去帷箔而纵观焉。”
- 16.
祖日释义:为死者设祭奠之日。 《后汉书·荀彧传》:“﹝ 彧 ﹞饮药而卒,时年五十。帝哀借之,祖日为之废讌乐。”一说祭祖神之日。李贤 注:“祖日谓祭祖神之日,因为讌乐也。《风俗通》曰:‘共工氏 子曰 脩,好远游,祀以为祖神。汉 以午日祖。’”《南史·袁粲传》:“性至孝,居丧毁甚,祖日及祥,詔卫军断客。”
- 17.
窅窕释义:⒈亦作“窅窱”。幽深貌;阴暗貌。宋 秦观《同子瞻端午日游诸寺赋得深字》:“参差水石瘦,窅窕房櫳深。”清 厉鹗《东城杂记·庾园》:“复道何逶迆,重门殊窅窱。”⒉宛转曲折貌。唐 韩愈《岐山下》诗:“昔 周 有盛德,此鸟鸣高冈;和声随祥风,窅窕相飘扬。”林纾《登泰山记》:“律以皴法,类 黄鹤山樵(王蒙),细文麻起,迴復窅窱。”⒊犹窈窕。指美女。南朝 梁 沉约《八咏诗·解佩去朝市》:“观鬭兽於虎圈,望窅窕於 披香。”
- 18.
箫鼓释义:箫与鼓。 泛指乐奏。南朝 梁 江淹《别赋》:“琴羽张兮簫鼓陈,燕 赵 歌兮伤美人。”宋 张孝祥《水调歌头·桂林集句》词:“家种黄柑丹荔,户拾明珠翠羽,簫鼓夜沉沉。”明 王玉峰《焚香记·赴任》:“楼船簫鼓交龙旆,想赴京时半肩行李,从今一洗当年耻。”清 昭槤《啸亭续录·端午龙舟》:“乾隆 初,上於端午日,命内侍习竞渡於 福海 中,皆画船簫鼓,飞龙鷁首,络绎於鲸波怒浪之间。”亦指军乐。唐 李白《发白马》诗:“将军发白马,旌节渡 黄河。簫鼓聒山岳,沧溟涌涛波。”
- 19.
綫符释义:亦作“线符”。旧俗端午日以五彩线篆符置户牖帐屏之间,以辟邪崇,其符称“綫符”。宋 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线符》:“汉 五月五日,以五色印为门户饰,《续汉书》所谓桃印者也。刘昭 曰:‘桃印本 汉 制,今世端午以五綵线篆符以相问遗,亦以置户牖帐屏之间,盖本於 汉 桃印之制。’”
- 20.
纫兰释义:《楚辞·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后以“纫兰”比喻人品高洁。宋 徐铉《和萧郎中午日见寄》:“岂知泽畔纫兰客,来赴城中角黍期。”宋 辛弃疾《西江月·和赵晋臣敷文赋秋水瀑泉》词:“纫兰结佩有同心,唤取诗翁来饮。”周实《哭洗酲》诗:“纫兰搴杜更多情,年年佳耦求 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