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五日 五日的意思

五日

简体五日
繁体
拼音wǔ rì
注音ㄨˇ ㄖ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wǔ,(1)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组词】: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五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山)。五脏(指心、肝、脾、肺、肾)。(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rì,(1)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亦称“太阳”)。【组词】:日月星辰。日晷(guǐ)(古代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日珥。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接近死亡)。(2) 白天,与“夜”相对。【组词】:日班。(3) 天,一昼夜。【组词】:多日不见。今日。日程。(4) 某一天。【组词】:纪念日。(5) 计算工作的时间单位,通常以八小时或六小时为一个工作日。(6) 时候。【组词】:春日。往日。(7) 每天,一天一天地。【组词】:日记。日益。(8) 特指“日本国”。

基本含义

指时间短暂,只有五天。

五日的意思

五日 [wǔ rì]

1. 指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谓任职不会长久。即将去职。

五日 引证解释

⒈ 指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灵运须》:“中宗 时, 安乐公主 五日斗百草。”
宋 姜夔 《诉衷情·端午宿合路》词:“石榴一树浸溪红,零落小桥东。五日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

⒉ 谓任职不会长久。即将去职。参见“五日京兆”。

宋 王禹偁 《公退言怀》诗:“两衙决事官差我,五日延英詔问谁?”


五日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夏释义:⒈一个夏季。⒉僧徒以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静修之期,谓之一夏。佛经中称为安居。见《翻译名义集·众善行法安居》。
    • 2.
      一百六释义:寒食日的别称。 南朝 梁 宗懔《荆楚岁时记》:“﹝寒食﹞据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唐 元稹《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緑。”宋 梅尧臣《和十一月八日圃人献小桃花》诗之二:“前占寒食一百六,算到其时未合开。”宋 洪迈《容斋四笔·一百五日》:“吾州城市 芝山寺,为禁烟游赏之地,寺僧欲建 华严阁,请予作《劝缘疏》,其末联云:‘大善知识五十三,永壮人天之仰;寒食清明一百六,鼎来道俗之观。’”参见“一百五”、“一百五日”。
    • 3.
      丁内艰释义:丁母忧。《陈书·司马暠传》:“﹝ 暠 ﹞年十二丁内艰。”《宋史·张齐贤传》:“﹝ 齐贤 ﹞丁内艰,水浆不入口者七日。”《林则徐日记·道光十八年九月十五日》:“閲邸抄,知 穆相国 丁内艰。”
    • 4.
      七十二候释义: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一月六候,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共七十二候。它是根据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现象变化的征候,说明节气变化,作为农事活动的依据。《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七十二候纵説万类不齐,那礼家记事者,何以就敢毅然断为‘爵入大水为蛤’哉?此格物之所以难也。”按,七十二候之说,最初见于《逸周书》、《吕氏春秋》十二纪,汉 儒列于《礼记·月令》,又见于《淮南子·时则训》,《魏书》始入《律历志》。但各书所举月令物候互有出入,即 唐 王冰 注《素问》所引《吕氏春秋》七十二候,亦与今本《吕氏春秋》及历中所载
    • 5.
      七月半释义:指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旧俗于此日设祭超度亡故亲人,称盂兰盆。
    • 6.
      三五释义:⒈谓十五天。《礼记•礼运》:“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后以指农历月之十五日。《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三五明月满,四五詹兔缺。”宋 贺铸《侍香金童》词:“三五彩蟾明夜是。屈曲栏干,断肠千里。”清 林则徐《中秋眺月有作》诗:“今夕何夕正三五,晴光如此胡不游?”⒉指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宋 李清照《永遇乐》词:“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宋 刘辰翁《永遇乐•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词为之涕下》词:“緗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⒊谓十五岁。晋 陶潜《杂诗》之十二:“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唐
    • 7.
      三五夜释义:农历十五日夜晚。
    • 8.
      三元释义:⒈旧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合称三元。 ⒉农历正月初一,为年月日三者之始,旧时称为三元。⒊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连中三元。
    • 9.
      三十六雨释义:形容风调雨顺。 谓每十日一雨,一年下雨三十六次。《艺文类聚》卷二引《春秋说题辞》:“一岁三十六雨,天地之气宣,十日小雨应天文,十五日大雨,以斗运也。”《太平御览》卷十引 汉 京房《易飞候》:“太平之时,十日一雨,凡岁三十六雨,此休徵时若之感。”宋 李石《续博物志》卷一:“太平之时,十日一雨,一岁三十六雨。”
    • 10.
      三微释义:⒈三正。三正之始,万物皆微,故又称三微。⒉谓十五日。⒊古代箭靶上的三条竖线。
    • 11.
      三时释义:⒈指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左传·桓公六年》:“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杜预 注:“三时,春、夏、秋。”唐 元稹《茅舍》诗:“我欲他郡长,三时务耕稼。”《新唐书·刘蕡传》:“愿陛下废百事之用,以广三时之务,则播植不愆矣。”⒉夏至后半个月。北周 庾信《奉和夏日应令》诗:“五月炎蒸气,三时刻漏长。”明 周之玙《农圃六书·占候·五月占》:“夏至后半月为三时,头时三日,中时五日,三时七日。”⒊早、午、晚。唐 高适《燕歌行》:“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明 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
    • 12.
      三月街释义: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 云南 大理 举行的规模盛大的集市贸易和赛马、射箭、歌舞等文化交流活动,俗称“三月街”,何百源《三月街的浪花》:“正好赶上一年一度的 大理 三月街,我背起照相机便出发了。”
    • 13.
      上元释义:⒈节日名。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旧唐书·中宗纪》:“﹝ 景龙 四年﹞丙寅上元夜,帝与皇后微行观灯。”《水浒传》第六六回:“次日,正是正月十五日,上元佳节,好生晴明,黄昏月上,六街三市,各处坊隅巷陌,点放花灯,大街小巷,都有社火。”清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登高》:“岁上元夜,寺僧燃灯遶塔奏乐,金光明空,乐作天上矣。”⒉古代历法名称之一。《史记·天官书》:“其纪上元。”司马贞 索隐:“上元是古历之名。”《新五代史·司天考》:“布算积分,上求数千万岁之前,必得甲子朔旦夜半冬至,而日、月、五
    • 14.
      上章释义:⒈十干中“庚”的别称,用以纪年。《尔雅·释天》:“﹝ 太岁 ﹞在庚曰上章。”隋 许善心《神雀颂》:“岁次上章,律谐大吕,玄枵会节,玄英统时。”清 钱谦益《闻母邹太君七十序》:“谨书之以为序。时上章困敦十一月初五日。”鲁迅《祭书神文》序:“上章困敦之岁,贾子 祭诗之夕,会稽 戛剑生 等谨以寒泉冷华,祀书神长恩,而缀之以俚词。”⒉向皇帝上书。《后汉书·百官志二》:“﹝公车司马令﹞掌宫南闕门,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徵诣公车者。”宋 周密《齐东野语·赵伯美》:“伯美 为 湖南 宪,牟濚 叔清 知 衡阳,行移之间
    • 15.
      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释义:形容待遇优厚。元 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着你入朝为相,出朝为将。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再赐你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三国演义》第七七回:“昔 曹操 得此人(关羽)时,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如此恩礼,毕竟留之不住。”
    • 16.
      下元释义:⒈节日名。旧时以阴历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宋 洪迈《容斋三笔·上元张灯》:“太平兴国 五年十月下元,京城始张灯如上元之夕。”清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十月·安期》:“十五日下元之期,菴观寺院课经安期起,至次年正月廿五日,百日期满。”⒉术数家以六十甲子配九宫,历一百八十年一周始,而称其中的第三甲子为下元,⒊中医指肾气。《黑籍冤魂》第二三回:“他自戒烟以后,有个下元虚的毛病。”气功意守部位名称,即下元丹田,位于脐下。《云笈七籤》卷五九:“人有三丹田,上元、中元、下元是也……下元丹田气海也,亦名精门。”⒋道教称
    • 17.
      下元节释义:指农历十月十五日。
    • 18.
      东征释义:⒈向东征伐。《诗·小雅·渐渐之石》:“武人东征,不皇朝矣。”郑玄 笺:“将率受王命东行而征伐。”汉 扬雄《甘泉赋》:“函甘棠之惠,挟东征之意。”唐 李商隐《随师东》诗:“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鬭心。”⒉东行。汉 班昭《东征赋》:“惟 永初 之有七兮,余随子乎东征。”唐 白居易《奉和汴州令狐相公二十二韵》:“客有东征者,夷门一落帆;二年方得到,五日未为淹。”
    • 19.
      东门之役释义:《左传·隐公四年》:“宋公、陈侯、蔡 人、卫 人,围其东门,五日而还。”又《隐公五年》:“郑 人侵 卫 牧,以报东门之役。”后因以“东门之役”指旧仇。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吏部·汪徐相仇》:“﹝ 徐必进 ﹞与 汪(汪雅堂)为桑梓,初处丞固无香火情,比 汪 报东门之役,人亦尤其已甚。”
    • 20.
      两鴈随车释义:《艺文类聚》卷九一引 晋 虞预《会稽典录》:“虞国 少有孝行。为 日南 太守,常有双鴈宿止厅上。每出行县,輒飞逐车。既卒於官,鴈逐丧还。至 餘姚,住墓前,歷三年乃去。”后因以“两鴈随车”指州郡长官亡故。唐 杨烱《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三木在殿,将拜 郑弘;两鴈随车,坐悲 虞国。享年若干,以十五年冬十一月二十五日薨於 洛阳 之 清化里。”

五日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夏释义:⒈一个夏季。⒉僧徒以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静修之期,谓之一夏。佛经中称为安居。见《翻译名义集·众善行法安居》。
    • 2.
      一百六释义:寒食日的别称。 南朝 梁 宗懔《荆楚岁时记》:“﹝寒食﹞据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唐 元稹《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緑。”宋 梅尧臣《和十一月八日圃人献小桃花》诗之二:“前占寒食一百六,算到其时未合开。”宋 洪迈《容斋四笔·一百五日》:“吾州城市 芝山寺,为禁烟游赏之地,寺僧欲建 华严阁,请予作《劝缘疏》,其末联云:‘大善知识五十三,永壮人天之仰;寒食清明一百六,鼎来道俗之观。’”参见“一百五”、“一百五日”。
    • 3.
      丁内艰释义:丁母忧。《陈书·司马暠传》:“﹝ 暠 ﹞年十二丁内艰。”《宋史·张齐贤传》:“﹝ 齐贤 ﹞丁内艰,水浆不入口者七日。”《林则徐日记·道光十八年九月十五日》:“閲邸抄,知 穆相国 丁内艰。”
    • 4.
      七十二候释义: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一月六候,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共七十二候。它是根据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现象变化的征候,说明节气变化,作为农事活动的依据。《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七十二候纵説万类不齐,那礼家记事者,何以就敢毅然断为‘爵入大水为蛤’哉?此格物之所以难也。”按,七十二候之说,最初见于《逸周书》、《吕氏春秋》十二纪,汉 儒列于《礼记·月令》,又见于《淮南子·时则训》,《魏书》始入《律历志》。但各书所举月令物候互有出入,即 唐 王冰 注《素问》所引《吕氏春秋》七十二候,亦与今本《吕氏春秋》及历中所载
    • 5.
      七月半释义:指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旧俗于此日设祭超度亡故亲人,称盂兰盆。
    • 6.
      三五释义:⒈谓十五天。《礼记•礼运》:“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后以指农历月之十五日。《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三五明月满,四五詹兔缺。”宋 贺铸《侍香金童》词:“三五彩蟾明夜是。屈曲栏干,断肠千里。”清 林则徐《中秋眺月有作》诗:“今夕何夕正三五,晴光如此胡不游?”⒉指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宋 李清照《永遇乐》词:“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宋 刘辰翁《永遇乐•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词为之涕下》词:“緗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⒊谓十五岁。晋 陶潜《杂诗》之十二:“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唐
    • 7.
      三五夜释义:农历十五日夜晚。
    • 8.
      三元释义:⒈旧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合称三元。 ⒉农历正月初一,为年月日三者之始,旧时称为三元。⒊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连中三元。
    • 9.
      三十六雨释义:形容风调雨顺。 谓每十日一雨,一年下雨三十六次。《艺文类聚》卷二引《春秋说题辞》:“一岁三十六雨,天地之气宣,十日小雨应天文,十五日大雨,以斗运也。”《太平御览》卷十引 汉 京房《易飞候》:“太平之时,十日一雨,凡岁三十六雨,此休徵时若之感。”宋 李石《续博物志》卷一:“太平之时,十日一雨,一岁三十六雨。”
    • 10.
      三微释义:⒈三正。三正之始,万物皆微,故又称三微。⒉谓十五日。⒊古代箭靶上的三条竖线。
    • 11.
      三时释义:⒈指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左传·桓公六年》:“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杜预 注:“三时,春、夏、秋。”唐 元稹《茅舍》诗:“我欲他郡长,三时务耕稼。”《新唐书·刘蕡传》:“愿陛下废百事之用,以广三时之务,则播植不愆矣。”⒉夏至后半个月。北周 庾信《奉和夏日应令》诗:“五月炎蒸气,三时刻漏长。”明 周之玙《农圃六书·占候·五月占》:“夏至后半月为三时,头时三日,中时五日,三时七日。”⒊早、午、晚。唐 高适《燕歌行》:“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明 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
    • 12.
      三月街释义: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 云南 大理 举行的规模盛大的集市贸易和赛马、射箭、歌舞等文化交流活动,俗称“三月街”,何百源《三月街的浪花》:“正好赶上一年一度的 大理 三月街,我背起照相机便出发了。”
    • 13.
      上元释义:⒈节日名。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旧唐书·中宗纪》:“﹝ 景龙 四年﹞丙寅上元夜,帝与皇后微行观灯。”《水浒传》第六六回:“次日,正是正月十五日,上元佳节,好生晴明,黄昏月上,六街三市,各处坊隅巷陌,点放花灯,大街小巷,都有社火。”清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登高》:“岁上元夜,寺僧燃灯遶塔奏乐,金光明空,乐作天上矣。”⒉古代历法名称之一。《史记·天官书》:“其纪上元。”司马贞 索隐:“上元是古历之名。”《新五代史·司天考》:“布算积分,上求数千万岁之前,必得甲子朔旦夜半冬至,而日、月、五
    • 14.
      上章释义:⒈十干中“庚”的别称,用以纪年。《尔雅·释天》:“﹝ 太岁 ﹞在庚曰上章。”隋 许善心《神雀颂》:“岁次上章,律谐大吕,玄枵会节,玄英统时。”清 钱谦益《闻母邹太君七十序》:“谨书之以为序。时上章困敦十一月初五日。”鲁迅《祭书神文》序:“上章困敦之岁,贾子 祭诗之夕,会稽 戛剑生 等谨以寒泉冷华,祀书神长恩,而缀之以俚词。”⒉向皇帝上书。《后汉书·百官志二》:“﹝公车司马令﹞掌宫南闕门,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徵诣公车者。”宋 周密《齐东野语·赵伯美》:“伯美 为 湖南 宪,牟濚 叔清 知 衡阳,行移之间
    • 15.
      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释义:形容待遇优厚。元 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着你入朝为相,出朝为将。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再赐你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三国演义》第七七回:“昔 曹操 得此人(关羽)时,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如此恩礼,毕竟留之不住。”
    • 16.
      下元释义:⒈节日名。旧时以阴历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宋 洪迈《容斋三笔·上元张灯》:“太平兴国 五年十月下元,京城始张灯如上元之夕。”清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十月·安期》:“十五日下元之期,菴观寺院课经安期起,至次年正月廿五日,百日期满。”⒉术数家以六十甲子配九宫,历一百八十年一周始,而称其中的第三甲子为下元,⒊中医指肾气。《黑籍冤魂》第二三回:“他自戒烟以后,有个下元虚的毛病。”气功意守部位名称,即下元丹田,位于脐下。《云笈七籤》卷五九:“人有三丹田,上元、中元、下元是也……下元丹田气海也,亦名精门。”⒋道教称
    • 17.
      下元节释义:指农历十月十五日。
    • 18.
      东征释义:⒈向东征伐。《诗·小雅·渐渐之石》:“武人东征,不皇朝矣。”郑玄 笺:“将率受王命东行而征伐。”汉 扬雄《甘泉赋》:“函甘棠之惠,挟东征之意。”唐 李商隐《随师东》诗:“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鬭心。”⒉东行。汉 班昭《东征赋》:“惟 永初 之有七兮,余随子乎东征。”唐 白居易《奉和汴州令狐相公二十二韵》:“客有东征者,夷门一落帆;二年方得到,五日未为淹。”
    • 19.
      东门之役释义:《左传·隐公四年》:“宋公、陈侯、蔡 人、卫 人,围其东门,五日而还。”又《隐公五年》:“郑 人侵 卫 牧,以报东门之役。”后因以“东门之役”指旧仇。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吏部·汪徐相仇》:“﹝ 徐必进 ﹞与 汪(汪雅堂)为桑梓,初处丞固无香火情,比 汪 报东门之役,人亦尤其已甚。”
    • 20.
      两鴈随车释义:《艺文类聚》卷九一引 晋 虞预《会稽典录》:“虞国 少有孝行。为 日南 太守,常有双鴈宿止厅上。每出行县,輒飞逐车。既卒於官,鴈逐丧还。至 餘姚,住墓前,歷三年乃去。”后因以“两鴈随车”指州郡长官亡故。唐 杨烱《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三木在殿,将拜 郑弘;两鴈随车,坐悲 虞国。享年若干,以十五年冬十一月二十五日薨於 洛阳 之 清化里。”

五日造句

1.对工作要有长远打算,不能五日京兆,将来才能有所发展。

2.你当这个官只是五日京兆,又何必那么卖力?

3.他虽然当上了总经理,恐怕也只是五日京兆而已。

4.像你这种五日京兆的心态,怎么可能在工作上有所成就?

5.他俩情投意合,经得家长同意,定于本月十五日结婚。

6.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席卷。

7.别和他一百五日,这点事犯不着生气。

8.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9.荒时暴月,向亲友乞哀告怜,借得几斗几升,敷衍三日五日,债务丛集,如牛负重。

10.老人站起来连句感谢的话也没有说,只与他约好五日后榆次相见,便扬长而去。

11.这位部长才上台便要下台,成了五日京兆。

五日(wur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五日是什么意思 五日读音 怎么读 五日,拼音是wǔ rì,五日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五日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