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国子生 国子生的意思
guóshēng

国子生

简体国子生
繁体
拼音guó zǐ shēng
注音
结构ABC式
字数3字词语

拆字解意

guó,(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组词】:国家。国土。国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国格。国魂。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是”)。(2) 特指中国的。【组词】:国产。国货。国粹。国乐(yuè ㄩㄝˋ)。国药。(3) 姓。

zǐ,(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组词】: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组词】:菜子。瓜子儿。子实。(3) 动物的卵。【组词】:鱼子。蚕子。(4) 幼小的,小的。【组词】:子鸡。子畜。子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例句】:子弹(dàn )。棋子儿。(6) 与“母”相对。【例句】: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组词】: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组词】:孔子。先秦诸子。(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例句】: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例句】: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组词】:子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组词】:旗子。乱子。胖子。(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例句】:敲了两下子门。(14) 姓。

shēng,(1) 一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了最初的体积和重量,并能发展长大。【组词】:诞生。滋生。生长。(2) 造出。【组词】:生产。(3) 活的,有活力的。【组词】:生存。生命。生物。生机。出生入死。舍生取义。(4) 有生命的东西的简称。【组词】:众生。丧生。卫生。(5) 生活,维持生活的。【组词】:生计。生意。(6) 整个生活阶段。【组词】:一生。平生。今生。(7) 发出,起动。【组词】:生病。生气。生效。生花之笔。谈笑风生。(8) 使燃料燃烧起来。【组词】:生火。(9) 植物果实不成熟。【组词】:生瓜。(10) 未经烧煮或未烧煮熟的。【组词】:生饭。生水。(11) 不熟悉的,不常见的。【组词】:生疏。生客。生字。陌生。(12) 不熟练的。【组词】:生手。(13) 未经炼制的。生铁。(14) 硬。【组词】:态度生硬。生吞活剥。(15) 甚,深。【组词】:生怕。生疼。(16) 正在学习的人。【组词】:学生。门生。(17) 有学问或有专业知识的人。【组词】:儒生。医生。(18) 传统戏剧里扮演男子的角色。【组词】:小生。老生。武生。(19) 词尾。【组词】:好生休养。(20) 姓。

国子生的意思

国子生 [guó zǐ shēng]

1. 国学生又称国子生,亦是指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但一般为官员子弟。所以说国学生亦即是太学生,但多指官员子弟的太学生。


国子生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压覆释义:埋没;困顿。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两监》:“广德 二年制 京兆府 进士,并令补国子生,斯乃救压覆者耳。”宋 司马光《赐宰臣曾公亮不允批答》:“朕以不德,灾及元元,地震冀方,隄防横溃,流离压覆,靡所底居,朕夙夜震惧,不忘於心。”清 吴敏树《上曾侍郎书》:“先生之忠勇悲愤,几不顾一世压覆之忧矣!”
    • 2.
      国子生释义:国学生又称国子生,亦是指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但一般为官员子弟。所以说国学生亦即是太学生,但多指官员子弟的太学生。
    • 3.
      无滞释义:⒈没有障碍;通行无阻。南朝 梁 陶弘景《<发真隐诀>序》:“昔在人间,已钞撰《真经》修字两卷……今更反復研精,表里洞洽,预是真学之理,使了然无滞。”唐 戎昱《送僧法和》诗:“达士心无滞,他乡总是家。”《宋史·乔维岳传》:“维岳 始命创二斗门於 西河 第三堰……建横桥岸上,筑土累石,以牢其址。自是弊尽革,而运舟往来无滞。”⒉指言辞流畅无碍。《后汉书·党锢传·刘祐》:“﹝ 祐 ﹞每有奏议,应对无滞,为僚类所归。”《南史·谢几卿传》:“﹝ 几卿 ﹞年十二,召补国子生…… 俭 承旨发问,几卿 辩释无滞,文惠 大称
    • 4.
      白巾释义:⒈犹白衣。旧指平民服。⒉古代国子生服。亦借指国子生。
    • 5.
      虚想释义:⒈犹悬念。晋 皇甫谧《答辛旷书》:“闻服有素,委心无量。加昔州壤,通门旧仪。虚想之积,过於陵阜。”《南史·王训传》:“初补国子生,问説师 袁昂。昂 曰:‘久籍高名,有劳虚想,乃观容止,若披云雾。’”《隋书·张煚传》:“及 高祖 受禪,钦其德望,以书徵之曰:‘……仪同昔在 周 室,德业有闻,虽云致仕,犹克壮年。即宜入朝,用副虚想。’”⒉指想象或理想。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二节:“北派崇实际,南派崇虚想。北派主力行,南派主无为。”
    • 6.
      陪堂生释义:元 代国子监正科学生以外的旁听生。《元史·仁宗纪一》:“朕今亲定国子生额为三百人,仍增陪堂生二十人,通一经者,以次补伴读,著为定式。”
    • 7.
      韬戢释义:收藏;敛藏。 前蜀 杜光庭《罗天普告词》:“五兵韜戢,四气均调。”《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元年》:“今天下为一,当韜戢干戈。”明 李东阳《国子生潘元谨墓志铭》:“先生晚益韜戢,卜居山中。”
    • 8.
      鱼鳞图册释义: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编造的土地登记簿册。因所绘田亩挨次排列,状如鱼鳞,故名。宋 时 婺州 等地即曾编造。明 洪武 年间命各州县分区编造。至 清 光绪 末年,仍有具册之举。亦作“鱼鳞册”、“鱼鳞图”、“鱼鳞图籍”、“鱼鳞簿”。宋 楼钥《宝谟阁待制赠通议大夫陈公神道碑》:“熙寧 ……自有保甲法,鱼鳞簿是也。”《明史·食货志一》:“洪武 二十年,命国子生 武淳 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
    • 9.
      鸣鹿释义:⒈语出《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毛 传:“鹿得蓱,呦呦然鸣而相呼,恳诚发乎中。以兴嘉乐宾客,当有恳诚相招呼以成礼也。”后因以“鸣鹿”喻礼贤求友。唐 韩愈《答张彻》诗:“苹甘谢鸣鹿,罍满慙罄缾。”钱仲联 集释引 方成珪 笺正:“公诗意以国子生为嘉宾,而自谦言不能如《鹿鸣》之礼贤。”明 夏完淳《怀李舒章》诗之四:“鸣鹿求友声,衔草在中野。”⒉地名。在今 河南省 鹿邑县 西。《左传·成公十六年》:“知武子 佐下军,以诸侯之师侵 陈,至於 鸣鹿。遂侵 蔡。”杨伯峻 注:“鸣鹿 在今 河南省 鹿邑
国子生是什么意思 国子生读音 怎么读 国子生,拼音是guó zǐ shēng,国子生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国子生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