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五路 五路的意思

五路

简体五路
繁体
拼音wǔ lù
注音ㄨˇ ㄌㄨ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wǔ,(1)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组词】: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五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山)。五脏(指心、肝、脾、肺、肾)。(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lù,(1) 道,往来通行的地方。【组词】:道路。公路。水路。陆路。路途。路程。路人(行路的人,喻不相干的人)。狭路相逢。(2) 思想或行动的方向、途径。【组词】:思路。生路。出路。路子。路数(shù)。(3) 方面,地区。【组词】:外路货。各路人马。(4) 种类。【组词】:一路货色。(5) 大,正。【例句】:“厥声载路”。路门(宫室最内的正门)。路车(古代帝王及诸侯贵族所乘的车)。路舆(古代君主所乘的车)。路寝(古代君主处理政事的宫室)。(6) 车。【组词】:筚路。乘路。(7) 姓。

基本含义

指五条路或五个方向。

五路的意思

五路 [wǔ lù]

1. 亦作“五辂”。指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

五路 引证解释

⒈ 亦作“五輅”。(1)古代帝王所乘的五种车子,即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

《周礼·春官·巾车》:“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锡樊缨,十有再就,建大常,十有二斿,以祀;金路,钓,樊缨九就,建大旂以宾,同姓以封;象路,朱,樊缨七就,建大赤以朝,异姓以封;革路,龙勒条缨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卫;木路,前樊鵠缨,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国。”
《文选·潘岳〈藉田赋〉》:“五輅鸣鑾,九旗扬斾。”
李善 注:“《周礼》曰:王之五路,一曰玉路,二曰金路,三曰象路,四曰革路,五曰木路。”
(2)古代王后所乘的五种车子,即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辇车。 《周礼·春官·巾车》:“王后之五路,重翟,锡面朱緫;厌翟,勒面繢緫;安车,彫面鷖緫,皆有容盖;翟车,贝面组緫,有握;輦车,组輓,有翣羽盖。”
《旧唐书·儒学传下·祝钦明》:“《三礼义宗》明王后五輅,谓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輦车也。”

⒉ 指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

《墨子·经说下》:“知而不以五路,説在久。”


五路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两淮释义:⒈宋 熙宁 后分 淮南路 为东、西二路,简称 淮东、淮西,后合称其地为“两淮”。 《宋史·地理志一》:“高宗 苍黄渡 江,驻蹕 吴会,中原、陕右 尽入於 金,东画长 淮,西割 商 秦 之半,以 散关 为界。其所存者 两浙 两淮 …… 广西 十五路而已。”《元史·世祖纪十二》:“﹝ 至元 二十五年正月﹞己酉,詔 中兴、西凉 无得沮坏河渠,两淮 两浙 无得沮坏岁课。”元 吴莱《风雨渡扬子江》诗:“三楚 畸民类鱼鱉,两淮 大将犹熊虎。”⒉指今 江苏省 长江 以北 淮河 南北的大部地区。明 王鏊《震泽长语·食货》
    • 2.
      五辂释义:见“五路”。
    • 3.
      五道释义:⒈五路、五个方面。《南史·吕僧珍传》:“建武 二年,魏 军南攻,五道并进。”唐 王昌龄《塞上曲》:“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塲。”⒉五种方法。《吕氏春秋·孝行》:“养有五道:脩宫室,安牀笫,节饮食,养体之道也;树五色,施五采,列文章,养目之道也;正六律,龢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熟五穀,烹六畜,龢煎调,养口之道也;龢颜色,説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也。此五者,代进而厚用之,可谓善养矣。”⒊佛教谓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五处轮迴之所。见《菩萨处胎经》。道教亦承袭此说。见《云笈七籤》卷十。南朝 宋 鲍照《佛影颂
    • 4.
      分擘释义:⒈犹分配。宋 苏轼《论叶温叟分擘度牒不公状》:“而州郡大小,户口多寡不同,亦合参酌品配,从逐司公共相度分擘,方得允当。”宋 孔平仲《孔氏谈苑·竦议五路讲讨》:“竦(夏竦)集幕职兵官,议五路进讨。凡五昼夜,屏人絶吏,所谋祕密,处置军马,分擘粮草,皆有文字。”⒉分离,分开。明 唐顺之《叶包庵先生寿序》:“又各自以其师説转相授受,虽支派分擘,莫不绳然,以世迭谱。”⒊犹言分攻。《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元年》:“近闻贼聚兵一路以敌王师,若两路协力,分擘要害,尚虑诸将晚进,士卒骄怯,未能大挫其锋。”
    • 5.
      十八路释义:宋 代行政区划。 宋 太宗 至道 三年分境内为十五路,到 仁宗 时,又增三路,共为十八路: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东、江南西、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广南东、广南西。到 神宗 元丰 末,又分为二十三路。参阅《文献通考·舆地》、《宋史·艺文志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
    • 6.
      巡閲使释义:⒈官名。北洋军阀政府对拥有两省以上的军阀给予巡阅使官衔。石三友《金陵野史·朱状元巷与英威街》:“原来北洋军阀 苏 浙 皖 巡阅使、江苏 督军 李纯,被当时北洋政府封为英威将军。”⒉泛指位高权重之官。巴人《莽秀才造反记》尾声:“他已经封做了神,玉皇大帝 封他的,他是五路巡阅使了。”
    • 7.
      德车释义:指古代帝王所乘五路(辂)中的玉、金、象、木四路(辂)。路,车。
    • 8.
      曩霄释义:宋 代 西夏 国主名。曩霄 本名 元昊,宋 赐姓 赵。后不甘臣 宋,于公元1038年称帝,国号 大夏。在帝位十一年卒。见《宋史·外国传一·夏国上》。后用为背叛不臣之典。清 王士禛《秦中凯歌》:“空言 韩 范 威名大,五路何曾制 曩霄?”
    • 9.
      月分释义:⒈亦作“月份”。犹月限。指规定的时限。《宋史·兵志五》:“五路义勇……其人数少处,只作一番,两番,不须满所教月分;其年已上番者,止教半月。”⒉指怀孕足月、将要分娩的期限。《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赶到该着月分儿了,大家都在那里掐着指头算着,盼他养,白説他可再也不养了。大是过了不差甚么有一个多月呢!”⒊指某一个月。清 王有光《吴下谚联·有利无利看三个十二》:“正月十二、二月十二、三月十二,此三日天晴,则年穀顺成而有利,天雨反是。顾世多混传自去年十二月十二,至本年二月之十二为三个,非本旨也。乃粘带月分之悮。
    • 10.
      查拳释义:拳术的一种。相传创始于 明 代,是回族人 查尚义 所传留,故称。这种拳术有十路:头路母子拳,二路行手,三路飞脚,四路查拳,五路关东,六路埋伏,七路梅花,八路连环,九路龙摆尾,十路串拳。练法讲究短拳长用,出手较含蓄,步武讲究扣裆,动作紧凑,节奏鲜明。要求“行如风,站如钉”,特别注重精、气、神的结合。
    • 11.
      祭献释义:祭祀供奉。 《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又过了两日,是正月初五,苏州 风俗,是日家家户户祭献五路大神,谓之烧利市。”
    • 12.
      边炮释义:即鞭炮。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武进岁时记》:“﹝正月﹞初五日,俗谓之五路财神生日,各商店开市,边炮之声,终夜不绝。”叶圣陶《寒假的一天》:“一会儿又听得吉利吉刮,仿佛燃放边炮。”
    • 13.
      通详释义:旧时下级向上级申报文书。《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据地保那张报单,五路通详上去,奉到宪批,批了‘如详办理’四个大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无奈证据确凿,情真罪当,无可出脱,就定了个斩立决,通详上去。”
    • 14.
      金路释义:⒈亦作“金輅”。 五路之一。古代帝王家乘用的饰金之车。⒉借指帝王。
    • 15.
      金鵾车释义:古代帝王所乘饰有金鵾的车子。《晋书·舆服志》:“玉、金、象、革、木等路,是为五路,并天子之法车……两箱之后,皆玳瑁为鵾趐,加以金银雕饰,故世人亦谓之金鵾车。”
    • 16.
      金鹍车释义:古代帝王所乘饰有金鵾的车子。《晋书·舆服志》:“玉、金、象、革、木等路,是为五路,并天子之法车……两箱之后,皆玳瑁为鵾趐,加以金银雕饰,故世人亦谓之金鵾车。”
    • 17.
      革路释义:亦作“革輅”。五路之一。古代帝王所乘的一种兵车。覆之以革,无他饰,用于作战或巡视诸侯国土或四境。《周礼·春官·巾车》:“革路,龙勒,条缨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衞。”郑玄 注:“革路,鞔之以革而漆之,无他饰。”孙诒让 正义:“‘革路’者,五路之四也。《戎右》谓之戎车,《左·庄六年传》谓之戎路。”《隋书·礼仪志五》:“革輅,以巡兵即戎。”《新唐书·车服志》:“革路者,临兵、巡守所乘也,白质,鞔以革。”宋 朱弁《曲洧旧闻》卷一:“其后,革輅之 太原,亦徇於师曰:‘朕今取 河 东,誓不杀一人。’”

五路(wul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五路是什么意思 五路读音 怎么读 五路,拼音是wǔ lù,五路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五路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