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场 [jǔ chǎng]
1. 科举考场。
举场 引证解释
⒈ 科举考场。
引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进士为时所尚久矣……其都会谓之举场。”
唐 张籍 《送李馀及第后归蜀》诗:“十年人咏好诗章,今日成名出举场。”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来到京中,在举场东边,租了一个下处。”
国语词典
举场 [jǔ chǎng]
⒈ 科举考试的考场。
引唐·张藉〈送李余及第后归蜀〉诗:「十年人咏好诗章,今日成名出举场。」
元·关汉卿《陈母教子·楔子》:「当今明主要大开学校,选用贤良,每三年开放一遭举场。」
举场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举场释义:科举考场。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进士为时所尚久矣……其都会谓之举场。”唐 张籍《送李馀及第后归蜀》诗:“十年人咏好诗章,今日成名出举场。”《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来到京中,在举场东边,租了一个下处。”
- 2.
头盘释义:骰盘,投掷色子所用之盘,古代行酒令时的用具。唐 刘禹锡《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白 家唯有杯觴兴,欲把头盘打少年。”唐 曹唐《长安客舍叙邵陵旧宴寄永州萧使君》诗之一:“香熏舞席云鬟緑,光射头盘蜡烛红。”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令至 李稍云 而大备,自上及下,以为宜然。大抵有律令,有头盘,有抛打,盖工於举场,而盛於使幕。”
- 3.
孤经绝句释义:无可比附的单条经文和截断的文句。唐 宋 科举往往以此试士,是当时的一种流弊。《新唐书·杨瑒传》:“瑒 奏:‘有司帖试明经,不质大义,乃取年头月尾,孤经絶句。’”《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诸司帖明经,不务求述作大指,专取难知,问以孤经絶句或年月日;请自今并帖平文。”亦省作“孤絶”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贡举》:“自是举司多有聱牙、孤絶、倒拔、筑注之目,文士多於经不精,至有白首举场者。”
- 4.
敛身释义:藏身。 旧题 宋 尤袤《全唐诗话·卢渥》:“渥 在举场,甚有时称。曾于 滻水 逆旅,遇 宣宗 微行,意其贵人,敛身避之。”
- 5.
角艺释义:较量才能或武艺。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顾非熊》:“在举场角艺三十年,屈声被人耳。”《东周列国志》第二六回:“﹝ 百里奚 ﹞其子名 视,字 孟明,日与乡人打猎角艺,不肯营生。”清 冯桂芬《振威将军墓志铭》:“犹横矛跃马与少壮角艺,毅然以杀贼立功为己任。”
- 6.
追数释义:追计,追算。唐 韩愈《李公墓志铭》:“成王 讳 皋,有功 建中、贞元 间,以多才能,能行赏诛,为名至今,追数当时内外文武大臣,成王 必在其閒。”宋 陆游《贺曾秘监启》:“旧闻入 洛 之盛事,疑於古人;追数过 江 之诸贤,屹然独在。”清 邵廷采《遗命》:“追数六十四年中,蹉跎举场凡十四科。”
- 7.
门启释义:旧时士人相拜谒所用的帖。 宋 李光宪《北梦琐言》卷九:“大中 年,薛保逊 为举场头角,人皆体傚,方作门状,洎后仍以所怀,列於启事,随启诣公相门,号为门状、门启,虽繁於名纸,各便於时也。”
- 8.
门状释义:⒈犹拜帖。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九:“古之製字卷纸题名姓,号曰名纸。大中 年,薛保逊 为举场头角,人皆体傚,方作门状。”宋 孔平仲《孔氏谈苑·名刺门状》:“古者未有纸,削竹木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后以纸书,故谓之名纸。唐 李德裕 为相贵盛,人务加礼,改具衔候起居之状,谓之门状。”清 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八:“唐 宋 启事用门状,即今士大夫彼此拜謁之名刺也。”⒉张帖或挂在大门上的讣告。《天雨花》第三回:“只见纸幡门状高高贴,人人都带白头巾。原来舅爷十一月身故,目今正在七中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