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历 [zī lì]
1. 资履和阅历。
例资历深。
英[qualifications and record of service;]
资历 引证解释
⒈ 资格和经历。
引《梁书·裴子野传》:“会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有司以资歷非次,弗为通。”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以科名资歷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巴金 《探索集·作家》:“她脑子里并没有资历、地位、名望等等东西。”
国语词典
资历 [zī lì]
⒈ 资格与履历。
引《梁书·卷二一·江蒨传》:「初,王泰出合,高祖谓勉云:『江蒨资历,应居选部。』」
近履历 阅历
资历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五细释义:指出身贱、年辈小、关系远、资历浅、地位低的五类人。《左传·昭公十一年》:“臣闻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亲不在外,羈不在内。”孔颖达 疏:“五细,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也不在庭,不当使居朝廷为政也。”
- 2.
人微权轻释义:微:低下。指人的资历浅,威望低,权力不能使大家信服。
- 3.
伐閲释义:⒈功绩和资历。《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閲。”《汉书·车千秋传》:“千秋 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閲功劳。”颜师古 注:“伐,积功也。閲,经歷也。”《陈书·傅縡传》:“朝臣以 华 素无伐閲,竞排詆之。”章炳麟《国故论衡·原名》:“且自古之名家,考伐閲,程爵位。”⒉指记功簿册。《汉书·朱博传》:“檄到,齎伐閲诣府。”
- 4.
伐阅释义:⒈功绩和资历。《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閲。”《汉书·车千秋传》:“千秋 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閲功劳。”颜师古 注:“伐,积功也。閲,经歷也。”《陈书·傅縡传》:“朝臣以 华 素无伐閲,竞排詆之。”章炳麟《国故论衡·原名》:“且自古之名家,考伐閲,程爵位。”⒉指记功簿册。《汉书·朱博传》:“檄到,齎伐閲诣府。”
- 5.
依流平进释义:流:品级;依流:依照品级;平进:循序渐进。指做官按照资历一步步提升。
- 6.
俸浅释义:官吏担任某一职务时间较短,资历较浅。参见“俸深”。
- 7.
俸深释义:官吏担任某一职务时间较久,资历较深。
- 8.
元老释义:称某一领域年辈长资历高的人:三朝元老。金融界元老。
- 9.
关升释义:⒈见“关陞”。 ⒉亦作“关升”。宋 制,按一定资历经核准升官。宋 叶适《送刘茂实序》:“及其久也,循习而例不明,以为凡仕者必关陞,必改官,此上所设以待人之求,而其进取条目之限当如此也。”宋 洪迈《容斋四笔·郎中用资序》:“郎中、员外郎亦自为两等,颇因履歷而授之。后来相承,必欲已关升知州资序者为郎中。”《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十年》:“曾任知州而为郎官、卿监,曾任卿监、郎官而復出为监司之人,陈乞关陞者,依两任无人荐举条例,特与免用举主,理为资序。”
- 10.
前辈释义:年长的,资历深的人。
- 11.
叙迁释义:按照资历或劳绩升迁官职。《宋史·仁宗纪三》:“﹝ 庆历 五年﹞二月辛卯,詔罢京朝官用保任敍迁法,又罢荫补限年法。”
- 12.
叙阶释义:按资历或功绩提升官吏的品级。
- 13.
台资释义:曾做台省或行台长官的资历。《明史·崔景荣传》:“﹝ 崔景荣 ﹞巡按 甘肃、湖广、河南,最后按 四川,积臺资十八年。”
- 14.
吃老本释义:旧指商人赔了钱,动用本钱来维持。现多指只凭已有的水平、资历、功劳度日,不思进取,不求提高。
- 15.
同出身释义:科举时代按照中式等第赐予的一种资历称号。在 宋 代为第四、五等。
- 16.
同进士出身释义:科举时代按照中式等第赐予的一种资历称号。宋 代进士分五甲,第五甲为同进士出身。明 清 分三甲,第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宋史·选举志二》:“﹝ 乾道 ﹞二年,御试,始推登极恩……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并文林郎,第二甲赐进士及第并从事郎,第三、第四甲进士出身,第五甲同进士出身。”《明史·选举志二》:“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 17.
后者处上释义:原指堆积柴火,后搬来的反而在上面。 后指资历浅的人反而位居资格老的人之上。也泛指后来的人超过前辈。
- 18.
后辈释义:⒈后代,指子孙。 ⒉同行中年轻的或资历浅的人。
- 19.
后进释义:⒈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提携后进。 ⒉属性词。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后进班组。⒊指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人或集体:学先进,帮后进。
- 20.
堆垜子释义:宋 时皇帝的禁军,通常按服役岁月与功次递进,于大礼(三年一次的明堂大祀)后的次年在殿廷比较武艺,皇帝亲临观看,称为“堆垜子”。凡服役期满的,根据在禁军资历的高低补外官。凡于堆垛日未去参加比武的,即被淘汰。宋 洪迈《容斋三笔·禁旅迁补》:“国朝宿衞禁旅迁补之制,以岁月功次而递进者,谓之排连。大礼后,次年殿庭较艺,乘舆临轩,曰‘堆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