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立 [zhēng lì]
1. 争夺王位。
争立 引证解释
⒈ 争夺王位。
引《史记·穰侯列传》:“武王 卒,诸弟争立,唯 魏冄 力为能立 昭王。”
争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争国释义:争夺君位。《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诸侯唯 宋 事其君,今又争国,释君而臣是助,无乃不可乎?”《荀子·仲尼》:“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章诗同 注:“指与其兄 公子纠 争立为国君,而使 鲁 人杀 公子纠 事。”
- 2.
二庭释义:⒈两个王庭。 (1)东汉 时指 南匈奴 与 北匈奴。东汉 建武 二十四年,匈奴 左贤王 蒲奴 立为单于,右薁鞬日逐王 比 不得立,乃率部南依 汉,自立为单于,匈奴 遂有南北之分。《后汉书·南匈奴传论》:“其后 匈奴 争立,日逐来奔……於是 匈奴 分破,始有南北二庭焉。”(2)唐 代指 西突厥 分裂后的南北二部。咄陆 可汗建庭于 镞曷山 西,谓之北庭;乙毗沙钵罗叶护 可汗建庭于 虽合水 北,谓之南庭。见《新唐书·突厥传下》。唐 骆宾王《夕次蒲类津》诗:“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⒉第二家门庭。谓再嫁。《旧唐
- 3.
党论释义:⒈正直之论。 党,通“讜”。宋 曾巩《节相制》:“嘉谋党论,简在朕心;广誉善声,洽于舆论。”清 吴祖修《书牧斋诗后》诗:“当年党论推尊宿,近日骚坛尚典型。”⒉朋党之间的争论。宋 叶适《朝议大夫蒋公墓志铭》:“自 韩侂胄 用,党论起,士大夫或去或逐。”《宣和遗事》后集:“奈何 斡离不 退师之后,庙堂方争立党论,略无远谋。”清 顾炎武《过矩亭拜李先生墓下》诗:“党论正纷挐,中朝并嚚讼。”严复《主客平议》:“于是党论朋兴,世俗之人从而类分之:若者为旧,若者为新。”
- 4.
六嬖释义:谓 春秋 时 齐桓公 所宠幸的六个姬妾:长卫姬、少卫姬、郑姬、葛嬴、密姬、宋华子。桓公 死,六姬之子争立,酿成 齐国 内乱。见《左传·僖公十七年》。宋 苏轼《东坡志林·七德八戒》:“大哉,管仲 之相 桓公 也……恨其不学道,不自诚意正身以刑其国,使家有三归之病而国有六嬖之祸,故 桓公 不王,而 孔子 小之。”宋 岳珂《桯史·馆娃浯溪》:“齐 有六嬖,威公 以兴,正而不譎,圣人称焉。”清 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三》:“不然,三归之卿,岂能禁六嬖之霸?”
- 5.
家公释义:⒈一家之男主人。多指丈夫。《庄子·寓言》:“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櫛。”成玄英 疏:“家公,主人公也。”汉 焦赣《易林·剥之涣》:“坐争立讼,纷纷匆匆,卒成祸乱,灾及家公。”《水浒传》第二十回:“昨日他的家公因害时疫死了,这个 阎婆 无钱津送,停尸在家。”⒉对别人称说自己的父亲。《后汉书·王丹传》:“时大司徒 侯霸 欲与交友,及 丹 被徵,遣子 昱 候於道。昱 迎拜车下,丹 下答之。昱 曰:‘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晋书·山简传》:“简 字 季伦,性温雅,有父风,年二十餘,涛 不之知
- 6.
竖刁释义:亦作“竖刀”。春秋 时 齐桓公 的宦官 寺人貂 谀事 桓公,颇受宠信。桓公 卒,诸公子争立,寺人貂 等恃宠争权,杀群吏,立公子 无亏,齐国 因此发生内乱。见《左传·桓公十七年》。后世用“竖刁”或“竖刀”蔑称 寺人貂。亦以泛指阉宦奸臣。《史记·齐太公世家》:“冬十月乙亥,齐桓公 卒。易牙 入,与 竖刀 因内宠杀羣吏,立公子 无诡 为君。”明 潘问奇《五人墓》诗:“竖刁 任挟冰山势,緹骑俄成纸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