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侍郎 [yòu shì láng]
1. 官名。侍郎为唐以后中央六部的副长官。明清时设左右二侍郎。
例南京吏部右侍郎。——清·张廷玉《明史》
英[official;]
右侍郎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厘捐释义:⒈即厘税。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三节:“1853年刑部侍郎 雷以諴 在 扬州 帮办军务,为筹措 江 北大营的军饷,在 仙女庙 等地创办厘捐。”⒉又称厘金、厘金税。晚 清 实行的一种行商税。在水陆要隘设立关卡,征收过往商品百分之一的捐税,百分之一为厘,故名。《清史稿·食货志六》:“釐金抽捐,创始 扬州 一隅,后遂推行全国。咸丰 三年,刑部右侍郎 雷以諴 治军 扬州,始於 仙女庙 等镇创办釐捐。”《文明小史》第十五回:“国家不裁釐捐,这些弊病总不能除的。”郑观应《盛世危言·税则》:“迨后天下多事,始
- 2.
外攘释义:对外抵御敌人。 宋 胡锜《拟力田诏》:“顾惟礼耕义种之贤,足副内修外攘之志。”明《巡抚登莱右佥都御史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夫妇诰》:“外攘全赖于内修,指顾而莲妖荡扫。
- 3.
沆瀁释义:⒈水广阔貌。晋 左思《吴都赋》:“泓澄奫潫,澒溶沆瀁;莫测其深,莫究其广。”《文选·郭璞<江赋>》:“极望数百,沆瀁皛溔。”李善 注:“沆瀁,广大之貌。”亦指广阔的水面。清 钱谦益《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赠副都御史梅公神道碑铭》:“譬彼骄人,天吴 罔象,鼓舞相磓,不越沆瀁。”⒉犹荡漾。飘荡起伏。《文选·江淹<杂体诗·效阮籍“咏怀”>》:“飘飘可终年,沆瀁安是非?”李善 注:“《庄子》曰:‘飘飘蒿下,沆瀁海上,逍遥一也。’”⒊犹荡漾。水波微动。唐 谷神子《博异志·吕乡筠》:“﹝老人﹞抽笛吹三声,湖上风动,波涛
- 4.
海瑞释义:(1514—1587)明代政治家。字汝贤,自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回族。曾任浙江淳安知县、户部主事、应天巡抚,因疏浚吴淞江,推行一条鞭法,受到大官僚地主的攻讦,被革职。万历十三年(1585)再起,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和南京右佥都御史,严惩贪污,平反冤狱。著有《海刚峰集》。
- 5.
盗柄释义:指窃取国家权力。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科场·命名禁字》:“本朝 正德 初,刘瑾 盗柄时,亦矫詔禁官民名字有天字者,俱更正。”《明史·孙居相传》:“﹝ 天啟 ﹞四年春,召拜兵部右侍郎。其冬,魏忠贤 盗柄,復引疾归。”清 侯方域《南省试策一》:“所谓强者,强於盗柄,强於饰罪。”梁启超《论专制政体有百害于君主而无一利》:“君之与国,截然两途,宫中府中,不同一体……外戚横恣、宦寺盗柄之祸,何从生焉?”
- 6.
积逋释义:指累欠的赋税。亦谓积欠赋税。《宋史·儒林传七·魏了翁》:“差知 汉州,汉 号为繁剧,了翁 化善俗为治,首蠲积逋二十餘万,除科抑卖酒之弊。”明 归有光《马政蠲贷》:“先皇帝在位十年,间时有赦,百姓安生乐业,而积逋亦少。”《明史·吕维祺传》:“擢 南京 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设会计簿,钩考隐没侵欺,及积逋不输,各数十百万,大者弹奏,小者捕治。”清 龚自珍《明良论一》:“今若此,殆非所以饰四方之观听也!谓外吏富乎?积逋者又十且八九也。”黄远庸《借款内脉之解剖》:“即不借款,以今日积逋之重、国步之危,何尝不可致监
- 7.
邮传部释义:清 末官署名。 光绪 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始设。管理交通、邮政,民国 改为交通部。夏仁虎《旧京琐记·朝流》:“邮传部之设,张百熙 为尚书,胡燏棻、唐绍仪 为左右侍郎。”《清史稿·德宗纪二》:“﹝ 光绪 三十二年九月﹞增设邮传部、海军部、军諮府、资政院、审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