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 [shí shàn]
1. 佛教语。不犯十恶,即是十善。十个德高望重的人。
十善 引证解释
⒈ 佛教语。不犯十恶,即是十善。参见“十恶”。
引南朝 宋 谢惠连 《夜集作离合》诗:“九言何所戒,十善故宜遵。”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提谓城》:“世尊为説人天之福,最初得闻五戒十善。”
赵朴初 《僧伽和佛的弟子》:“不犯十恶……即是十善,能令修持者得生天界,叫做天乘。”
⒉ 十个德高望重的人。
国语词典
十善 [shí shàn]
⒈ 佛教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十项道德行为。
引《大智度论·卷四六》:「复次,有二种戒,有佛时或有或无;十善有佛无佛常有。」
十善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业释义:⒈佛教语。 指身业、口业、意业。佛教认为造业将引生种种果报。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之五:“尚未酬其始誓之心,况答三业之劳乎?”《魏书·释老志》:“心去贪忿痴,身除杀淫盗,口断妄杂诸非正言。总谓之十善道。能具此,谓之三业清浄。” 宋 黄庭坚 《题墨轩和遵老》诗:“平生三业浄,在俗亦超然。”⒉佛教语。指善业、恶业和无记业(即非善非恶之业)。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七:“凡夫、二乘及与菩萨,具有三业。”
- 2.
八犍度释义:谓佛教分诸法为八类(犍度,梵语法聚的意思):一、杂犍度,杂说四善根、四圣果等。二、结使犍度(结使,烦恼的意思)。有三结、五盖乃至百八烦恼之说。三、智犍度,说二智、四智等。四、行犍度,说十善、十恶等业行。五、大犍度,说地、水、火及四大等法。六、根犍度,说眼耳等五根,六根乃至二十二根等。七、定犍度,说四禅、四定之禅定。八、见犍度,说断、常二见乃至六十二见等。亦省作“八犍”。
- 3.
十善道释义:即十善。
- 4.
十善释义:⒈佛教语。不犯十恶,即是十善。⒉十个德高望重的人。
- 5.
十道释义:⒈指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的十个方面。⒉十个行政区域。⒊十个行政区域。⒋即十善。不犯十恶。见《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六。
- 6.
善业释义:佛教把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动称为“三业”,这些“业”又分为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种,能引起善恶等报应。善业指五戒十善等善事之作业。
- 7.
生天释义:⒈升上天空。⒉佛教谓行十善者死后转生天道。
- 8.
绮语释义:⒈佛教语。涉及闺门、爱欲等华艳辞藻及一切杂秽语。十善戒中列为四口业之一。南朝 梁武帝《答<菩提树颂>手敕》:“但所言国美,皆非事实,不无綺语过也。”《法苑珠林》卷八八引《成实论》:“虽是实语,以非时故,即名綺语。或是时以随顺衰恼无利益故,或虽利益,以言无本,义理不次,恼心説故,皆名綺语。”⒉指纤婉言情之辞。清 李渔《怜香伴·香咏》:“贫尼少时也学拈毫,自摩顶以来,十年不作綺语了。”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五:“近人为词,习綺语者,託言 温 韦。”瞿秋白《饿乡纪程》四:“或是竟顺流忘反,成绮语淫话的烂小说
- 9.
谦婉释义:犹谦和。清 沉捷《增订心相百二十善》:“閽人谦婉,人求见不輒拒絶。”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于去恶》:“少年亭亭似玉,意度谦婉,陶 甚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