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 [bào yú]
1. 鲍鱼1〈书〉咸鱼:如入鲍鱼之肆(肆:铺子),久而不闻其臭。 鲍鱼2 [bàoyú]软体动物,贝壳椭圆形,生活在海中。肉可食。贝壳中医入药,称石决明。也叫鳆鱼(fùyú)。
鲍鱼 引证解释
⒈ 盐渍鱼,干鱼。其气腥臭。
引《史记·秦始皇本纪》:“会暑,上輼车臭,乃詔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唐 常楚老 《祖龙行》:“祖龙 一夜死 沙丘,胡亥 空随鲍鱼辙。”
《秦并六国平话》卷下:“堪笑 沙丘 才遇处,鑾舆风起鲍鱼腥。”
柳亚子 《天心二首为那拉载湉同殒作》诗之二:“鲍鱼已死 秦 皇帝,符命犹陈 莽 大夫。”
⒉ 鳆鱼的别名。即石决明。
引清 李元 《蠕范·物偏》:“鰒,鲍鱼也,石鮭也,石华也,石决明也。”
清 桂馥 《札朴·乡里旧闻·鲍鱼》:“登州 以鲍鱼为珍品。案,即鰒鱼也。”
杨朔 《海市》:“你到渔业生产队去,人家留你吃饭,除了鲐鱼子、燕儿鱼丸子而外,如果端出雪白鲜嫩的新干贝或者是刚出海的鲍鱼,你一点不用大惊小怪,以为是大摆筵席,其实平常。”
国语词典
鲍鱼 [bào yú]
⒈ 湿的腌鱼,味腥臭。
引《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孔子家语·卷四·六本》:「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⒉ 一种海产贝类,肉质鲜美。参见「鲍」条。
鲍鱼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乾贝释义:用海产扇贝、江瑶贝等的肉柱(即闭壳肌)晒干而成的珍贵食品。用江瑶贝肉柱制成的叫“江瑶柱”。杨朔《海市》:“干贝、鲍鱼、海参一类东西,本来是极珍贵的海味。”
- 2.
双头鲍鱼释义:每司马斤仅有两只鲍鱼,故称双头鲍鱼。
- 3.
石鳆释义:一种海生软体动物。俗称鲍鱼。肉味鲜美;壳入药,并为镶嵌螺钿的材料。
- 4.
祖龙释义:⒈指 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 关 东夜过 华阴 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 滈池君。’因言曰:‘今年 祖龙 死。’”裴駰 集解引 苏林 曰:“祖,始也;龙,人君象。谓 始皇 也。”唐 胡曾《咏史诗·东海》:“自是 祖龙 先下世,不关无路到 蓬莱。”明 许时泉《武陵春》:“只弄得 上蔡门 兔犬酸心,望夷宫 马鹿攒眉,鲍鱼车风动 祖龙 归,四海内干戈鼎沸。”清 梁佩兰《易水行》:“荆卿 不得刺 秦王,无且 在殿提药囊,为谋不成实天意,祖龙 胆落 荆卿 死。”⒉借指其他帝
- 5.
翫鲍释义:语本《孔子家语·六本》:“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后以“翫鲍”谓久处不良环境,习而不察。
- 6.
蚫螺释义:一种海生软体动物。有贝壳,似蛤。肉可食,为珍味。亦名鲍鱼、鳆鱼、石决明。
- 7.
贝丘释义:⒈古地名。在今 山东 博兴 东南。《左传·庄公八年》:“齐侯 游于 姑棼,遂田于 贝丘。”杜预 注:“姑棼、贝丘,皆 齐 地。田,猎也。乐安 博昌县 南有地名 贝丘。”唐 高适《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诗:“东驰眇 贝丘,西顾弥 虢略。”⒉考古学名词。原始人类在沿海或滨湖地区,遗留下来的牡蛎、蛤蜊、鲍鱼、诲螺等贝类介壳堆积物,形如小丘,故名。其中往往包含有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我国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有发现。
- 8.
辒车释义:⒈古代的一种卧车。 亦用作丧车。《韩非子·内储说上》:“戴驩,宋 太宰,夜使人曰:‘吾闻数夜有乘輼车至 李史 门者,谨为我伺之。’”陈奇猷 集释引 尹桐阳 曰:“《説文》‘輼,卧车也。’后以载丧,因为丧车之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会暑,上輼车臭,乃詔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新唐书·李泌传》:“代宗 将葬,帝号送 承天门,而輼车行不中道。”⒉古代少数民族用的一种车。《资治通鉴·梁武帝普通四年》:“阿那瓌 众号三十万,阴有异志,遂拘留 孚,载以輼车。”胡三省 注:“应邵 註《汉书》曰:‘轒輼,
- 9.
魔圣铜器释义:其封印于九华山,专门用于发制加速,将鲍鱼、干贝等干货放入,将立即发好。
- 10.
鲍室释义:存放鲍鱼的房室。
- 11.
鲍肆释义:见“鲍鱼之肆”。
- 12.
鲍舍释义:存放鲍鱼的房舍。
- 13.
鲍鱼释义:⒈咸鱼:如入鲍鱼之肆(肆:铺子),久而不闻其臭。⒉的俗称。
- 14.
鲍鱼之次释义:卖咸鱼的店铺。 鱼常腐臭,因以喻恶人之所或小人聚集之地。亦作“鲍鱼之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