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悉 [bèi xī]
1. 详细知道,完全了解:来意备悉。
备悉 引证解释
⒈ 详尽。
引汉 徐干 《中论·历数》:“成 哀 之间, 刘歆 用平术而广之,以为三统历比之众家,最为备悉。”
《三国志·魏志·曹植传》:“王援古喻义备悉矣,何言精诚不足以感通哉?”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中:“或在宫禁之中,或巡经省之地,务以编氓疾苦,备悉諮询。”
⒉ 完全知悉;详细知道。
引《隋书·苏威传》:“帝下詔曰:‘……早居端揆,备悉国章。’”
《水浒传》第一〇六回:“宋江、吴用 备悉来意,随即计议分兵。”
清 陈梦雷 《绝交书》:“凡 耿 逆之狂悖,逆帅之庸闇,与夫虚实之形,间谍之计,聚米画灰,靡不备悉。”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顷得六日来信,备悉种种。”
国语词典
备悉 [bèi xī]
⒈ 完全知道。为书信上用语。
引《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王援古喻义,备悉矣,何言精诚不足以感通哉?」
备悉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家絃户诵释义:家家弦歌,户户吟诵。 谓流传极其广泛。清 陈确《答张考夫书》:“自有 宋 中叶以来,程 朱 之书已家絃户诵,岂皆闻道者耶?”清 钱泳《履园丛话·碑帖·唐九成宫醴泉铭》:“欧阳 书《醴泉铭》,自 宋、元、明 以来,为艺林所重,几至家絃户诵,人人有一本。”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琵琶》、《西厢》、《荆》、《刘》、《拜》、《杀》等曲,家絃户诵已久,童叟男妇皆能备悉情由。”
- 2.
宿齿释义:年高;年高之人。 《晋书·武陔传》:“陔 以宿齿旧臣,名位隆重。”《隋书·苏威传》:“房公威 器怀温裕,识量弘雅,早居端揆,备悉国章,先皇旧臣,朝之宿齿。”王闿运《严通政庶母任氏寿颂序》:“家推宿齿,礼絶青衣。”
- 3.
感通释义:谓此有所感而通於彼。 意即一方的行为感动对方,从而导致相应的反应。语本《易·繫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王援古喻义备悉矣,何言精诚不足以感通哉?”《朱子语类》卷七二:“赵致道 问感通之理。曰:‘感,是事来感我;通,是自家受他感处之意。’”《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谢小娥 立志报仇,梦寐感通,歷年乃得。”《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排外宜有别择》:“如谓委屈将顺,先意承旨,即可感通殊俗……而外人且愈养而愈骄,其蹴踏凌侮,乃无所不至。”
- 4.
敝楮释义:故纸。指古旧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五篇:“﹝ 胡应麟 ﹞谓 耐庵‘尝入市肆紬閲故书,於敝楮中得 宋 张叔夜 禽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润饰成此编。’”
- 5.
该悉释义:备悉;通晓。
- 6.
逆备释义:预先备悉。《左传·宣公三年》“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晋 杜预 注:“图鬼神百物之形,使民逆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