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蓰 [bèi xǐ]
1. 亦作“倍屣”。亦作“倍徙”。
3. 谓数倍。倍,一倍;蓰,五倍。
倍蓰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倍屣”。亦作“倍徙”。谓数倍。倍,一倍;蓰,五倍。
引《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宋 王安石 《乞制置三司条例》:“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中》:“要之策士浮谈,视丹书敬义之规,何啻倍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齐天大圣》:“后輦货而归,其利倍蓰。”
王闿运 《罗季子诔》:“龚生 之夭,倍徙君年。”
国语词典
倍蓰 [bèi xǐ]
⒈ 倍,一倍。蓰,五倍。倍蓰指由一倍至五倍,形容很多。
引《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倍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都释义:⒈京都。《史记·平准书》:“漕转 山东 粟,以给中都官。”司马贞 索隐:“中都,犹都内也。”《宋书·索虏传》:“使中都有鸣鸞之响,荒餘怀来苏之德。”宋 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例》:“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⒉指一般城市。五代 陈陶《泉州刺桐花咏》之三:“只是红芳移不得,刺桐屏障满中都。”
- 2.
倍屣释义:见“倍蓰”。
- 3.
倍徙释义:见“倍蓰”。
- 4.
倍洒释义:倍蓰。 泛指加倍。
- 5.
朴僿释义:⒈朴陋而浅薄。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风俗》:“服食之供,糲与疏者倍蓰於粱肉紈綺,言貌朴僿,城南人常举以相啁哳。”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六朝 人纪载实事,每不明析。因直书其事,恐词义朴僿,观者嫌之,乃故作支缀。”章炳麟《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本为谐韵,转之则无韵;本为双声,转之则异声;本以数音成语,转之则音节冗长,失其同律。是则杜絶文学,归于朴僿。”⒉谓朴实。清 谭献《复堂日记》卷四:“斅艺斋 遗书,朴僿而不冗,敦碻而不夸。”梁启超《新英国巨人克林威尔传》第三章:“其他日相率披坚执
- 6.
转输释义:⒈运输。《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夫 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迺有藏粟甚多。”唐 吴兢《贞观政要·征伐》:“士马疲於甲胄,舟车倦於转输。”严复《原强》:“故凡其耕凿陶冶,织絍牧畜,上而至于官府刑政,战守、转输、邮置、交通之事,与凡所以和众保民者,精密广大,较吾 中国 之所有,倍蓰有加焉。”⒉周转输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广东起义前后清方档案》:“苟无大宗官款为之转输,则市面倾倒,而官银钱局亦倒。”
- 7.
邮置释义:⒈驿站。《后汉书·郭太传》:“又识 张孝仲 芻牧之中,知 范特祖 邮置之役。”李贤 注:“《广雅》曰:‘邮,驛也。’《风俗通》曰:‘汉 改邮为置。置者,度其远近之间而置之也。’”《明史·戚继光传》:“边塞逶迤,絶无邮置,使客络绎,日事将迎。”⒉指邮政设施。严复《原强》:“转输、邮置、交通之事……较吾 中国 之所有,倍蓰有加焉。”⒊指投递书信的人。宋 陈傅良《村居》诗之一:“絶胜倚市看邮置,客至还无菜甲羹。”⒋邮寄。叶圣陶《穷愁·倚闾之思》:“秋帆 接视,则己告迟归书也。验 北京 邮局戳记,辨为前此三日